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作业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 ,字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 》一文也出自这本散文集。
2.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图表提示,填写相关事件、阿长的形象及“我”的情感态度。
______⑤__ _
__ ③______ (新的敬意)
(空前的敬意)
守旧迷信
( ② )
搬弄是非、粗俗好事
(讨厌) (憎恶)
(2)本文主要是赞美阿长的美德,为何前文要用大量的篇幅描写阿长的缺点?
3. 阿长为“我”讲长毛的故事与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时,我对她的态度分别是“空前的敬意”和“新的敬意”,它们的含义有何不同?
4.结合加点词语,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5.请简要分析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6.题目《阿长与<山海经>》能否改成《我的保姆阿长》,为什么?
第10课 《老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xiāng嵌( ) (2)荒 pì( ) (3)tā败( )
(4)取dì ( ) (5)愧zuò( ) (6)wǔ辱( )
2.阅读文章第5-22段,填写表格。
事件 老王的性格 “我”的回应 “我”对老王的态度或情感
① 老实厚道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疏离
“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钟书先生看病却坚决不肯拿钱。 ④
② 重情重义 ⑤
老王去世。 \ 追忆并反思与老王交往的过程。 ⑥
3.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字在表现人物形象或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第②段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第③段 老王只有一只眼。
第段 他只说:“我不吃”。
4.当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来“我”家时,有人认为杨绛的用词有些不近人情,并提出了修改建议。你觉得原文和改文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原文: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改文:说得可怜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稍一碰触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怎么病得这么严重了?”
5.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含义?
6. 阅读第15自然段,当“我”转身进屋一定要拿钱给老王时,老王站着等“我”。此时的老王会想些什么呢?请你结合当时的情境,发挥想象,试着补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心理描写。
台 阶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撬起 啃咬 泥桨 揩汗 B.尴尬 半晌 门槛 头颅
C.烦燥 过瘾 叮嘱 垂涎三尺 D.蹦跳 磕头 筹划 宽敞荫凉
2.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②
①
3.文章第1段与第6段的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自在”一词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①佛教用语;②自由无拘束;③舒服安闲。
第段中“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这句话中的“自在”的意思是 。
从文中各找出一处父亲在台阶上自在和不自在的表现,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结合父亲的个性与语境,分析他出现上述两种不同行为的原因。
5.请联系全文,说说两处“父亲老了”的不同内涵。
第段:“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
第段:“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梦寐以求的九级台阶终于造好了,父亲却若有所失了。这一反常的表现及背后的原因引发了同学们的大讨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并尝试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学甲:由第⑨段可知,父亲只是个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的普通农民。他却一心想要通过高台阶来提升自己的地位,结果耗费大半辈子,却并没换来高地位,而且九级台阶带来了各种不自在,父亲困惑、迷惘,想不明白。
同学乙:文中的父亲吃苦耐劳、执着追求,这本身就是受人尊重的。何须造那高台阶?文中第①⑥⑦段父亲总是说台阶低,其实是没想明白,台阶的高低和地位的高低没啥关系,台阶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所以,即使九级台阶造好了,父亲也没赢得地位和尊重。
我的看法:根据文章第⑧段,可知
第12课 卖油翁
1.《卖油翁》选自 。作者是 (朝代) ,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陈康肃公善射( ) (2)公亦以此自矜 ( )
(3)释担而立 ( ) (4)徐以杓酌油沥之( )
(5) 睨之久而不去( )
以我酌油知之( )
康肃笑而遣之( )
3.翻译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尔安敢轻吾射!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陈尧咨 卖油翁 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事件 射箭 ① ④
自我评价 ②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人物特点 自高自大、骄矜暴躁 ③
“康肃笑而遣之”中“笑”字含义丰富,请联系课文简要分析。
5.比较下列句子,说说虚词“尔”在表现人物情感上的作用。
无他,但手熟尔。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6.课文选入教材时,编者删除了原文中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你觉得该不该删?请结合【知识链接】说说理由。
【知识链接】
①庄生:庄周,《庄子》一书的作者。
②解牛、斫轮:《庄子》中两个关于手艺纯熟的典故。解牛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应手而剖;斫轮指齐国轮匠回答齐桓公问斫轮之术,说要不疾不徐,才能得心应手。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2021年版)
写作——抓住细节
请以《片刻的精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根据主旨有选择地运用细节描写。
写作建议:
选材要着力于文题中的关键词“片刻”“精彩”,比如冬奥会中的“夺冠”时刻。
事件叙述完整,讲清楚来龙去脉;详略得当,突出中心,能反映个人的精神成长。
