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旁骛、亵渎”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1.作者是怎样分析”有业之必要”的 举了哪些例子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作者在论述“敬业”的必要性时,是怎样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据?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3.什么是“乐业”?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重要性的?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一、知识链接
1.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强调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作用: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讨论: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答呢?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论证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引用论证: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细读分析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PPT)
明确:引证:引用孔子言论。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讲百丈禅师的故事。
反面论证:不是讲“有业”有什么好处,而是讲“无业”有什么坏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2.作者在论证“要敬业”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PPT)
明确:引证:引用朱子言论。道理论证: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举例论证: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当木匠做桌子和当政治家建共和国。
3.作者在论证“要乐业”时运用哪些论证方法?(PPT)
明确:道理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四条理由。
反面论证:天下的第一等苦人、第二等苦人。引证:孔子的两句话。
三、语言品析
同学们,《敬业与乐业》不但是一篇议论文,还是一篇感染力极强的演讲词。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演讲词语言方面的特点。
1.“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这句话中“消化面包的机器”是什么意思?用“机器”之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消化面包的机器”是指不劳而获的人;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人。
用“机器”之喻,使演讲幽默、风趣,有讽刺意味。
2.“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这句话改为“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也是一样在淘神费力,也一样是苦。” 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原句是反问句,用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语气更加强烈,更适合于演讲,能够增进与听众的交流。
3.“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删除画线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
原文不但语言通俗,就像在和听众闲话家常一般,有亲切感,而且有强调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普遍意义是什么?
示例:“业”在此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如学生的学业,老师的教学。老师专注于教学,教学相长,让学生学有所得,把教学做得圆满就是“敬业”;老师寓教于乐,从教学中得到乐趣,便是“乐业”。“敬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在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敬业”的要求。可见“敬业与乐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2.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认同作者的衡量标准吗?为什么?
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衡量标准是合理的。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圆满,他“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标准立足于现实,不好高骛远,容易让人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平和。
示例二:我认为作者的这种衡量标准不够合理。做出大成就者不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能克服困难,充分创造条件,把事情做到圆满,做到极致。作者的这种观点很容易成为某些人的借口,削弱他们追求成功的积极性。
示例三:如何看待这个标准,语境不同,人生观不同,看法也不同。如果说,上时代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的话,那么这一标准是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因为现代社会更提倡主动进取、勇于挑战的人生观。
3.讨论:
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他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这两种人生观,你如何看待?倾向于哪一种?从事例和道理两方面为你的看法搜求充足的证据谈一谈。
明确: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
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干一行爱一行的中国人生哲学。
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报负,不能满足于现状的人生观。
五、感悟启迪
1.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哪一点?有不同意见要说明理由。
2.学了本文,大家有什么体会?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怎么做?
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地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六、教师寄语
我们在课程开始时观看的视频多次提到“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地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在面对学业时,必须要拿出“工匠精神”,不仅要敬业,更要努力地做到乐业,因为,这才是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关键!
七、随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6、7两段,回答问题。
1.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生要敬业。
2.你怎样理解“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的含意?
【示例】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人不能简单为了活命而劳动,应当学会在劳动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3.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举例论证。具体准确地论证了“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证明“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的观点,说服力强。
八、作业布置
小练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