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8 07:29:22

文档简介

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 一 语 文
2022.06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
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
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园林应该属于文化范畴,不是土木绿化那样简单,它属于上层建筑,反映了一定的意识
形态。
中国园林首重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与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是分
不开的,亦就是说园林的设计者有这种思想感情,才能创造出他理想的园林。中国园林的那
种闲适幽雅,并寓之以德的超世脱俗的情调,也许可说是主导思想吧!要表达这种境界,就
要用许多手法。唐代的白居易在庐山之麓建草堂,以山为借景,尽收眼底,这种巧妙的手法,
到明末计成将其总结了出来,可见古人是一直沿用的了。这说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将
永远为人们所应用。由借景也产生了选址问题、布局问题等,所谓大处着眼、全局观点、因
地制宜,运用得好,气势神韵皆出。帝王之都,名园之基,无不首先重视借景。
叠山理水,在中国园林其理与画理相通,就是将自然景物加以概括提炼,做到“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这种原则不论中西与古今,我想总不会变的吧。建筑物在中国园林中,占
主要地位,这是肯定的,但从园林史来看,我认为它的发展是由少到多的,清代的园林建筑
比重肯定比元明多,而且运用得更巧妙,空间分隔更灵活。这与造园的速度有关,计成在《园
冶》中早说过,“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建造房屋快,树木成长慢,为了追求园
林早日竣工,在求得较好的地形与借景有利的条件下,基地上如有若干大树古木,即可以大
量建筑物安排组合其间,名园指日可成矣。苏州留园,在盛氏购入后,便添加了大量建筑物。
建筑物在园林中占如此主导地位,在今日造园时还可有所借鉴,它不但在造园上起艺术作用,
而且在快速造园这一方面也见显著效果。
我认为园林创作既是综合性艺术,又是综合性科学,其涉及知识面之广,变化之多,不
难理解。如果说不先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进行一些研究,要创作一个园林,或是另开
一条新的造园道路,恐怕很困难,要走许多弯路。目前出现的许多园林小品书,无异于熟食
店的冷盆,光靠这些是做不出整桌名菜的。不经过一番理论的研究与分析,要谈继承与革新,
有若缘木求鱼,是于事无补的。
中国造园有一些常见的手法,如“园必隔,水必曲”,这在中国园林中最为常见,然而
西方园林用树丛,用流水也可以成隔与曲,表现的境界却有所不同。中国的园林,尤其私家
园林,范围又那么小,小中见大,含蓄不尽。如果将它放大了,意境随之变更。木结构的亭
榭,放大了又不顺眼,苏州拙政园东部那座巨亭就是失败的例子。近年来亦知道大园林不分
区不成,亦就是用大园包小园的手法,化整为零,分中有合。这种手法正尝试用于新园林。
第 1 页 共 8 页
我在《说园》中总结出了“动观”与“静观”的理论,这原是古代哲学思想在造园中的体现,
我深信不论中西园林,都不自觉地在运用着,至于运用得好与坏,那要看设计者的水平了。
近来有许多人错误地理解园林的诗情画意,认为这并不是设计者的构思,而是建造完毕
后加上一些古人的题辞、书画,那真是贻笑大方了。设计者若对中国传统国画、诗文一无知
晓,如何能有一点雅味呢?因此如果对中国园林理论与历史作一些研究,是有助于园林创作
的。
(节选自陈从周《贫女巧梳头——谈中国园林》,有删改)
材料二:
“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有些设计成功的园林,人入其中,翘首四
顾,顿觉心旷神怡,妙处难言。一经分析,便可看出,主要还是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借景”
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国古代造园中早已自发地应用了。不过,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才由
计成在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夫借景者也,如远
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清初李渔《一家言》也说“借景在因”。
“景”既云“借”,当然其物不在我而在他,即化他人之物为我物,巧妙地吸收到自己
的园中,增加了园林的景色。初期“借景”,大都利用天然山水。如晋代陶诗中的“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妙处在一“见”字,盖从有意无意中借得之,极自然与潇洒的情致。
“借景”亦因地不同,在运用上有所异,可是妙手能化平淡为神奇,反之即有极佳可借
之景,亦等于秋波枉送,视若无睹。至于杭州、扬州、南京诸园,又各因山因水而异其布局
与“借景”,苏州、常熟、嘉兴诸园,更有“借景”园外塔影的。
(节选自陈从周《建筑中的“借景”问题》,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园林创作的背后,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继承与革新中国造园艺术,要注意加强
中国园林理论与历史的研究。
B.建造房屋快,树木成长慢,而清代造园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建筑物在园林中的运用越
来越多,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C.“借景”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手法最早是唐代白居易在庐
山建造草堂时开始使用的。
D.中国古代思想家根据造园的特点总结出了“动观”与“静观”的理论,这一理论现今
在中西园林中都有所运用。
2.下列对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造园大师计成所著的《园冶》是一本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书中对中国古代造园
所运用的“借景”手法作了总结。
B.中国园林最为看重意境,如果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对中国传统国画、诗文、哲学等没
有较深的造诣,会制约其造园创作。
C.中国园林讲究小中见大,含蓄不尽,因此不能建造面积较大的园林,否则就会如苏州
拙政园东部新建的巨亭一样失败。
D.中国园林的“借景”初期是利用天然山水,但是随着“借景”手法的发展,所借之物
越来越丰富,也可以借人造之景。
3.下列关于扬州园林和建筑的说法,不.属.于.“借景”的一项是(3 分)
A.个园秋山,山顶筑亭,人在亭中,群峰移至脚下,北眺绿杨城郭诸景,一一招入园内。
B.宝应纵棹园的八宝亭洞开四面,与近处的亭榭曲廊,松竹梅柳一起构成四幅框景图画。
C.五亭桥又称莲花桥,因其五亭错落有致,相互辉映,从空中俯瞰,就像是盛开的莲花。
D.被称为“南方大雁塔”的高邮镇国寺塔矗立在京杭运河之中,形成塔影落波尖的美景。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 分)
第 2 页 共 8 页
