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班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 题 赏读《一朵午荷》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掌握散文阅读中把握行文情感的方法。
情感目标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高考知识点扫描 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关键词句,把握情感脉络。
教学重点 根据作者的情感脉络,归纳主旨。
教学难点 从作者的情感脉络中感受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赏读 合作 探究
教 具 多媒体 第 课时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过 程
导语内容:《众荷喧哗》 洛夫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 最最温婉的一朵 要看/ 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 / 从水中升起 / 再靠近一些/ 只要再靠我近一点/ 便可听到 / 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转 /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 /
一朵最最安静的/ 夕阳/ 蝉鸣依旧
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
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 /
等你 等你轻声唤我 文章内容:全文关键句: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第一次看荷: 专注、矜持、英姿勃发、矫健、 娇媚、挺拔“我”的理解: 陷入沉思 困惑不解第二次看荷: 枯干、黑瘦、孤绝我的感受:互相欣赏 并不羞耻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两次看荷感悟人生,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方法总结:把握行文线索。感受情感脉络。聚焦景物描写。分析关键词句。 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前播放荷塘课件,营造意境。)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导语内容,教师配乐朗诵洛夫的《众荷喧哗》.读毕,师导入:这是台湾著名作家洛夫笔下的《众荷喧哗》,诗人笔下那最近、最静的荷在作者眼中具有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朵午荷》。三、展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学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四、自主学习。教师问:通过预习文本,时刻牵动作者情感的是那句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生回答。教师问:第一次看荷,荷是什么状态?学生赏读相关段落,并动笔标出体现荷的特点的词语。再读文本,小组合作,概括荷的特点,并讨论: ①此次看荷作者内心感受是什么? ②作者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有没有理解?(时间:3分钟)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师总结。学生再次配乐朗读相关内容。学生齐读过渡段,教师设置问题:①第二次看荷,荷是什么状态?我又是什么状态?②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学生赏读相关段落,教师找学生读(配乐)或教师范读,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总结:宇宙是永恒的,作者在时间的意义上揭示宇宙规律,时间,几乎是中国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但他们多借此感古今兴衰之感,比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等,而洛夫给我们展现的却是一种平和和淡定。学生读文本最后一段,感受作者两次寻寻觅觅,令作者心动的那一朵午荷。 教师总结:众里寻他千百度,那荷却在冷寂无声处,一朵冷寂的红莲,一个孤寂的灵魂,爱她,寻它,安静而温柔的爱恋,平淡中的透彻,透彻中的柔情。6、师生共同归纳文章主旨及把握散文情感的基本方法,学生利用笔记整理。五、合作探究 结合作者的人生感悟,根据你自己的经历或所学知识,谈谈你有哪些认识?小组合作探究,时间是8分钟,并由小组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教师范例感悟方向: 花开花落皆为景,悲欢离合都是歌。 失败并不可怕。 人生荣辱 得失 成败 ……教师总结: 一滴水就是整个世界,一朵荷花,生与死、前世与今生,在花开花落中,在日升日落中,在四季的脚步中,在喧嚣与宁静中,用敏锐的触觉和洗练的文字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 洛夫,他把具体微小的事物放在一个宇宙境界中来审视,他写初雪静躺在荷叶之间,他写水莲张开的手指叩响他心中的高山流水,他写霜风已凋的院子,他写微笑的康乃馨和满阶翻飞的落叶,他凝眸一支蜡烛的消消火焰,热爱自然,感悟自然,自然必能给人精神上的慰藉。
板书设计 专注 偶观荷花 困惑不解 矜持欣赏孤寂 兴衰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罪恶 孤绝 诚心访荷 感悟升华 孤寂
课堂结构(知识结构) 赏读课文,感悟人生:爱生命就要爱全过程
课堂训练 结合作者的人生感悟,谈谈自己的人生
布置作业 结合文本,谈谈标题中午字的含义。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