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22:0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 语文 年级
相关 领域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教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教材分析
《大学(节选)》一文出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对中国文化典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学(节选)》一文在本册书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主要内容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这一思想恰恰在《大学》中得到了集中、明确的阐述。《大学》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大学》内容的了解很少。他们知道《大学》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并且当提到《大学》时,学生们立即想到了“四书”,并且能够按照这样的顺序说出“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初中,学过《论语·学而》《论语·为政》《论语·里仁》《孟子》一书中的《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四书”中《大学》为什么处在第一的位置,学生们不了解,也就是说学生不知道《大学》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的重要性。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 技术准备:PPT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大学》“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分析《大学》“三纲”“八目”的内在逻辑关系。 3.理解《大学》中“诚意”“慎独”的含义。探究“慎独”这一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培养加强自身修养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分析《大学》“三纲”“八目”的内在逻辑关系。 难点:探究“诚意”“慎独”的现代意义。
板书设计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八目: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导入: 提到《大学》一书,大家会想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大学》为什么处在第一的位置呢?我们来看昨天的断句作业。 请同学们打开学案。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宋代·朱熹) 二、课文学习 各学习小组对学案中关于课文的“言”的部分做了讨论,现在请各组派一位同学作代表,把小组讨论好的内容做总结展示。 1.学习第一段,朗读课文。 关于“言”(学生展示学习情况) (1)选一组展示,其他组作补充。 (2)教师归纳总结,PPT展示。 (3)课下补充。 关于“文”(内容学习)诵读课文 (1)关于“三纲” ① 理解“三纲”的具体内容。 ②“三纲”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本”就是“明明德”,“末”就是“亲民”。 除此之外,本段还写了什么内容? (2)“八目”是什么? “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原文的内容)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就不可能完成他对家庭和社会承担的责任。 (3)“三纲”与“八目”的关系。 全体再诵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朗读课文 关于“言”(学生展示学习情况) (1)各组展示 (2)教师归纳总结,PPT展示 (3)课下补充 关于“文”(内容学习) (1)如何理解“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2)“慎独”: 何为“慎独”?(“在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一丝不苟”) 区别“小人”与“君子”。看学案完成表格第一行。 小人君子原文 现实意义
(3)古代“慎独”的典范《杨震暮夜却金》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4)“慎独”作为修身的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于当今社会意义同样重大。请同学们写一句话,说明“慎独”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像“杨震”一样“慎独”的君子,请同学们课下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他人他事 (或“君子”或“小人”)自我反思(自己的事)社会现象 感悟
(5)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中的“慎独”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现实生活中,随波逐流、从众的现象很多。(学生思考)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年代久远下来,有很多人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气,一切事情只凭情绪和直觉反应,而再不能思考,不再考虑这么做是否符合道德准则?是否符合社会法规?这样,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以利己为出发点,因此,没有是非曲直,没有对错黑白。 所以,要改变从众的现象就需要我们提升自身的修养,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应该坚守住原则,坚守住道德底线。 《大学》中“慎独”的“独”强调的是独处,现实社会中“独”不仅是“独处”,而且还是“独守,坚守”。 请你从“慎独”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150字左右。 三、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为今后走入社会奠定好基础,争取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和谐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四、作业:微写作 请你从“慎独”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150字左右。 材料链接: 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深圳锦绣中华景区塔楼砖石被刻满“到此一游”及 5万个陶瓷小人被拔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