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快长高》说课稿
《小树快长高》是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第一学期唱游教材第一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教材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指导下推行的试用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小树快长高》是一首以歌唱教学为主的新授课,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歌曲,2/4拍,歌曲音域以六度为主,以跳跃、抒情交替出现的旋律表现了孩子们祝愿小树快快长高的美好心愿。
立足学生特点,围绕音乐本身设计教学。
在歌唱教学中最关键的在于节奏与音高。节奏稳了,音高准了,歌曲才能唱好。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去唱谱,他根本不感兴趣。如果出示节奏谱让他们去拍击,歌曲中八分休止符、切分节奏一股脑儿上,学生拍一节课也无法拍准。只有从情感出发,让学生带着急切的情感去唱。平时,我们在着急时,会说“钱颖,快点!”如果分析它的节奏: “钱颖”是两个八分音符,中间一个八分休止符,再紧跟两个八分音符,正好就是歌中的节奏。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唱,指导学生用盼望的急切的情绪去和小树对话,学生自然而然会用短促,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小树,小树,快快长高”,复杂的节奏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了。
歌曲中旋律的长与短也是需要学生感受并掌握的。第一第三个乐句要求学生在演唱时声断气连,而第二第四个乐句则要求用连贯的气息去演唱。从乐曲的2/4拍的强弱规律来看,学生往往会根据一小节一个强一个弱来演唱,这样第二第四个乐句会在正常的2/4拍强弱规律中失去连的感觉,而略带有进行曲风格,使语气带有命令的口吻。平时我们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启发学生“小朋友春风是怎样的?”“春风是柔柔的”,指导学生运用连贯的气息唱出柔的感觉。在设计这堂课时,我把这个内容提到了课的前半部分,让学生从初听时就把连的感受深入到心里。但也不是在初听时就告诉学生第一句是断的,第二句是连的,这样学生往往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我采用打破原来乐曲的强弱规律,把两小节看成一个小节,变成4/4拍的方法。按照4/4拍强弱次强弱的规律,再变,变成中速的强与弱。当学生在内心节奏稳定后,再来哼唱旋律时就会很自然地由命令的语气转为急切但不急躁的情绪。这种情感就像生活中会希望小树快快长高,但不能拔苗助长,要遵循自然规律一样。课堂上这个自然规律已经不用老师过多的语句来提示,一个强弱的感知就能把难点解决了。第二乐句流畅的感觉学生也能很自然的通过强弱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来。在教学设计时从音乐的角度出发,立足学生的特点让音乐来说话。
教学过程以听赏领先,动觉切入。
在第一部分强弱体验环节中 ,我让学生先来听一听声音的强弱,通过对比发现声音的强弱更赋有动感。 发现了强弱韵律中的美感后,一年级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要用身体去感受。于是我让小朋友通过动觉来感受音乐的强弱,学一学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用脚走一走。实践过程中学生会用耳朵去听,有没有踏出强与弱来。如果没有,就会轻一点,慢慢地强与弱的韵律深入到了学生的心里。接着把动作幅度变小,用手来拍一拍强与弱。由于这两个过程中,《小树快长高》的旋律始终作为背景音乐出现。当老师把音乐抽出来让学生来唱一唱时,由于之前不断反复地听,加上身体动觉的体验,不管是音乐的长短,还是乐句的连断,学生都能够基本掌握。
进入第二部分歌唱教学环节时,学生对于音乐的节奏、音准已经完全把握了。此时自信满满的他们,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会情不自禁地小幅度动起来。于是我为学生设计了几个简单的动作。通过拍腿、跺脚提示内心强弱感。以避免之后伴奏回到2/4拍的伴奏音型时,学生会将第一部分树立起的内心的强弱感打破。再通过手的上举,象风一样摆动起来,来提示学生旋律是流畅的;象鸟儿一样飞起来,来提示旋律的音高是上行的。最后一句“挂在树梢”的旋律正好相反,是一个下行,我为学生设计了“挂”的动作,让他们不会与“去抱小鸟”这句混淆。每个动作的设计都是跟着歌词来的,既帮助了学生记忆歌词,也便于提示学生音乐的旋律走向。
情感是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为学生创设了可以听、看、想、感、触的环境氛围。通过多媒体在视觉上的辅助,创设春天的情景;学学他们喜爱的小动物感受乐曲的强与弱;想象小树就在你身边来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此时学生和教师都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情境感染的主体。在情感的诱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审美冲动和学习期待中。。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以“二期”课改的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围绕音乐本身进行思考,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兴趣情感贯穿其中。并通过听觉领先,动感切入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