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22:1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3、辩证地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正确地认识理学。
教学重难点:
1、把握理学的基本思想
正确认识理学。
教学方法 :研习讨论、辨析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学生齐背这首诗。 学生对《观书有感》很熟悉,以此引入朱熹。
二、作家、作品 (多媒体投影)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3、(1)产生时代背景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
(2)发展概况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研读探究

1、请学生分组朗读三则内容,并请他们指出不懂之处,老师加以解答。
2、请学生概括每则的主旨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并总结。
(1)读书方法
(2)天理人欲;
(3)义利之辨。
第一则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明确:熟读、精思、不贪多 。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能“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
朱熹说读书要精读熟读,那么我们今天且借他的慧眼来深入地读一读他的思想。
(二)思
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你原先是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
那么“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问题交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三)辨
朱熹的思想是官学,与政治挂钩,难免失其本味。那么历史真相是什么?让我们从他的言论中来寻找答案。
让学生齐读第二则。
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引导。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最后总结明确答案:
天理人欲——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
存天理灭人欲——人的物质欲望和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的利益追求和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突。
(3)穿衣吃饭这些最基本的欲望是天理之内,只是超出了这个范围之外,便成了朱熹所说的要克制住的人欲。
讨论
你如何看待考试作弊事件?
你如何看待体育赛场上服用兴奋剂?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这便是文中所说的“两条路”。
这种超越界限的人欲追求其实就是利。
分析第三则: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
所谓义,就是“天理之所宜”;利则是“人情之所欲”。
所以:义利=理欲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里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古人也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评价,适时加以拓展。
修身与兼济
淡泊名利与终南捷径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在天理人欲、道义与利益的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程朱理学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令人憎恶。经历历史的涤荡,我们看到的是闪耀着光辉的思想的珍珠。
多媒体显示钱穆的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而《朱子语类》的思想就是我们在《大学》中所学的八个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处事原则、追求的方向。
(四)行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义理?如何选择并且如何实践?
结论: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缺乏持之以恒的道德坚守力。
(五)小结:
《朱子语类》:“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拓展
丘吉尔: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高贵的事业而奋斗,为了使这个混乱的世界更美好,为了死后活着的人。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教学反思:
上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比较真实的理学的面目,体会到儒家经典的思想魅力。但对于文本的挖掘不够,只是粗浅地加以释读,而没有深入去分析探讨。同时作为文言文,即使是浅易的文言文,字词还是根本。学生阅读其实是有困难的,但教学过程中没有多加注意,有些舍本逐末了。
《朱子语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朱子语类》是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中所选篇章。理学往往以僵化可憎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阅读过的作品中,但实际上,它最初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宋代儒家对于先秦孔孟学说的新发展,只是在元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之后,才逐渐成为套在人们头上的一重枷锁。但它毕竟影响了近九百年的中国社会与文化,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
说教学目标
因此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辩证地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正确地认识理学。
说教法
本文较为浅易,因此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点拨。从经典原文中发现理学的真面目,从而引发思考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学生齐背这首诗。 学生对《观书有感》很熟悉,以此引入朱熹。
(二)作家、作品 (多媒体投影)
  简介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三)研读探究
1、读
(1)请学生分组朗读三则内容,并请他们指出不懂之处,老师加以解答。
(2)请学生概括每则的主旨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并总结。
A、读书方法
B、天理人欲;
C、义利之辨。
(3)第一则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明确:熟读、精思、不贪多 。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能“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
朱熹说读书要精读熟读,那么我们今天且借他的慧眼来深入地读一读他的思想。
2、思
(1)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2)你原先是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
(3)那么“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问题交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3、辨
(1)朱熹的思想是官学,与政治挂钩,难免失其本味。那么历史真相是什么?让我们从他的言论中来寻找答案。
让学生齐读第二则。
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引导。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最后总结明确答案:
(1)天理人欲——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
(2)存天理灭人欲——人的物质欲望和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的利益追求和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突。
(3)穿衣吃饭这些最基本的欲望是天理之内,只是超出了这个范围之外,便成了朱熹所说的要克制住的人欲。
(2)讨论
A、你如何看待考试作弊事件?
B、你如何看待体育赛场上服用兴奋剂?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这便是文中所说的“两条路”。
这种超越界限的人欲追求其实就是利。
(3)分析第三则: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
所谓义,就是“天理之所宜”;利则是“人情之所欲”。
所以:义利=理欲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里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古人也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评价,适时加以拓展。
(4)在天理人欲、道义与利益的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程朱理学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令人憎恶。经历历史的涤荡,我们看到的是闪耀着光辉的思想的珍珠。
多媒体显示钱穆的评价。
而《朱子语类》的思想就是我们在《大学》中所学的八个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处事原则、追求的方向。
4、行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义理?如何选择并且如何实践?
结论: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缺乏持之以恒的道德坚守力。
5、小结:
《朱子语类》:“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四)拓展
1、丘吉尔: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高贵的事业而奋斗,为了使这个混乱的世界更美好,为了死后活着的人。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PAGE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