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
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缅怀(mià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遵盟(zūn) 哲理(zhé) 袖手旁观(xiǜ)
D.恐慌(huāng) 测量(cè) 不知所措(cuò)
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育要重视实践,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C.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罗蒙诺素夫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
4.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数据显示,贵州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约2.1万座,几乎 当令世界全部桥型,因而贵州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如此,在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就有40多座在贵州。 ,贵州桥梁的世界地位 。
A.囊括 尽管 但是 不言而喻 B.包含 即使 那么 当之无愧
C.囊括 不仅 所以 显而易见 D.包含 不但 而且 理所应当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线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了的春天的温柔、甜美。)
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D.标题为文章之冠。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7.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二、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8.读了上面的文章,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小华说:“我认为理论比实验重要,因为理论知识为实验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少走许多弯路。”
小新说:“我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因为实践是我们找出真理的一种捷径,实践出真知。”
听了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你同意哪一个观点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阐述,不少于100字。
9.近年来,“网贷”广告问题不断,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探究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网贷广告)机舱里,穿迷彩服的中年男子因为母亲不适,想请空姐帮忙开窗或者换座,被其他乘客嫌弃。空姐告知升舱要1290元,男子看了看手机上两位数的余额显得为难。一个穿西装的人开口,“升,升舱的钱我来出”。只见西装男拿过男子手机,让界面上出现了15万元。西装男称,“这是你在京东金条的备用金”。紧接着用“京东数科旗下的大品牌,日息还没一瓶水贵” 的广告打消了男子顾虑。
材料二:近年来,网贷门槛低、效率高等优点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习惯使用网络、有消费冲动,而且不具备申请信用卡资质的年轻人。还有众多小平台发放“套路贷”“砍头息”,采用公开个人信息、暴力催收等追款手段,引发恶性事件。而这些平台的共性便是通过打广告吸引用户,或土味或浮夸的短视频推广在各类APP中无孔不入、层出不穷。
(材料综合摘自《南方日报》等)
(1)材料一中广告内容因价值观错误已被下线,请你说说其错误的价值观有哪些?
(2)有人认为该广告不只错在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你认为还错在哪些地方?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应 有 格 物 致 知 精 神
丁 肇 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以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
D.实验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11.下列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④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⑧段以“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 段以作者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做研究不能靠教师,全靠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12.下列理解或推断,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因为具有判断力、灵感、眼光、勇气和毅力的实验者很少。
B.不少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C.如果到美国去读大学做研究,要想有所成就,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且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D.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14.作者举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这种错误做法的例子想证明什么?
15.文章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6.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的孩子太辛苦
①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气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军人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们印象深刻。首先一踏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孩子们立即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客人好!”明显是下了大功夫排练出来的。这情景与西方学校走廊里都能听见教室热烈的讨论声迥然不同。再看老师授课时,孩子们的背挺得笔直,待老师提问时,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唯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许多老外诧异之余,私下里气愤地指责中国教师对孩子太残酷。
②中国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一个10岁孩子的一天典型日程表是这样的:清晨6点30分爬起来匆匆赶往学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英语补习班继续学习,晚上要一直忙到午夜睡觉前一刻,才精疲力竭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的目标是为了使孩子长大了争当“哈佛女孩”“牛津男孩”。这些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而光会整天啃书本的书呆子,在西方是没人搭理的,在西方人眼里书呆子与傻瓜没什么两样。
③让西方人感觉新鲜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华人小姑娘见到一屋子父亲的朋友、同事,会被父母扯着胳膊提醒她:“还不快叫叔叔阿姨。”于是可怜的小姑娘无奈地、蚊子般嗡嗡地挤出来“叔叔、阿姨好!”然后她就被勒令到一旁自己乖乖地玩儿去。而在西方,没有让孩子称外人叔叔、阿姨的习俗,孩子会被允许与大人一起聊天讨论,西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如“小大人”般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时常被鼓励的。记得一位中国女士询问一位美国9岁小女孩在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时,那女孩掏出自己与一男孩的合影说,这是她最亲密的男朋友。惊得中国女士目瞪口呆,侧眼观察一旁的美国妈妈仍然一脸坦然地微笑着。小姑娘还又赶着夸赞其男友“英俊”。中国女士兴趣盎然地与小姑娘讨论起什么样的男人称得上英俊,小姑娘居然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时不时地对中国女士的论点大声回敬:“NO!”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
④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个性化和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尝试得好)”的赞许。一位华人女大学生,感叹其以往的“乖”孩子成长经历,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力、思维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比如教师要求课下读参考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美国同学个个自信、口若悬河地道出独到而有见地的评论,而她在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时却说不出多少东西来,明显弱于那些刚会走路就与大人说话“没大没小”惯了的西方青年。
⑤到底怎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17.读了本文,你认为“苦”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18.造成孩子“苦”的原因是什么?
