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8 09:10: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4张PPT)
24 唐诗三首
新课导入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们的眼睛,因为那是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争,那是浸满眼泪、铺满鲜血的灾难。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其中一篇——《石壕吏》。
石壕吏
杜 甫
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重点)
感受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难点)
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重点)
学习目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背景链接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按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
其主要特点有:1.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2.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3.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自由灵活;4.语言自由,可俗可雅;5.对字词的平仄、对仗没有严格要求。
石壕( )  逾墙( )
邺城( ) 戍( )
老妪( ) 幽咽( )
háo


shù


字词学习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言古诗: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灵活自由,全篇均由五字句构成。
háo


shù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古体诗,应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全诗可按照“二三”式朗读。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儿越墙逃跑了,老妇人出门察看。
译 文
越过。
投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译 文
防守。
多么。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捎信回来。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还在吃奶的孙子。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老妇。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连夜跟你们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
译 文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译 文
老翁逾墙走( )
出入无完裙( )
听妇前致词( )
◆古今异义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古义:泛指衣服 今义:专指裙子
古义:对……说话
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
感谢、祝贺、悼念之类的话
文言小结
◆词类活用
有吏夜捉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时间
地点
人物

石壕村
吏、老妇、老翁
起因
经过
结果
有吏夜捉人
老妇前致词
登前途,独与翁别
整体感知:1、找出诗歌六要素,概括诗歌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关注文中指明时间的词,思考课文的叙事脉络。
课文按时间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以“耳闻”为线索。
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层次十分清楚。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小官,这里指差役。
全篇的提纲。
“逾墙走”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
开端:投石壕村
这四句写差役夜捉人,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担惊受怕之苦
1.读第1段,说说头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有吏夜捉人”,不说征兵,而说“捉人”,可见当时兵役之苦、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有吏夜捉人”是总领句。




2.“老翁逾墙走”一句有什么作用?
“逾墙走”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
·
·
“呼”与“啼”,“怒”与“苦”,对比鲜明,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默写常考
这两句写差役进门时的凶狠蛮横和老妇人的艰难悲苦。
石壕吏
差役:呼 一何怒 凶狠蛮横
老妇:啼 一何苦 悲惨凄苦
(憎恶)
(同情)
3.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呼”与“怒”,“啼”与“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一方凶狠蛮横,一方悲惨凄苦,表现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切同情老妇在感情。
独立成段,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老妇的“致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战乱丧子之苦
苟活无奈之苦
生活困窘之苦
被迫请役之苦
···
“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家中景况之凄苦。
发展、高潮:老妇致词,老妇应役
第一层:老妇人“致词”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应征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诉说老妇人家中艰难现状。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人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其他仅存之人。
4.诗中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哪几层意思?
①战争惨烈,牺牲巨大;
②现状艰难,恳求开恩;
③自请应役,尽早动身。
5.老妇的“苦”体现在:
①担惊受怕之苦:有吏夜捉人。
②战乱丧子之苦:二男新战死。
③苟活无奈之苦:存者且偷生。
④生活困窘之苦:出入无完裙。
⑤被迫请役之苦:请从吏夜归。
这段隐去了差役的问话,而以答代问,老妇人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总之,差役的“怒”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夜久”照应文章开头“暮”“夜”,表明时间的推移。
·
“独”字暗示老妇人已被抓,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结局:独别老翁
这四句交代老妇人被抓以及诗人独与老翁别的情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石壕村
吏、老妇、老翁
起因
经过
结果
有吏夜捉人
老妇前致词
登前途,独与翁别
6.《石壕吏》中“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独”字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照应开头,收束全篇;于叙事中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考点
品析诗歌字词
[答题思路]
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
明手法
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
词性角度
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增强画面感
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石壕吏》的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横残暴。
深入探究
这首诗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 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本诗以“独与老翁别”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石壕吏
开端——投石壕村
发展——老妇哭诉
高潮——老妇应役
揭露封建暴政
反映深重灾难
同情劳动人民
结局——独别老翁
结构梳理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主旨归纳
构思巧妙:运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于答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人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
其实,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人的那些话都是差役逼问出来的。差役“呼”“怒”贯穿在老妇人陈情的全过程,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由此可见作者构思之巧。
写作特点
问题探究
杜甫一向以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著称,面对老妇一家的不幸遭遇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和沉默,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诗人当时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诗人面对老妇一家所遭受苦难的沉默,正是他这种矛盾心理的反应,也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总结: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诗人才明写老妇,暗写差役,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既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往往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达标检测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D
【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
3.《石壕吏》对差役在形象塑造采用了暗示的手法。请你根据老妇人的回答,想象差役是如何逼问老妇的?试着补白暴吏的语言。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汝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请人速应役!
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拓展延伸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忧国思亲的情怀
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
烈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