细节描写要真实、生动,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1.《朝花夕拾》;周树人;豫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1)①喜欢切切察察以及“大”字睡姿;②不耐烦 ③愚昧可笑
④ 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⑤ 真诚慈爱
(2)文章先写阿长的日常言行,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厌烦与不满,再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令“我”感动敬重的事。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凸显阿长真心关爱孩子、热情善良的可贵品质。
3.“空前的敬意”写出了年幼的“我”听长妈妈讲述荒诞不经的“长毛”故事后的心理感受。这一词语具有反讽的意味,体现了成年的“我”对长妈妈愚昧无知的调侃。而“新的敬意”是“我”在得知不识字的阿长,千方百计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后的心理,表达了“我”的感动与感激之情。
4.(1)“一见面,就……”写出阿长递书动作之快,表现了她想要满足“我”心愿的兴奋和急切。“三哼经”表明阿长不识字,侧面反映出其买书之难。这句话体现了阿长真诚慈爱,关心理解孩子的可贵品质。
(2)“霹雳”“震悚”都是大词小用,表现了“我”知道阿长买到别人都不肯为我买的《三海经》时,极度的兴奋和震惊。“赶紧”“果然”体现出“我”想要确认真假的急切。这句话写出了“我”对阿长的感激。
5.这两段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以及“我”的愿望。与文章第1、2段呼应,再次强调了阿长身份低微,不被重视不被尊重的命运。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同情、歉疚之情。
6.不能。《阿长与<山海经>》不仅点明了本文的中心人物与主体事件,还显示出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文章3-18段主要写“我”对阿长由不大佩服到憎恶的情感,因而“我”称她阿长。而山海经事件后,“我”对她的情感是真诚的敬意和感激。《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标题,突显了情感上的冲突。而《我的保姆阿长》只是点明了中心人物,空泛平淡,没有原标题好。
第10课 老王
1. (1)镶 (2)僻 (3)塌 (4)缔 (5)怍 (6)侮
2. ①老王主动为我们减半收费送冰。②老王临终前把珍贵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我们。③善良仁义 ④“我”一定要给他钱。⑤“我”还是要给老王钱。⑥愧怍
3. 第2段的“只”写出了老王艰难的生计和孤苦的身世。第3段的“只”写出老王的生理缺陷。这两句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第12段的“只”写出老王在病入膏肓之际拿来珍贵的香油鸡蛋致谢,却没讲任何感谢的话,表现了不善言辞的老王老实纯朴的性格特征。
4.原文更好。原文中的“可笑”“打上一棍”含蓄地写出了面对垂死的老王,当时的杨绛并非真正关心,而是稍显冷漠。而那句“你好些了吗”更显客套,体现了与老王精神上的隔膜。和老王对自己一家如家人般的真情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她反思当时的过错与表达对老王的愧怍之情埋下伏笔。
5.“幸运的人”指的是我们。在文革期间,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得到了老王亲人般的关爱、尊重和理解。“不幸的人”指的是老王。他不但身患残疾、生活贫困,而且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老王不但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我们亲人般的关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到“我”家送礼表达最深的情意,而“我”给他的却是金钱和礼貌上的回报。这份情感在付出上的不对等,令“我”反思。尤其是对于自己没有给一个临终之人以最后的心灵慰藉,让“我”倍感“愧怍”。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自省精神。
6.示例:杨先生,我现在这个样子,要这些钱有什么用呢?你们一家都是有大学问的人,但从来不嫌弃我,还总是照顾我,关心我。我孤苦伶仃一个老头子,平时也没啥可以报答的,就是想在临走之前把一点值钱的东西留给我最亲的人啊!我要怎么说你才明白啊,唉!
第11课 台 阶
1.B
2.①父亲日夜辛劳准备造台阶。 ②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若有所失。
3. 这两段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父亲对老屋三级台阶的不满意。第一段中的“总”强调了说“我们家台阶低”这句话的频率之高。第六段独句成段,并用感叹号强化了父亲对我家低台阶的不满。表达了一向谦卑的父亲对有高台阶的渴求,含蓄地表达了对高台阶背后受人尊重的高地位的渴盼。
4.(1)③
(2)第13段父亲在劳作的间隙坐在三级台阶上专注地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抽着旱烟,十分自在;第27段父亲坐在九级台阶上,要么太高,要么太低,坐在哪一级也不舒服,连日常的寒暄也不会了,十分不自在;
(3)第13段的自在:①此时是难得的休憩时光;②遥望他人的高台阶给父亲带来了追求理想的精神动力;
第27段的不自在:①老实厚道的父亲无法在九级台阶上找到合适的位置,无所适从;②不理解九级台阶没有给他带来期望的地位和尊重,反而是空虚和寂寞。
5.第段中的“父亲老了”指的是我发现了父亲的衰老,而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第段中的“父亲老了”指的是父亲意识到了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衰老。
6.我的看法:根据文章第⑧段,可知高台阶象征着高低位并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观念,而是乡邻们的普遍认识,这也就理解了父亲耗尽大半辈子造高台阶的原因;若有所失是因为父亲被这种观念束缚住了,没有意识到台阶和地位之间其实并无关联,这是父亲认知的局限性,也是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局限性。
第12课 卖油翁
1.《归田录》;北宋;欧阳修;醉翁
2.(1)擅长(2)自夸(3)放下(4)慢慢地(5)代词,代指陈尧咨射箭;代词,代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代词,代指卖油翁
3.(1)(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十只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2)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4.(1)①酌油②“自矜”③谦虚沉稳,不卑不亢④孰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为人要谦虚沉稳,不可恃才傲物。
(2)有会意,理解了卖油翁之前的不以为意和略微赞许的原因;有尴尬,卖油翁,一位小商贩,技艺精湛,十分谦虚,自己却如此轻狂傲慢;有解嘲,对自己失礼行为的一种无言解释。
5. 两句中的“尔”都是“罢了”的意思,前者体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的轻视与不以为意;后者表现了卖油翁对自己如此娴熟的倒油技术的不以为意。
6.①我更倾向于课文。文章故事曲折,情趣盎然,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②我更倾向于原文。《庄子》的两个事例,起到了点明主旨“熟能生巧”的作用,清晰明了,而且多个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