19.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中西方学生各自的长处。
20.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没大没小”与前文哪一处相照应?
21.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悟。
①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玩儿起水来。德国家长对此往往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
②中国有些家长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也有的家长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粽之忆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浮现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lǚ)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天却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有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买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22.文章题目“米粽之忆”有什么作用?
23.文中作者回忆了关于端午节的哪几件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4.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句子。
咕咕嘟嘟,棕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25.请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26.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在写议论文时,为了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我们可采用道理论证。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如何更好地使用道理论证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要仔细分析每句名言背后的特殊含意,将其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2)语言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文过多,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3)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如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第三段即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A错在儒家,应为第二声;
B错在彷徨,正确应读(páng);
C项错在袖手旁观的“袖”的拼音书写,正确应为(xiù)。
故选D。
2.【答案】D
A.“缅”读miǎn;
B.“彷”读páng;
C“袖”读xiù;
故选D。
3.【答案】C
考查论据的作用。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的作用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点和论据必须高度统一。文章的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意思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高尔基说的话体现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齐白石的话强调的是要不能一味模仿,要有创意;罗蒙诺素夫强调的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歌德强调要有大胆的见解。由此可知,罗蒙诺素夫的观点与作者观点一致。
故选C。
4.【答案】C
“囊括”指全部包罗;“包含”指里边含有的意思,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语境意思是贵州桥型很多,几乎包罗世界全部桥型,所以应用“囊括”;“不仅”指不止这一个项,还有类似的。语境中强调贵州不光桥型多,而且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40多座都在贵州,第二空应填“不仅”;前文说的是原因,后文是结果,前后应是因果关系,而“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故第三空应填“所以”;“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当之无愧”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理所应当”指按道理应当这样,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怀疑的意思。“显而易见”符合语境,应选“显而易见”。
故选C。
5.【答案】C
【解析】
C.将设问改为反问。故选C。
6.【答案】B
【解析】
本道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注意理清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本道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选项的顺序,应该把具有概括性质的①或③放在首位,④具体讲的是一种途径。排除C、D。再看A,把③句放在最后,没有下文显得非常突兀。实际上这段话选自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故作者一来就提出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②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①指明格物致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⑤句对实验精神做具体阐释,④阐明实验的途径。故选B。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A项“发明”应改为“发现”,因为学术的进展靠“发现”;B项“歧视”应改为“轻视”,因为“歧视”含贬义;D项“适应”应改为“适用”,因为一般指人“适应”。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8.示例一:我同意小华的观点,我们应该重视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验,当实验中遇到困难,我们束手无策时,可以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快速分析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比如中国共产党因为有马克思理论的指导而使中国走出积贫积弱的困境,建立了新中国。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很难取得实验的成功。
示例二:我同意小新的观点,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曾指出:“你要有理论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和性质,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所以我们要本着严谨求真的态度,积极进行实验和探索,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
9.(1)广告内容表现了人们对穷人和老者的鄙视;广告违背了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空姐不考虑实际情况直接报升舱价格的表现缺少同情心,充满铜臭味;西装男假意帮忙,实质是为了推销产品。
(2)有欺骗、误导消费者之嫌;灌输一种错误认识:借网贷又安全又方便,很适合解一时之急,借钱之前根本不用多作考虑;公开个人信息、暴力催收等手段、片面强调网贷优势而不谈风险,触碰了法律底线;不利于引导年轻人视自己承受能力适度消费;网贷平台在广告中再怎么花式自我包装,终究还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借更多钱从而赚取更多利息。
10.B
11.D
12.A
13.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14.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5.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6.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17.“苦”指中国孩子的学习负担重、时间长,行为和思想被固定化、程式化,处处受到制约,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
18.原因是家长的急功近利、望子成龙的心理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僵化。
19.中国学生:行为习惯好,知识较全面、牢固。西方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表达能力强。
20.与前文的“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相照应。
21.合乎题意即可
22.示例: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23.示例:母亲做红布肚兜、包粽,父亲割艾、插艾等。
24.示例: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煮着的情形,表达了“我”对米粽出锅的热切期盼之情。
25.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1)“母亲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2)“绣的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3)“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写出两个要点并举例即可)
26.【答案】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所谓道理论证,是一种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公理、定理、推论、科学结论、经典名著节选出来的理性论述来充当论据的论证方法,其存在的形式是哲理形式,其内在本质是理性。道理论证的几种形式:(一)运用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二)针对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进行深入剖析,并对核心部分加以强调的部分。(三)运用已知条件,推理未知结论的整体推理过程。(四)针对论点,指出或强调观点的内涵或外延,避免误解,确保论证逻辑严密的部分。(五)进行归纳总结,阐述结论的部分。
点睛:所谓“作文片段”,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段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其一,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其二,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其三,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的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