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践行十九大 培养爱国情
传统之传承 文化之自信 民族之复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国古代诗歌之边塞军旅
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叫做边塞军旅诗。
孕育于先秦两汉的征戍诗,形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朝达到高峰,晚唐至宋,逐渐走向衰微。
边塞军旅诗歌的常用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刁斗、刀剑、弓箭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燕然山、龙城、关塞、受降城
3、与战争有关的人:单于、都护、将军、征人、李广、霍去病、吐谷浑、行人
4、有关的乐曲和乐器: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不同时期的不同主题特点
1、唐以前的边塞诗: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国殇》
2、初唐边塞诗:题材开阔,格调高亢。
主要诗人有骆宾王、杨炯、陈子昂
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报效国家。
3、盛唐边塞诗:气势磅礴,雄起高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充满爱国激情。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王之涣、王维、李颀等。
他们的诗歌塑造了边疆战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的强音,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4、中晚唐边塞诗:有昂扬向上的精神,但也带上了哀婉凄凉的色彩。
主要诗人有卢纶、李益。
5、宋朝边塞诗:以沉郁悲凉为基调,主要诗人有陆游等。
他们表达拯救国家和人民与水深火热的强烈愿望,围绕国家领土完整、边塞安危为主题,表达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感情。
边塞军旅诗歌中
最高尚的情感:爱国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在惨烈的失败中讴歌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愿意为国为君建功立业的愿望。
边塞诗歌的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奇特雄浑的景色
2、表现征人思家、闺中念远的悲愁
3、反映战争的残酷及边疆军旅生活的艰苦
4、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者壮志难酬的愤懑
凉州词
【唐】 孟浩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1、偏远胡地的荒凉。
2、远离家乡的悲伤。
3、杀敌报国的壮志。
爱国,是泱泱中华的传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爱国,更是中华儿女的信仰,
是脊梁!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诗歌, 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边塞军旅诗是中国传统诗歌中最豪迈,最雄壮,最有气节的存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写一写
男生,假设你是一位将军,你的国家正面临敌人的侵犯,你必须去戍守边疆,请你写一首诗歌表达你此时的情感;女生,假设你的兄弟是这位将要为国出征的将军,请你写一首诗歌为他饯行。
不限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