5.《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评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
力造作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
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先处(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
伤穿凿。”请结合材料和你对宝玉的了解,分析其作出如此评价的理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材料一:
[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
冲 (犹豫地)爸爸。
朴 (知道他又有新花样)嗯,你?
冲 我现在想跟爸爸商量一件很重要的事。
朴 什么?
冲 (低下头)我想把我的学费的一部分分出来。
朴 哦。
冲 (鼓起勇气)把我的学费拿出一部分送给--
[四凤端茶,放朴面前。
朴 四凤,--(向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四 煎好了。
朴 为什么不拿来?
四 (看繁漪,不说话)。
繁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朴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繁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朴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四 药罐里还有一点。
朴 (低而缓地)倒了来。
繁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朴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冲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朴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
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繁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朴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繁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朴 (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繁 (声颤)我不想喝。
朴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冲 (反抗地)爸!
朴 (怒视)去!
[冲只好把药端到繁漪面前。
朴 说,请母亲喝。
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第 3 页 共 8 页
朴 (高声地)我要你说。
萍 (低头,至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
的。
繁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朴 (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
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繁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
我喝不下!
朴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萍 爸!我--
朴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繁漪面前。
萍 (求恕地)哦,爸爸!
朴 (高声)跪下!(周萍望着繁漪和周冲;繁漪泪痕满面,周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
[萍正向下跪
繁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
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
(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半晌。
朴 (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周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冲 (抬头,慢慢地)什么?
朴 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冲 (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朴 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冲 (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节选自《雷雨》第一幕)
材料二:
偏生这日贾政回家早些,正在书房中与相公清客们闲谈。忽见宝玉进来请安,回说上学
里去,贾政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玩你的
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众清客相公们都早起身笑道:“老世翁何
必又如此。今日世兄一去,三二年就可显身成名的了,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天也将
饭时,世兄竟快请罢。”说着便有两个年老的携了宝玉的手出去了。
贾政因问:“跟宝玉的是谁?”只听外面答应了两声,早进来三四个大汉,打千儿请安。
贾政看时,认得是宝玉的奶母之子,名唤李贵。因向他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
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
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账!”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答应“是”,
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
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贾政也撑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
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
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李贵忙答“是”,见贾政无话,
方退出去。
此时宝玉独站在院外屏声静候,待他们出来,便忙忙的走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第 4 页 共 8 页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冲说“把我的学费拿出一部分送给——”时被周朴园打断,是因为周朴园非常吝啬,
不想把学费给他人。
B.“(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居然敢违背我的话,
私下把药倒了!
