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学法指导: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2.美读“奇迹”,想象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富丽堂皇繁华迤逦的景象;品读“劫掠与焚烧”圈点并体味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品析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思考: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丽,给予圆明园高度评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细读课文第4-9段,请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思考: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明确: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作者在揭示“两个强盗”所作所为时运用了大量的讽刺性词语,结合句子体会一下作者表达的情感。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茫然无存。
明确:这里运用了反语。以反语的形式强烈讽刺强盗的行径和罪恶,强调强盗们这次的行动更丑恶、更野蛮。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反语,句末连用感叹号,模拟强盗的口吻,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饱含着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明确:“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文明人”破坏人类文明;“野蛮人”却是人类文明之所在。显示出作者对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恬不知耻、厚颜无耻的丑恶嘴脸的讽刺与批判,显示出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襟。
3.讨论:再读第1段,找找哪些词语有反语的效果,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体面”一词表现出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脸。“赞誉”是褒义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者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立场和态度: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思想感情:表达了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5.最后一段中“赞誉”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明确:以“赞誉”一词作结,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该句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强烈谴责,立场非常鲜明。同时,也表现了雨果正直、公正、人道的伟大品格,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胸怀博大。
二、语言赏析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明确: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毁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
明确: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5.“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明确: “居然”有出乎意料之意,揭露了侵略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天真”意即讽刺这些自称“文明人”的野蛮、愚蠢和可恶。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 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
明确: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资料链接 追回失散文物的法律依据: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牙公约》中指出: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对于用非法手段获取的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11月14日在巴黎通过了一项公约,明确规定: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
三、合作探究
1.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他是一个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博大的胸怀,难能可贵的非凡勇气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3.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一封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了作者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4.除了巧用反语外,这篇文章还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明确:
(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延伸
曾经是梦幻般美好的奇迹,变成了一片伤痕累累的残骸!同学们,当你面对那一片残骸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你会对曾在火海里煎熬过的这一片残骸说些什么?
五、教师寄语
一个曾经的伟大王朝,曾经的巨大帝国,到最后,连皇帝的花园都保护不了,任人践踏,蹂躏,这是何等的屈辱!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奋斗吧,同学们!为了神州大地明日的辉煌,我们要加倍努力!
六、随堂练习
读课文4-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奇迹”指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 。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2.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略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3.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修辞手法。
(“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4.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七、作业布置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点拨】本题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抒写读后感。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这次对话则是与大师的对话。采用书信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灵飞升起来,与大师处于平等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大师的心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
——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雨果的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
【课后导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圆明园祭
①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我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们不懂我的心。
②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③然而,在凄厉的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的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渊阁的浩瀚藏书……
④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⑤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能引起令人震撼的新的共鸣。
⑥然而,对于香消玉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⑧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⑨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遗忘。
⑩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新修建。
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联想到刽子手杀死杨虎城后,在他的英骸上建筑花圃这一残酷的事实;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这是历史的悲哀!
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这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的儿孙们的声声嘱托和希望。
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展望未来!
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翠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黑的巨石峥嵘屹立,傲骨常在!
100多年前,曾唱赞诗的雨果先生坚信:总有这样的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以为“我”是去看风景,而那里没有可看的,故劝“我”别去。
填空。
(1)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 描写 ,它的作用是 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悲伤的心情 。第⑥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 ,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悲伤 的心情。
(2)第④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雨果______发出的。
(3)第⑦段中的“悲哀”的词性已由形容 词活用为动 词。
(4)从全文看,第 节中的“他们”是指慷慨施舍想把圆明园重建的人。
3.请说明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4.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持否定态度。
5.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 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读史使人明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学法指导: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2.美读“奇迹”,想象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富丽堂皇繁华迤逦的景象;品读“劫掠与焚烧”圈点并体味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品析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思考: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总评:
分述:
盛赞的词语:
(2)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丽,给予圆明园高度评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细读课文第4-9段,请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思考: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明确:
(3)作者在揭示“两个强盗”所作所为时运用了大量的讽刺性词语,结合句子体会一下作者表达的情感。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茫然无存。
明确: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明确: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明确:
3.讨论:再读第1段,找找哪些词语有反语的效果,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体面”一词表现出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脸。“赞誉”是褒义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者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立场和态度:
思想感情:
5.最后一段中“赞誉”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明确:以“赞誉”一词作结,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该句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强烈谴责,立场非常鲜明。同时,也表现了雨果正直、公正、人道的伟大品格,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胸怀博大。
二、语言赏析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明确:
3.“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
明确:
5.“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明确: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 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
明确: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资料链接 追回失散文物的法律依据: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牙公约》中指出: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对于用非法手段获取的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11月14日在巴黎通过了一项公约,明确规定: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
三、合作探究
1.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3.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一封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了作者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4.除了巧用反语外,这篇文章还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明确:
(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延伸
曾经是梦幻般美好的奇迹,变成了一片伤痕累累的残骸!同学们,当你面对那一片残骸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你会对曾在火海里煎熬过的这一片残骸说些什么?
五、随堂练习
读课文4-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奇迹”指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 。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3.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修辞手法。
4.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六、作业布置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点拨】本题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抒写读后感。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这次对话则是与大师的对话。采用书信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灵飞升起来,与大师处于平等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大师的心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
——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雨果的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
【课后导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圆明园祭
①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我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们不懂我的心。
②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③然而,在凄厉的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的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渊阁的浩瀚藏书……
④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⑤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能引起令人震撼的新的共鸣。
⑥然而,对于香消玉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⑧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⑨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遗忘。
⑩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新修建。
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联想到刽子手杀死杨虎城后,在他的英骸上建筑花圃这一残酷的事实;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这是历史的悲哀!
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这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的儿孙们的声声嘱托和希望。
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展望未来!
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翠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黑的巨石峥嵘屹立,傲骨常在!
100多年前,曾唱赞诗的雨果先生坚信:总有这样的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2.填空。
(1)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 ,它的作用是 。第⑥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 的心情。
(2)第④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______发出的。
(3)第⑦段中的“悲哀”的词性已由 词活用为 词。
(4)从全文看,第 节中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明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4.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5.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 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