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21: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孟子见梁惠王》教学设计
教材概述:
《孟子见梁惠王》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华文化经典研读》中的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相关读物),本文篇幅虽短,但思想深刻,将带领我们领略孟子的“仁政”思想中行“仁义”舍“利”、重义轻利的思想魅力。对传统文化经典,我们既要了解它,读懂它,更要明白它的深邃的思想及其影响,于是教学中既重视文言文的常规重点,更突破一个难点内容: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探讨孟子的思想观点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要求. 新课标同样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 所以,我采用“解字探幽——诵读明意——研读明旨——拓展明理——学以致用”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后面三个环节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以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五本必修教材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但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甚至有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本课文是选修教材中的相关读物,篇幅简短,学生对照下面的注解基本可以疏通大意,老师只需强调一些知识的积累即可。在学生讨论后通过启发引导以突破难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孟子其人及其思想观点。
2、 研读文中体现的儒家“仁政”的观点。
3、 积累文言字词句,把握文意。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孟子“义利观”的借鉴意义,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
2、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课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热爱国学经典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文言字词句。
2、探究孟子的“义利观”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探究孟子的“义利观”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习古诗文最基础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自主学习法:课前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诵读及口译,并积累文言字词句。
讨论探究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孟子的“义利观”这一重难点进行探究。
课前准备
课前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诵读及口译,并积累文言字词句。
教学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解字探幽,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利与义的字体
利 :会意字。从刀,从禾。利表示以刀断禾、收获谷物的意思。引申为:得到好处。
义:会意字。上面是一个“羊”字,下面是一个“我”字。“善”、“美”二字也都是“羊”字头的,羊本身即有善、美之意。“义”是源于并根植于自我内心的一种善与美。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从刚刚对“义”与“利”的解释可以看出:利其实是一种索取,义是付出,两者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国学经典《孟子见梁惠王》(板书课题),看看孟子对义与利有怎样的看法。
(说明:用《说文解字》释义导入课文,设置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诵读明意,检测预习
1学生齐读课文,纠正误读。
2检测课前自主学习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分别课件展示)
①原文: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特殊文言句式 交征利 )
(师生一起翻译)
②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后 先 餍 后 亦)
译: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以他的君王为后的。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一人翻译后点评,学生齐读翻译)
(说明: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朗读,如有误读纠正。再选取重要句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既有老师带领翻译,也有学生翻译,老师对学生翻译进行点评,同时也释疑,最后齐读翻译,此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研读明旨,探讨交流(先学生思考讨论,后典型发言,教师点拨)
探讨1:齐读课文,请从文中找出能表明梁惠王观点和孟子观点的语句?(课件展示)
文中哪句能表明梁惠王的观点
原句: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梁惠王的观点是:求利或重利
针对梁惠王的观点,孟子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文中哪句能表明孟子的观点?
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开头提出观点)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最后重申观点)
中间说理的过程包含几层意思?(板书)
指出举国上下只知求“利”的危害 ----弑君
点出行“仁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孟子的义利观:行“仁义”舍“利”或重义轻利
探讨2:孟子和梁惠王两人观点不同,可是孟子还是劝说梁惠王,他有何目的?成功了吗?请说明理由。(课件展示)
提示:联系孟子的主要思想和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
幻灯片展示孟子思想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体系,发展为仁政学说。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论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思考讨论后明确第一问: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最为杰出的一位大师。他继承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有所发展,形成以“仁政”、“王道”为核心的思想主张。而“仁政”、“王道”的核心是保民、爱民(仁爱百姓)。
