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22:1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提供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顾炎武其人其事、生活背景及《日知录》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词句。
3.启发学生质疑解惑,把握顾炎武的文论主张,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4.注重学有所获,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顾炎武的观点,并结合现实加以评论。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质疑解惑,把握顾炎武的文论主张,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教学难点:
知识迁移,古为今用。
教学工具:PPT、智慧课堂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仰望大师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同学们,请齐读这两段文字,并概括大意。
师预设: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提出“保天下,匹夫有责”的观点。这就是梁启超先生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出处。它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
师问: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顾炎武和他的作品《日知录》?
(师补充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日知录》的内容)
教师引入学者评价:“非一世之人,非一世之书”“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独超千古,直接老杜”“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师总结:作为“人师”的顾炎武,在道德理想和文化实践上,都为后代读书人树立了不朽的典型。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聆听大师教诲,感悟一代经师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治学之道。
初读感知 疏通文意
学生一读正音明句读,二读画疑难通文意。
疑难词句(学生不懂词义的句子及难以理解之处,前者及时解决,后者留待后面研习环节)
通文意(要求学生概括文段大意)
研习文本,悟大师济世情怀
《文须有益于天下》
1.筛选信息:作者认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些?
预设:益处——明道 纪政事 察民隐 乐道人之善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2.思考:你如何事看待顾炎武所说的有益之文之益与无益之文之损也?能联系当下文风或自身写作实践说说吗?
预设:益——明为政理论,记为政事迹,察民情民心,彰美德善行。作者从四个方面强调文以载道,文章须有益于治理天下。
损——“怪力乱神之事”不语体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传承。“无稽之言”是针对当时尚清谈的社会风气而言,“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作者认为清谈损己误国。“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表明作者贵独创,弃浮华的文风。
针对当时浮夸清谈的社会风气,作者正反对比论证,表明了他文须有益于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
(联系当下文风或自身写作实践,由学生自由发挥)
《著书之难》
1.思考: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
预设:作者推崇著书原则是“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即著书贵独创。而著这样的书,常须以一生精力成之,所以“难”。 再者,世人常“急于求名”,故也“难”。
2.探讨:作者认为著书要“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你同意吗?可联系现实及你的阅读体验来谈谈。
提示:举例独创之书,如经典名著《史记》《红楼梦》《金石录》等等,也可引导谈谈这些书的价值。还可引导学生联系当代的畅销书谈谈利弊谈谈创作动机。
(在学生辨析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观点背后的济世情怀)
《文人之多》
1.筛选信息: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
预设:识经术,通古今。
探讨:作者以“人识经术,通古今”区分文人,作者赞治经者,轻为文者,你怎么看?
(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小结
探究:三则文段均如何体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的?
预设:作者三则文段从文章、著书、文人三个角度阐述他的文论思想,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或词锋犀利,或委婉曲折,或声势夺人,而一以贯之的即是作者的经世致用思想。即作文要经世致用;著书贵独创,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以期有用;批浮华文风,倡“识经术,能古今”从养器识角度强调修身重要性。
谈古论今,试论当代文坛
探究:当代文坛百花齐放,学习了顾炎武的文论思想,你来评一评,说一说。
(开放性问题,鼓励各抒己见)
五、作 业:
1.课外阅读《日知录》。
2. 结合当代文风或自身写作实践,写一写《文须有益于天下》读后感。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日知录〉三则》内容丰富,语言与时代与当今都有一定距离,教学要在一节课时内完成,难度较大。且经典研读强调读中研,读有收获,对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我在反复揣摩之后,选择以“文益天下”济世观点为核心来取舍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将文本价值与学生学情相结合,实现有效阅读。另外,我将文言翻译与文意疏通,还有作者思想与时代背景都交由学生于课下阅读把握,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能借此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学生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观点与当下现实相结合,希望培养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读中思读中悟,将书读活这样的读书习惯。
一堂课结束了,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好锻炼,老师交给的课外任务完成得很好,这样课堂推进还比较顺利。另外课堂讨论部分,学生都有话可说,还比较积极。忧的是学生对《文人之多》文段理解不到位,课堂这块处理也比较仓促。还有学生对当代文坛了解过少,视野较窄,见识有限,课堂生成不足,很是遗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