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论语》十则》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论语》十则》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22:3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中国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盟会。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论语》是一部 体散文集,是
孔子的 和 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思想核心是
、 。


“仁”(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
“礼”(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通“智”
乐:前两个 yào 喜爱、喜欢;后一个:快乐
【读解】:这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言行回复到周礼上。
为:是 一日:一旦,表假设
归仁:归,称许、赞赏。仁,有仁道的人。
焉:语气助词,了 为:实现 由:依靠。
而:难道。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不敏:不聪明。请:请允许,希望。 事:从事,照着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仁 会意,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因此本义:两个人亲近友爱和谐。
自己与他人
自己与自己
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
小组讨论:
结合课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仁”的理解。
孔子的仁
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广西玉林两家婚礼变闹剧
狭路相逢烟花互射激战4小时
2016年4月10日报道,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有两户村民办婚礼,双方迎亲队在路中相遇,由于有感同日办喜宴兼狭路相逢是“不吉利”,加上双方在路上又各不相让,结果引发争执,继而爆发激烈冲突。双方从当日下午2时一直互相抛掷烟花、追打火拼,直到傍晚6时许才结束。
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君子”的句子, 并想想《论语》中提到的其他有关“君子”的句子,说说启示。
君子
联系社会,反思自己,就有道而正。写一篇命题作文《有一种美丽是君子》800字,体裁不限。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为标准,认为君子中居于高位。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圣人;而与君子相对,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随声附和,当官时骄傲凌人,喜欢吹牛拍马,穷困时便胡作非为的人就是小人。而君子人格通过历史的演绎,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精神影响是极其深刻与广泛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