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慎独”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四课时完成。一、二课时学习文章前半部分;三、四课时学习文章后半部分。
第二课时
课堂目标
1 了解把握《中庸》文化常识
2 掌握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
3 理解“性”道”“教”的含义及 相互关系。
4“慎独”思想的含义及在当代的 现实意义
导语:曾参是孔子晚年的学生,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弟子曾皙的儿子。曾子修整瓜地,不小心锄断了瓜苗的根,曾皙大怒,举起大木棍来击打他的背,曾子倒地不省人事许久。 良久,才醒过来,高高兴兴地(从地上)爬起来,向曾皙进言:“刚才参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用尽力气教训参,该不会累病了吧?” (曾子)退下来回到房里,拉起琴弦唱起歌,想要让曾皙听到,知道他身体健康无恙。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己认为没有过错,派人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没听说吗?从前瞎子有一个儿子叫舜,舜侍候瞎子时,(瞎子)想要使唤他,(他)未尝不在身边,(瞎子想要)找他而杀了他,未尝能够得到(他)。(如果是)小棰就等着被处罚,(如果是)大木棍就逃走。所以瞎子没有犯下不称职的父亲的过错,而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的孝道。如今曾参侍候父亲,放弃身体来等着被父亲暴打,朝死里打也不躲一下,打死之后就会陷他父亲于不义,他的不孝哪一个大啊?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曾参听说了这些话,说:“参的罪过大啊。”于是拜访孔子,为自己的过错道歉。这一故事体现中庸思想
讨论1 如何理解“性”“道”“教”的含义及关系
讨论2 “慎独”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作业: 背诵课文一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