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5 体温的控制(word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5 体温的控制(word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28 10:4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知识点 1 恒定的体温
1.如图B3-5-1表示在不同气温下甲动物体温的变化情况,则图中的甲动物最不可能是(  )
A.鱼 B.蝙蝠 C.麻雀 D.鲸
2.下列有关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身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B.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C.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D.恒温动物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
3.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图B3-5-2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清晨5时小明的体温最低
B.下午5时小明的体温最高
C.这一天中小明体温的范围是36.5 ℃≤T≤37.5 ℃ 
D.从5时至24时,小明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4.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  )
A.恒温动物耗氧少 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C.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变化 D.恒温动物所需要的能量少
知识点 2 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5.关于鸟类体温恒定的原因,下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鸟有迁徙的习性
B.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结构
C.有羽毛的保温
D.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热量较多
6.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  )
A.人体内与皮肤表面的温度差 B.人体内与环境的温度差
C.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程度 D.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7.图B3-5-3为正常温度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示意图,当外界为高温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B3-5-4中的 (  )
图B3-5-3 知识点 3 体温受脑控制
8.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相对平衡
B.炎热时,体温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寒冷时,体温的稳定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
D.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9.用电刺激猫的下丘脑前部,可引起血管舒张和出汗等散热效应。破坏该区后,猫在热环境中的散热能力丧失,但对冷环境的反应(寒战、竖毛、血管收缩等)仍存在。破坏下丘脑后部的效果则刚好相反。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下丘脑前部存在着产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存在着散热中枢
B.下丘脑前后的两个中枢交互抑制,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C.要说明动物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需用不同的动物重复上述实验
D.如果切除猫的整个下丘脑,猫将不能继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10.血管如何调节皮肤的散热量 小科同学设计实验模拟皮肤的散热:三个水槽,一个水槽中放着水泵和热水,另外两个水槽中放着冷水,各有一卷小口径塑料管和大口径塑料管,管子串联并与泵连接(可输送热水),由水泵吸热水,热水经塑料管,最终回到热水槽,过程中热水不会进入冷水槽。下列预测和分析错误的是 (  )
A.热水模拟血液,冷水模拟皮肤所处的环境
B.大小口径的塑料管模拟血管的舒张和收缩
C.大口径比小口径所在的冷水槽升温慢
D.人体血管的舒张、收缩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协调控制
11.如图B3-5-6为气温上升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示意图。
以下关于人体各效应与其产生的主要结果,判断错误的是 (  )
A.效应①可使散热增加
B.效应②可使产热减少
C.效应③可使产热减少
D.效应④可使产热减少
12.根据下列四幅示意图(图B3-5-7)回答问题。
(1)表示皮肤内血管的舒张与散热关系的图是 ,表示汗液的蒸发与散热关系的图是 。 
(2)冬天,下列哪种情况的组合可以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
A.A和D B.A和C
C.D和C D.B和D
(3)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血流量 ,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 。
13.图B3-5-8是主要的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3)骨骼肌战栗(俗称“打冷战”)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此反射属于 调节。骨骼肌在反射弧中属于 。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 调节。
自|我|提|升
14.[2018·温州] 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B3-5-9所示。据图判断,在25 ℃和35 ℃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 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图B3-5-9
答案
1.A  由题图可知,甲动物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为恒温动物;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鲸、蝙蝠是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麻雀是鸟类,是恒温动物;鱼类属于变温动物。因此图中的甲动物最不可能是鱼。
2.C  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
3.D  由图可知:曲线中最低位置的数据是温度最低的时刻,最高位置的数据是温度最高的时刻;清晨5时体温最低,下午5时体温最高;最高体温为37.5 ℃,最低体温为36.5 ℃,则小明这一天的体温范围是36.5 ℃≤T≤37.5 ℃;从5时到17时,小明的体温呈升高的趋势,而17~24时小明的体温呈下降的趋势。
4.C
5.A  鸟有迁徙的习性与体温恒定无关;鸟类的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结构;鸟类的体表大都被羽毛,有保温作用;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热量多,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
6.D 7.D
8.B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炎热时,体温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寒冷时,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体液调节的相关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
9.A 
10.C  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天热时,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本实验探究的是血管如何调节皮肤的散热量。实验设计中热水模拟血液,冷水模拟皮肤所处的环境;大小口径的塑料管模拟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人的体温通过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节和控制,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大口径塑料管模拟的是血管舒张时的状态,此时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往外释放的热量增加,小口径塑料管模拟的是血管收缩时的状态,此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释放的热量减少,因此,大口径比小口径所在的冷水槽升温快。
11.B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可使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汗液增多,能使散热增加,但不能改变产热多少;骨骼肌收缩减弱,使产热减少;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减少,代谢率下降,使产热减少。
12.(1)AB CD 
(2)D 
(3)高 扩张 大 升高 增加
(1)根据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析出图中A和B表示皮肤内血管的舒张与散热关系;C和D表示汗液的蒸发与散热关系。
(2)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因此B和D组合可以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3)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说明外界气温较高,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大,皮肤温度因而升高,由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加。
13.(1)产热和散热
(2)下丘脑 
(3)神经 效应器
(4)激素(或体液)
14.在35 ℃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 ℃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 ℃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