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老子》五章》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老子》五章》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22:4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有无相生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诵读经典。
2.理解《老子》的思想及蕴含的人生智慧。
3.辩证地看待《老子》的思想,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为什么称“老子”而不是“李子”?
老子是个谜!
老 子
有学者认为:称“老子”说明老子思想的深邃,思想的老道;称“老子”也是我们这个早熟民族深刻隐喻性的象征。
*
第7则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师生共赏
明确:矜守柔弱,反对逞强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探讨:这一则蕴含着老子什么思想?
老子还发现了世间最柔的东西
老子还发现了世间最柔弱的东西——水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
不知,莫能行。
——《老子》
第2则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探讨:这一则蕴含着老子什么思想?
*
明确:“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有的应试者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含蓄,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
小结:
学了上面两则我们看到了老子的智慧,他总能看到我们平常思维没有的东西他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逆向思维
顺向思维——坚强比柔弱好,强大能战胜柔弱,我们看到的是有用者的用处。
逆向思维——柔弱比坚强好,柔弱能战胜强大,看到“无用之用”。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探讨:
这一则老子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永恒的道理?
明确: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说说你从中悟出了老子的什么智慧?谈谈对于我们现今社会生活还有什么借鉴意义?
师生共赏:
拓展探究:
对比儒道两家思想探究其异同: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异同


加法
减法
拓展探究: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互补


加法
减法
精神失意之良方
立身处世之根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