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咚锵》说课教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龙咚锵》说课教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3-06-04 22:2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龙咚锵》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课《过新年》的第一课时唱歌综合课《龙咚锵》。本册教材是以人文为主题的单元结构,各单元的确立都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同时每一单元的内容也是由多个与之相关的子课题组成,每一课题的内容均是围绕单元主题的人文性,以不同的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等,展示了同一主题的人文特点,赋予学生更多的人文情感,这种以人文结构为框架的单元结构更富有人文性、文化性,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理念。
歌曲《龙咚锵》是一首运用汉族民间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4/2拍,五声宫调式,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前两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替,转句开始将锣鼓的节奏与歌唱的音调相结合,强调了热烈的气氛,抒发了小朋友敲锣打鼓庆新的欢乐心情。
我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幼儿的特征。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行为上表现出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容易兴奋、缺乏持久等特征。在本段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学生歌唱、表现、创造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法、体验法、探索法、模唱法等生动活动、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培养与提高其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领域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表现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这些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其中表现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和结合艺术感受能力的展示,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学唱歌曲《龙咚锵》和聆听器乐曲《小拜年》感受过年的气氛,并通过秧歌步、经绸舞的学习,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活动中体验感受音的强弱,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听辨能力。
三、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伴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龙咚锵》感受过年的欢乐气氛。
2、在活动中体验感受音的强弱,听辨不同力度的声音。
教学难点是:歌曲《龙咚锵》节奏的学习。
这是一节小学低年级的集唱歌、乐器、表演、欣赏于一体的综合课。我在教学中全面理解、掌握课程标准中各领域的要求,注意他们的内在联系,使之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将他们融合在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我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特别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在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我设计为:一模打节奏;二探索模仿;三学习体验;四学唱歌曲;五聆听编创;
在课程开始阶段,先让学生模打节奏,为学习新课做铺垫,解决本课难点。
第二环节:探索模仿,让学生模仿锣、鼓的节奏,掌握其演奏方法,通过探索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歌曲《龙咚锵》借用了鼓的声音(龙咚)与锣镲的声音(锵)描绘了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当学生熟悉这乐器后,出示本课的节奏难点,让学生模仿,这样做简化的节奏的学习过程,通过模仿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歌曲中最难的节奏,从而突破了难点。
紧接着学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龙咚锵》感受过年的喜庆气氛,是这节课的重点。我再次设谜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想像力,再通过配有《龙咚锵》的音乐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过年的热闹场面,学生学习的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通过拍手按节奏读歌词,老师有感情地范唱,全面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然后采用模唱、拍手唱、表演唱、配伴奏唱、师生接龙唱等多种形式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巩固记忆,也从中体验了过新年的喜悦之情。
第五环节,聆听编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想像力丰富,活泼好动,在教学中创设美好的情境是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我创设了过新年去拜年的情境,让过年的欢乐气氛再次得到升华,同学们伴着乐曲,跳起秧歌舞,红绸舞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从而结束本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