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第七课《海上风暴》说课材料
一、说学情
初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生活体验微乎甚微,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也刚刚起步,所以,低段音乐教学的特点是唱游、歌表演。而教材中的音乐欣赏曲,部分是管弦乐为主,独唱合唱为辅。低段学生的天性好动,没有叙事情节较明显的、没有童话情节的管弦乐曲,对他们来说理解难度大,更别说去表现它的情感,延伸它的内涵了。因此,许多老师给一年级的孩子上音乐欣赏课,往往采取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留在小朋友心中,眼中都是一片茫然。 对于上这样的欣赏课,我一直都在思考: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去欣赏作品的情感内涵,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呢?我曾看了一本叫《和孩子们聊音乐》的书,那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托玛斯.塔珀写的。他认为:“音乐不只是一门艺术,而是个人心灵修养的必要手段,它充满了高尚的艺术思想和灼见,我们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没能使他们有兴趣,不是音乐太难,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为此,我便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音乐。
《海上风暴》顾名思义这是与海有关的作品。对于生活在内陆城市的六、七岁的小孩来说,连感性地体会这一管弦乐曲所表达的海的变化,海的个性,海的意境都相当难,又怎能要求他们对聆听的乐曲做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并融情于乐曲中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首先分析教材。
二、说教材
管弦乐《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是根据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戏剧配乐选编而成。
诗剧《培尔.金特》以挪威民间传说为题材。剧情是这样的:乡村破落子弟培尔.金特他生性粗野、放浪,又喜欢幻想。他的行为常令人所不齿,惟有少女索尔维格对他另眼相看,并产生了爱情。但他却在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时,拐走了新娘,把她带到荒芜的深山里,第二天就抛弃了她,独自在山中游荡。之后他无意闯入山妖的洞窟,因为又爱上了山妖的女儿,遭妖怪们凌辱与折磨,差点丧命,幸亏传来黎明的钟声,妖魔星散而去,培尔才死里逃生。但是培尔不能安分度日,又去森林冒险。他的母亲终日盼儿归来,积思成疾。在她弥留之际,培尔赶回家中,母亲听着儿子漫无边际的海外奇谈,离开了人世。失去母亲的培尔于是又冒险出海去寻觅富贵。几年后,他在摩洛哥经商致富,因在航海时,海船突然爆炸,他的财产也全部毁灭。培尔又混入阿拉伯人部落,谎称先知,骗得众人的尊敬和信赖,并与酋长的女儿相爱。后来培尔辗转来到美洲,在加利福尼亚淘金成为百万富翁。经历了种种冒险之后,培尔漂海回国,途中遇风暴,船只沉没,他又变得一贫如洗。这时,培尔.金特不禁想起了自己忠实的爱人索尔维格和自己的家乡,而且从现实中猛省过来: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见到自己的亲人和同乡。最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索尔维格的怀抱里。
这首管弦乐曲格里格发挥了他的巨大想象力和精细的构思,以挪威民间音乐为依据并运用高超的管弦乐技巧,生动而精确地以音乐描绘了剧中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性格。《培尔.金特》戏剧配乐共23曲。《海上风暴》为第二组曲的第3曲,名为《培尔.金特回故乡》,又名《海上风暴之夜》。这一曲选自戏剧第五幕间奏曲。描写培尔.金特在美洲淘金成为百万富翁后乘船回国,在海上遇到风暴袭击时的情景。
乐曲开始,先由木管呈现主题。弦乐用震音伴奏,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乐曲的戏剧性气氛不断地推向高潮。乐曲中部,长笛、小提琴和大提琴交替演奏半音阶构成的旋律。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用上下翻滚的音型为之伴奏,描写海上的惊涛骇浪,气氛十分紧张。乐曲中运用大鼓、定音鼓和低音提琴用震音奏出低沉的音响,进一步烘托了呼啸的狂风和充满恐怖感的电闪雷鸣。预示了船桅杆被狂风折断,船体破裂的险情即将来临。随后,高音声部奏出好似飓风般的音响由弱到强,一切消失在风暴中。海上风暴渐渐平息了,音乐变得越来越宁静,木管孤寂单调的长音,象征海船沉没后的寂静,培尔.金特死里逃生,形影孤单,定音鼓沉闷的音响表现了他忧心忡忡的心境。
以上是我熟悉教材的过程,同事也是想让在座的老师们也重温一下教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我不可能进行作品分析,比如段落、主题、音乐要素都不是这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那怎样把音乐植入这个学年段孩子的内心能。
教材编选这首格里格的优秀著名管弦乐曲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在音乐中了解海的变化,海上风暴给他们带来的心理感受,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基于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通过视听分辨大海的不同。在聆听时能拿自己制作的小船在空中用画线条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2、能发挥想象力与同学共同表演海上风暴来临时的情绪动作及表情,用自制打击乐器制造声音表现自己理解的大海。
3、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感受,聆听音乐表现的海的不同。
教学难点:在聆听之后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海的理解。
三、说教法: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式,坚持“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1、初听《海上风暴》
要求学生静静聆听,听后回答感受。(解说静静的目的:初听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聆听习惯的好时机,我们既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也要规范培养他们的聆听习惯。在学生初步接触音乐的时候就放任摇头晃脑,他们不仅影响其他同学还会影响自己思考问题。如果不去规范聆听习惯,那么将来的音乐厅将是他们自由释放情绪的场所。我常常告诉学生静静聆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修养,在音乐厅静静聆听音乐就是一种音乐修养。当然,在对音乐熟悉后可以给足机会让学生手舞足蹈起来,让他们充分表达感受,有目的的释放天性。)
