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胠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胠箧》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21:5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胠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工具书辅助下读准字音,自主梳理积累掌握“缄、摄、揭、擿、掊、铄、攘”等重要实词。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把握重点语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梳理概括文章论据;
2、能区别文章文章中心观点和分论点,理清文章论点和论据的对应关系,进而阐明文章的论证逻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老庄”绝圣弃智”的思想内涵,理解其在当时的时代意义和而今的现实意义,形成初步的批评性思维的意识。
2、通过讨论辨析,能对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命题有深刻的理解,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思路,了解老庄“绝圣弃智”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儒道对立与互补的关系。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朗读法 归纳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定位分析
首先,《课程标准》在“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专题有这样的要求:
1.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
2.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其次,就《胠箧》自身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位置来看:
《胠箧》是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的“课文研读·相关读物”中的一篇文章,属于学生自读课文,适合高二下学期的学生研读学习。而本单元主题为“儒道互补”,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胠箧》在对儒家学说的抨击力度上,对道家思想的完善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具有典型性!
总而言之,《胠箧》这篇课文,在课标要求和教材定位上都有着巨大的学习和探究价值。
学情分析
1、信息技术环境分析
学生所在的学校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敢为天下先”,率先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学生为“翻转课堂”实验班,人手一部平板电脑,和互联网无缝对接。同时,和“北京网校”合作,打造的“爱学课堂”平台,为学生在课前学习的充分发生,学情把握的真实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而学生经过两年的实验,具有初步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在任务驱动情势下利用信息技术质疑交流,合作探究。
2、学生能力分析
上课学生属高二理科班,经过必修文言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之后,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积累方面和理性思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部分学生具有初步自学先秦文本和理性思辨性质课文的能力,能有效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共同提高。
3、文本学情分析
从平台上学生提供的自学疑问来看,问题也基本分为基础语句理解类,文本内容理解类,论证知识分析类等,难能可贵的是,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直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怀疑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反驳的论断,应该是了不起的尝试。这为本次授课的内容设定,重难点突破,活动设计和环节设置都提供了坚实而又充分的数据支持。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难点设定依据:
1、根据课标关于“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要求;
2、本单元目标“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的要求;
3、学情收集关于“论证知识分析存在巨大争议、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怀疑批判的反驳”等情况。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
综上,拟把本课上课的重点落在“明确文章思路,了解老庄“绝圣弃智”的思想内涵”上,难点放在“理解儒道对立与互补的关系”上。
在突破阶段,主要拟采用以下手段:
1、利用平板手写交互功能,创设观点与论据的连连看游戏,让学生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2、利用互联网信息搜集功能,让学生对庄子思想,道家思想和儒道互补思想进行理解。
【前奏】
课前准备——在网络平台上互相解答疑惑
在上课前,学生根据自己或同学在网上发布的疑问,熟悉,思考。
【设计意图】为课堂解决激疑蓄势。
活动一【思无涯】——各种疑惑面面观
教师展示学生在平台上的疑问归类,让初步点评,进一步明确问题,适当解答疑问,同时顺势明确本课讨论解决的重点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幻灯片展示问题归类:
感慨良多
文章中有好多比喻和用典不是很理解啊,求大神赐教 (>^ω^<)(王仕儒)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每个人,最每件事,都应该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底线。(李思瀚)
内容理解
庄子的观点和儒家是对立的吗?(兰天艺)
最后一段庄子所说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什么,如果人民没有受到圣人思想的教化,为什么会有“德”,在逻辑上不太懂?(王楠)
为什么盗跖说,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孙继洋)
具备圣勇义智仁,为何还会变为盗?(王倩 )
什么叫所谓圣者,为大盗守者乎?守在哪?(姜宇姗 )
为什么说先前的措施是给大盗做了积聚和准备?(葛淼 )
为什么位置比较高的人没有了那么那些不好的就也没有了???(于洋)
“负匮挟箧担囊而趋”体现了什么深刻涵义?人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郭嘉)
内容结构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讲的是什么内容?(陈晓琳)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柴洪玉)
庄子胠惬一文的论点是什么?找到了大量论据却很难找到中心论点,难道是故意的行文思路吗?(李永晨)
每个分论点都有什么相通之处?(郭越桥)
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这四个例子想表达什么观点?(姜宇姗 )
思想旋涡
庄子身为诸子百家之一不算圣人吗?如果算,他为什么要让人讨厌圣人,若不算,他不就如师说里的愚人一般。(任金鹏)
庄子为什么主张绝圣弃知,这不是文化的倒退吗?
他自己跟别人宣扬道家思想不也是传播智慧吗?与他的主张自相矛盾(周琦 )
庄子举的例子都很极端,然后就说推出了论点,我认为过于以点盖面。同样可以举出无数例子去证明相反论点。没什么意义(兰天艺 )
庄子真实想表达的思想真的是那样吗?(王敬贤)
【设计意图】再次回顾问题,归类问题,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每个同学的问题都能被关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解读的兴趣。
活动二【找朋友】——论据观点连连看
先有学生梳理文本中的重点论具和重要观点,教师整理,在平板上发送电子作业——对论据和观点做练练的对应分析练习,并依托平台回传、展示、说明、同学和老师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让枯燥的文本分析充满趣味,同时用及时展示互评的手段,展开有效讨论,让问题明晰。
活动三【理头绪】——论证思路一线牵
根据上一环节的分析,要求学生做出整体的思路概括。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结合连连看环节的分析成果,对整个文本的脉络应该逐渐清晰,顺势让学生明确整体思路。
活动四【大批判】——庄子观点你咋看
在明确了重要的思路之后,来对结论的正确性做出批判性的思考?引导问题依次为:你对庄子的观点是赞成还是批判?假如不认可,难道庄子是个傻蛋吗?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庄子理论的可用之地?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我们如何理解他的偏激,其中有没有一些温暖?
【设计意图】在结论不可理解的基础上,让庄子身份和认知矛盾形成的张力成为学生思考的动力,进而思考庄子思想当时和当下的现实意义。
活动五【小总结】——胠箧一篇获不浅
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在本课中的收获。
【设计意图】每一节课,都应该对所有学生或多或少地有些影响,所以,课后总结,恰恰也是验收本节课目标完成效度的关键。
活动六【大升华】——儒道进退人生观
顺势把儒家和道家争鸣的实际意义点出。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z 诋毀)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司马迁)
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南怀瑾)
【设计意图】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义,需要学生能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才算对文本有升华性的理解,同时也符合单元目标要求。
活动七【韵悠长】——课后答疑有彩蛋
布置作业,完成平台上的疑问。
田宇 :为什么圣人死了之后就没有江洋大盗? 上个世纪的大盗张子强,杀死了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团伙,抢劫李嘉诚的儿子。但他还是香港第一大盗。上个实际的最残忍的枪杀杀人犯,白宝山。虽然都不守道,但都是大盗
孙继洋: 他们都有道啊,妄意抢李嘉成的儿子能赚钱,圣也,单身前往,勇也,义也,知道这钱可以赚,智也,分脏的时候,知道人人有份,仁也。
陈晓琳 说的好像有道理的样子。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点评为范例,引出作业,让课堂的思考延伸到课后,让同学们在互联网平台更广泛地探究,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认知。
PAGE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