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求谏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求谏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22:4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中华经典研读
求 谏 吴兢(唐)
目标
1、梳理课文,了解大意,突破重点词句。
2、欣赏论证方法
3、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谏官制度
4、《求谏》的现实意义
解 题
“谏” 的字典意义
旧时指规劝帝王、尊长,使改正错误
谏官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 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语法
“求谏”的主语是 ( 唐太宗 )君主 --------开怀纳谏
“求谏”的宾语是 ( 房玄龄 等 )大臣 --------忠直敢言
这 即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
作者简介
吴兢(670—749)唐朝谏官
武周时,迁右拾遗内供奉。
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
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
与同时代其他官员相比,吴兢的仕途还是较为顺畅的,没有大起大落。
《求谏》之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 “济世安民”
唐太宗有治国安邦之术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与他的一些优秀品格分不开。
内容提要
选自《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40篇,合为八卷。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因年号“贞观”(627—649),故有此称。(共 23年)
求谏是鼓励臣下提意见,可以算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华。
贞观年间,特别是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这一兼听纳下的思想和行动,造成了谏诤 蔚然成风、君臣 共商国是的良好风气,是“贞观之治”中最引人瞩目的重要方面。
唐太宗也因而成为一个 从谏如流、雄才大略的帝王君主,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政治家。
唐太宗的品格
勤于政事------“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虚怀若谷------“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宽厚体谅------“每有谏者”,纵使不合心也“不以为忤”
处事谨慎------用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反省自己,以防微杜渐
重点字词句
假颜色------和颜悦色
谏诤------直言规谏
自贤-----自以为贤
致理-----使国家达到治平
相遇-----相互对待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
原文朗读
(1)太宗 威容 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 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译文
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贞观元年
(2)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 王珪对曰:“臣闻木 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 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 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元年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五年
(3)贞观五年,太宗谓 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 安能谏人?”
贞观五年译文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贞观八年
(4)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 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 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八年译文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怀怨结于心。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的,一定会畏惧触犯龙鳞。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贞观十六年
(5)贞观十六年,太宗谓 房玄龄等曰:“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 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 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 安能尽善?常念 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六年译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从这说来,国君必须得到辅佐、规谏的臣子,指出他的过失。一天之中,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去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勉励他们
贞观十七年
(6)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 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 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 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贞观十七年译文
贞观十七年,太宗曾经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时规谏禹舜的就有十几个人。有关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规谏 ”褚遂良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就会耽误妇女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金来做。金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所以刚正的臣子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太宗说:“你说的对啊!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可能才开始,有的恐怕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臣子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
梳理课文
第一段:唐太宗对求谏的态度和认识
第二段:围绕君臣关系议论
第三段:臣子规谏的必要性及纳谏的广泛意义
第四段:唐太宗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
第五段: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
第六段:由古事及己,论述纳谏的重要性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
事实论证-----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 )
比喻论证-----君臣如鱼水,魏征如明镜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
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战国策》之《触龙说赵太后 》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白地对左右的人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战国策》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求谏》之魏徵
魏徵(580年-643)字玄成。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以直谏敢言著称,一生上书言事200多次,所言多被唐太宗采纳。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御史监察系统
对下纠察百官
谏官言谏系统
对上纠正君主
中国古代著名谏官
先秦-----司过之士、大谏
秦--------谏议大夫
汉--------谏议大夫 董仲舒
唐--------谏议大夫 魏征
宋---------设谏院
元---------御史
明---------给事中海瑞、杨爵
清---------给事中
文化常识 谏官的特点
一、谏官的权力很大。“朝夕耳目天子行事”,一切是非“无不可言者”,对各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谏疏有时多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如宋神宗时,张舜民做谏官才七日,就上了六十封奏疏。
二、谏官言者无罪,即讲错了也不要紧。
所谓谏言不咎,谏官不罪。谏官的职责就是直言以谏。既然是直言以谏,就不能因直言而罪之。谏官谏诤,然后皇帝善择,“言之当者,朕有厚赏,言之不当,朕不加罪”。因此,言者无罪,也就成为谏官的“特权”。
三、谏官的官卑秩微,任选青年。
选年轻人和官阶低,俸禄低的。因为官位低下,说话就没有什么顾虑,不会因珍惜官位而不敢直言。而年轻人后生可畏,对不公之事敢于直言上疏,不畏风险与强权,这也正是作为谏官之职所必需的。
四、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正所谓“忠臣不避重诛”
如嘉靖皇帝沉溺斋醮方术,不理政事,御史杨爵上书极谏,被下诏狱,备受酷刑,数次昏死,仍泰然处之。其他言官冒死声援,虽然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最终使嘉靖顾忌退让
五、谏言不露。为君主的面子“密陈其奏”
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几大盛世,如唐朝的 “贞观之治”、北宋的“咸平之治”、明朝的“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以及清初的“康乾盛世”,固然与当朝皇帝所处的历史环境、皇帝本人的文治武功有极大关系,但皇帝能不能广纳谏言、谏官能不能勇于谏言,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延伸阅读 古代著名谏官
唐太宗与魏征
《战国策》之《触龙说赵太后 》
《战国策》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屈原 楚国的左徒
杜甫盛唐大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明代海瑞等
小结
虽然宋代之后,谏官制度式微,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没有消亡,为国为民、不畏强权、廉洁奉献的信条已经在人们心中扎根、发芽并茁壮的成长,中国政府正在践行着服务于国家治理和人民群众、敢于揭露贪污腐败、严明纪律廉洁的行事准则和良好品质,并将继续将其发扬光大!
作业
《贞观政要》反映了怎样的治国安邦之术?
谈谈《求谏》的现实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