学生粗听后回答:好可怕,恐怖,像鬼来了……等等。(这些回答都带有本能的原始的情感反应。他们根本甚至联想不到“海”上来。我认为这样的感受只是一个自然人具有的本能,那怎样使原本是自然人的一年级学生成为具有音乐修养、音乐感悟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的的人呢 这就必须引导他们了解欣赏的乐曲的内涵)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助手作用,让学生在创造的活动中学习”。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利用了激趣诱导,引导感受,体验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聆听——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中,促进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意识。
前面说到了他们对海的概念的较模糊,然而,本节课的主体是“海”,要从“音乐表达的“海”这个主题进行情感体验,而通过讲述音乐剧情中的成人故事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是不成功的。所以,我为他们准备了海和海上风暴相关的影片片断,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我下载了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木偶奇遇记》其中主人翁在海上的遭遇,船只毁灭最后与父亲劫后余生,还让他们观看了《加勒比海盗》《怒海争锋》中有关海上风暴来临的情节,用视觉感官刺激听觉感官。
我知道语文老师就不太赞同用视觉刺激感官来理解意境,因为他们认为应该是用文字本身来打动学生。同样我想我们也会认为音乐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用音乐的美足以打动学生。但,在这里我们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年龄的特征,我们必须分析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程度和生存范围。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桥梁让他们顺利地通过。当然,我也不认为每一种欣赏曲目每一个年级都适合,这是需要因材施教的。所以,我充分利用了媒体资源给学生提供了让他们有感受音乐的理由和依据,使其更加准确理解音乐内涵。作为艺术教育者我认为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通感力。这应该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才能达到的一种能力。即(看到就能听到,听到就想到,想到就能闻到)所以。我运用了观看的方法培养学生视听为一体的通感能力。
2、复听《海上风暴》方法与活动
(1)讲解音乐的表现内容和意图,用语言描述音乐中的大海诱引学生的思考与表现。如:惊涛骇浪,汹涌澎湃,风暴犹如猛兽一般嚎叫词句等。
(2)提出聆听时的要求:1)要求全班同学聆听的同时在自己的座位范围,在不影响到他人的情况下做出与音乐相关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于是他们就会听着音乐做左右摇晃身体,惊恐不安,恐惧表情,有的还做出使劲游泳的动作还有的不断伸出手求救等等,做得特别专注。从他们的动作中不难看出他们在从分的发挥着想象力。(阐述)
(3)再次复听,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将课前准备的自制小船拿在小手上在空中以画线条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在聆听时孩子们做这一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我之所以这种方式是因为我观察到好多小孩爱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一边比划,嘴里还一边不停地发出声音,常常能达到忘我的状态。这种方式既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又让他们用手在音乐中体验到了音乐旋律的变化。在这个活动中有同学告诉我一位孩子把他手中的纸船给撕烂抛在空中了。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理直气壮地说:“海上的风暴太大,把我的木船打烂了。”我不得不为孩子大胆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悟力而欣喜。
(4)让学生自由选择好朋友,并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和可以发出声响的物件与选择的朋友创编动作及声音,表达自己心目中的大海。
在这一活动中我反复播放了课中的两首欣赏乐曲。一首是表现平静美丽宽广的大海的少儿歌曲《大海摇篮》,已经在前一课时欣赏过。并且通过唱词早已理解了平静美好宽广大海的形象。一首就是《海上风暴》,目的是让他们在音乐声中创编,讨论,再次体验音乐、感受大海的不同。
学生开始活动,我就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点评和建议。我为他们提供了报纸,塑料纸,纱巾,他们拿着这些物件抖动着,挥舞着发出声响表达着自己心中的海。有的在《大海摇篮》音乐响起的时候用自己制作的沙锤,轻轻地打着节拍,身体还又规律地摇摆着。有的即兴编起了舞蹈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还有些同学运用了我上节课教他们的舞蹈基本动作手臂波浪。(示范)
(5)要求同桌的同学讨论从今天欣赏音乐中感受到的大海是怎样的?并用一两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
于是学生七嘴八舌讨论感受,说法有各种各样的。比如有的孩子说“大海很美”,“大海很可怕”,“大海象野兽”。“我在音乐中看到太阳慢慢升起来”。“我看到了鲨鱼和贝壳”等等。这时我又开始巡视去发现有代表性的表达语言即时拿给全班同学分享。
这一环节应该是本节课终结归纳的环节。孩子们听了,看了,用身心体验了音乐,让他们用语言表达感受,这也是在教会他们去评价音乐,鉴别音乐,理解音乐。这才是欣赏课的终极目标。
说到评价。这是每一节课必有的环节,这节课也不例外。从他们初听音乐,老师对他们进行评价使他们养成良好聆听习惯之外,到复听时的活动中我都不断用眼神,笑容,手势语言肯定,给他们自信心。在他们模仿海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了生生之间的评价。如,有一位同学评价一位男生动作过大,有点像疯子。这时我就抓住机会规范了所有同学在创编时节奏,动作幅度,声音大小的要求。其实这也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最后,我让他们进行了自我评价。在今天的聆听活动中我表现怎样,好,好在哪,不好,又不好在哪。创编是否与众不同。表演的时候是用了模仿还是自己的自然的行为等等。我认为在欣赏教学中,评价环节更成为了一种鉴赏,鉴别音乐的过程。
以上是我对管弦乐曲《海上风暴》的说课。名为说课其实我更认为是我在为自己以上的做法找理由,同时也是我在上低段欣赏课时综合感受。但愿能触发在座同行们的思考。欢迎大家与我探讨交流。我以上的观点和做法是否正确还望专家评为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