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季羡林)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
生:没有。
师:想不想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生:想。
师:今天,咱们跟随我国的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一起去领略一下德国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谁看的?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再读课题。
师:不同的重音强调,读起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这就是朗读的魅力。
二、交流预习学案,整体感知,直扣中心
课件:导学提示一:读一读,我知道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分别用“—”和“~~”划下来。
2、走进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
3、季羡林老爷爷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他发自肺腑地发出一声赞叹,是怎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用“﹏”划出。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同桌两个一人读一段,如果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就为对方在题目下方加一颗红星,鼓励一下。(学生朗读课文)
指导读词串(扫清生字障碍,明确“梁”读轻声,“莞”字当地名时读“guǎn”。):
吃 惊 花 朵 真 切 脊 梁 家 家 户 户 莞 尔 一 笑
花 团 锦 簇 姹 紫 嫣 红 应 接 不 暇 耐 人 寻 味
师:读完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1:德国人很爱花。
生2: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说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生3:德国人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他们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是啊,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花养在屋子里,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他们自己养花是为了给别人欣赏,所以,季先生在重游德国时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请同学们在课文最后一段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三、紧扣“双奇”,层层探究。
(一)感受奇丽的景色
师:德国到底有怎样奇丽的景色呢,同学们根据提示自学探究2、3自然段。
导学提示二:找一找,说一说。
1、学生汇报交流。
2、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师:你是怎么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
指名说。课件演示花的图片学生选择词语来形容。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的美;抓住“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
4、积累词语:除了课文中的两个词语,你还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画面?
学生各抒己见: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繁花似锦、百花齐放……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积累的词语可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优美的词语,这是个好习惯!
师:许多鲜花争奇斗艳,簇拥在一起,走在这满是鲜花的大街上,我们会感觉到了世外桃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街头吧!
5、情景引读:
课件演示:
师: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
(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
(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
(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6、教师配乐范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1)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看(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美丽的景色,让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练读—指名读—齐读
(二)感悟奇特的民族
师:看到这奇丽的景色,作者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
(师指板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为什么说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呢?学生根据导学提示三品悟重点句子
1、(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
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
师:“这种境界”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生说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理解“颇”、“耐人寻味”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并举例说说。
如:“每人捐一本书建图书角”、“轮流值日打扫教室……”
3、引读:德国是个爱花所族,但他们更乐于把自己养的花让给别人看。“每一家都是这样,……颇耐人寻味”。
4、指导朗读: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5、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学生互相评价。男女生对读。
四、感受“美丽 ”,升华情感。
1、师:四五十年后,季羡林先生又一次踏上了德国的土地,故地重游,他发现许多事物都变了,但依然没有改变的是美丽,他感慨万千——
(出示图文结合的幻灯片:“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师:同学们猜猜,这几十年来,德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美丽”指的是什么?(花美、城市美、环境美、人的人灵更美)
2、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 ,是的, 始终没有变。
3、出示幻灯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季羡林老爷爷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他的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你们猜一猜是什么?
生:(希望我们中国人向德国人学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五、总结全文,学习写法。(学一学,我会了)
1、师:是呀,德国不仅花美,人更美。感谢我们的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把我们带到了德国,让我们看到了——指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让我们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道理。
我们要学习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抒情明理的这种写作方法。
2、名言警句:送给同学们几句关于无私奉献的名言: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泰戈尔
学生齐读名言。
六、课后拓展
同学们运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主题学习丛书2-3篇文章。
读一读: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
说一说:我了解了______________。
品一品: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
学一学: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的句子。
3、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
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导学提示三:品一品,我懂了
1.为什么说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
是颇耐人寻味的。”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
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