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22:1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疏通大意,并能梳理文章结构。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齐声诵读)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正始》
梁启超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学生说“我知道的顾炎武”。(历史书上有较详细的介绍)(结合教材)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三、 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纪政事也:“纪”通“记” 剿(chāo)袭 菑(zi)畲(shē) 潢(huáng)
摭(zhí)我华(huá)而不实我实
四、 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整理结构。
(一)1、齐读《文须有益于天下》,思考文中作者观点是什么?
文须有益于天下。
2、作者认为“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3、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1、个读《著书之难》,思考著书之难,难在何处?
文须有益于天下。
2、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今人做到了吗?为什么?
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三)1、自读《文人之多》思考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
“识经术,通古今”
2、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
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五、文章小结
本文通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集中体现了作者关于作文应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及立身贵务实的观点,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六、合作探究
结合结合三则中作者怎样的经世致用思想,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从读书、作文、为人、处事等方面谈谈你的想法。
七、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谈谈你对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的认识。
临终遗言
夜深了,村子里漆黑一片,只有鸡舍的一角还有一丝微光。原来是一只大公鸡正在秉烛夜读。
一只狐狸轻轻地溜进了鸡舍的门。它双眼紧盯着埋头苦读的公鸡,嘴里流出了口水。
“再有半分钟,我就可以抓到你了。”狐狸得意地想着,“真是个书呆子,已经死到临头了,还一点儿也没有察觉。”
狐狸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蹭。突然,狐狸“扑”地一声掉进了一个陷阱里。公鸡哈哈大笑了几声。几条大黄狗冲进鸡舍,把垂头丧气的狐狸抓了出来。
“明日午时斩首!”公鸡朝狐狸挥了挥翅膀。
“我……能否给我的家眷留下几句遗言 ’狐狸有气无力地问。
“遗言 但留无妨。”公鸡等着狐狸的下文。
“请转告我的妻小,”狐狸流着泪说,“一定当心爱看书的动物!”
八、作业
顾炎武所提出的“文须有益于天下”在今天有什么现实积极意义?请以“文须有益于天下”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小短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