2、孟子认为,“仁心”是“仁政”的基础,君王如果把他们本性中“仁”的因素加以发展、推广,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就不难了。(由1和2可以看出“仁”和“仁政”之间的关系)
3、而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梁惠王求利,孟子讲仁,孟子劝说梁惠王行“仁义”舍“利”,阐述的观点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劝说梁惠王的目的是推行他的“仁政”主张。
在你看来,成功了吗?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观点吗 为什么
讨论后,可能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会采纳孟子的观点,理由:
孟子说得很有道理。孟子针对梁惠王的提问,首先高举“仁义”大旗,用“仁义”拦住梁惠王的求利之心。中间先概括指出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弑君),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透,然后在此基础上点出“仁义”的好处(孝亲、忠君)。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语结束,首尾呼应,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舍弃“利”。全文以其不可辩驳的理由及其严密的逻辑,向梁惠王阐明了舍“利”行“仁”的政治主张。
【观点二】:不会采纳孟子的观点,理由:
1、从我们所了解的梁惠王来看,他不会采纳孟子的观点。
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梁惠王是个急功近利,目光浅陋,好战的狂人,从本文可以看出梁惠王是个求利的人。像梁惠王这样的人孟子劝说他推行“仁政”主张,失败也是注定的。
联系社会背景,各国之间互相交战。
当时魏国面临的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的话行事。
梁惠王也叫魏惠王。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为避秦兵威胁,把都城迁至大梁。孟子来魏国时,正是梁惠王希望可以强大军队,强化军事的时候,正是梁惠王迫切需要解除威胁的时候。而孟子的主张能帮梁惠王解燃眉之急吗?(不能)能帮梁惠王立马得到他所想要的吗?(不能)所以梁惠王不会采纳孟子的主张。
事实结果是不采纳,梁惠王“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梁惠王不但不认同孟子的话,反而认为迂腐,不符合实际。
孟子的仁政主张,不单是梁惠王不采纳,也不被其他各国所接受,最终失败。
(说明:此环节通过师生探讨交流明确孟子和梁惠王的义利观点,以及孟子劝说的目的和失败原因,由此引出孟子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后一环节的探究做好准备。)
四、拓展明理, 探究传承
难点探究:孟子的“义利观”有何借鉴意义?请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课件展示)
(先分两组讨论,后每组选代表典型发言。教师现场指点,适时抛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
1对待传统文化和思想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
2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几种不同的义利观?我们应该对他们分别采取什么态度?
(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
央视快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央视网2019-03-25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主席22日回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一段话,赢得无数人的由衷点赞。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是一个直抒胸臆、斩钉截铁的答案,这是一个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的答案。习近平主席简洁有力的回答,一腔赤诚溢于言表,彰显出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
“无我”是一种勇毅信念。......心为物役就会迷失自我,心有杂念就会患得患失。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自然就没有“小我”的位置,于是也就能不言私利、恪尽职守、夙夜在公。
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正是习近平主席许党许国、忠于人民的鲜明写照......
“为民”是一种信仰。习主席曾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明确现实中的三种义利观 (板书)
义利观 态度
无我 重义轻利 赞许
有我 义利兼顾 肯定
唯我 重利轻义 批判
对照孟子的义利观,今天是否还要讲仁义和可以求利?(学生举义利兼顾的例子)
难点探究:孟子的“义利观”有何借鉴意义?请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
结论: 当今社会,我们要讲“仁义”,但也要看对象。我们可以“求利”,但要通过正当途径谋利,要以义求利,要坚守道义,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更不能唯利是图。
孟子的“义利观”对那些丧失道德良知、唯利是图之人有警醒作用。孟子的“义利观”在今天对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端正价值取向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说明:“义”和“利”的关系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触及学生心灵,活跃课堂气氛,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通过讨论使学生更清楚地更深入地认识到生活中面对“义”与“利”时该怎么抉择,明确孟子“义利观”的借鉴意义,理解其思想精髓。对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善于继承也要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齐读后总结课文:
本文记载的是孟子在宣传自己政治主张时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孟子告诉我们要行“义”舍“利”。孟子的义利观至今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义与利的天平要靠道德来支撑,当义与利相遇时,我们要理智对待,让道德之花绽放人生。
六、学以致用,发展个性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说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以我手写我长。将文中义利观辩证运用于写作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教学后记:本课文是选修教材中的相关读物,不是讲读课文,而且篇幅简短,课前安排了预习,但从学生上课的情况来看,有些字词的理解没有预习到位。但切实落实了三维目标,难点突破很成功。整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成功。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