C.相公清客们说“天也将饭时,世兄竟快请罢”,是觉得贾宝玉做得不对,不应该这么迟
才来向贾政请安。
D.“宝玉独站在院外屏声静候”体现宝玉内心的惶恐,李贵还未出来,他担心李贵会故意
在背后说他坏话。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属于舞台说明,说明了人物的心理、神态和动作方位,从
而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B.“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一连串的动作和
神态描写体现出繁漪内心的激烈斗争。
C.李贵说“呦呦鹿鸣,荷叶浮萍”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描写,听错《诗经》诗句,这既
说明李贵不懂文化,又体现他尽心尽责。
D.材料二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贾政对宝玉和相公清客们的不同态度、对宝玉和李贵的
不同态度,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8.周朴园和贾政都属于封建大家长,二人在性格特征和对待家人态度上是否相同,请简要说
明。(4 分)
9.周萍、周冲、鲁大海人物形象各异,如果要你从中挑选一位给贾宝玉作伴读,你认为谁更
合适,请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
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
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壬辰,王安石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
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
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
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陈升之
既相,帝曰:“升之有才智,晓民政。”光曰:“但不能临大节不可夺耳。”帝又曰:“王
安石何如?”对曰:“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帝尝御迩英阁
听讲,光言青苖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至饥寒流离,况县官督责之威乎!
太宗平河东,立籴法,时斗米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
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
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臣徒以禄位
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
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
第 5 页 共 8 页
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
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
不悦/
B.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
不悦/
C.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
不悦/
D.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
不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盘庚之迁,是指商王盘庚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迁都于殷。王安石用此来表明变法的
决心。
B.平民,即普通百姓,战国时期和秦朝称平民为“黔首”,因“黔”指偏远的贵州,故有
此称。
C.经筵,旧时帝王听讲经籍的地方。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
兼任。
D.常平,指常平仓,西汉时始设立,是古代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官民粮食需求设置的
粮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批判当时士大夫大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表明自己将助君有所作为,
而不会在其位不谋其职,其中有暗讽司马光之意。
B.司马光在君王亲驾迩英殿听进读时,表明了自己反对青苗法的态度,他担心青苗法会和太
宗在河东所确立的和籴制度一样,成为后来之患。
C.司马光不重禄位自荣,希望能解救生民之患,他掌管兵事后,仍多次上疏阐明自己的观
点,但皇帝并不认同他的建议,认为其越职言事。
D.皇帝对陈升之和王安石评价都很高,想任用二人为丞相,但司马光分别指出了二人的缺
点,最终二人都不能为相,皇帝只能任用司马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 分)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4分)
14.材料二中司马光对王安石其人有怎样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度破讷沙
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第 6 页 共 8 页
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度破讷沙》首句仅一个“旋”字,就让读者感受到了边地风沙来势之猛烈、迅疾。
B.置身边地,诗人遭遇了恶劣的沙尘天气,认为这是多年来边地不注意爱护草木的后果。
C.《边词》首句用“旧来”二字表明自古这里的春天都来得迟,作者对此也是早有所闻。
D.“二月垂杨未挂丝”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情景形成反差,而这正说明边地“春迟”。
16.同样是面对边地春迟、塞外荒寒的景象,两位诗人表达了不一样的情感,请结合这两首
诗的第三、四句加以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 杜牧《阿房宫赋》开篇先用两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写出了秦始皇
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 ▲ , ▲ 。”
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对于自己的治国能力相当自信,坚定地认为
只要三年,就能达到“ ▲ , ▲ ”的效果。
⑶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唱道:“ ▲ , ▲ !”此句突出了外在环
境和内心情感的矛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盛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
总有大量 ▲ 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网易的网友爱“写诗”、微博的网友
爱“转发”、微信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 ▲ 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
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我们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成为我们判
断价值、纾解个性、体现是非、张扬情绪的重要载体。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 ▲ ,
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
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
共同呵护好我们的集体生活,让我们这艘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吞噬和倾覆。
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形成凝聚共识的氛围,做一个开放包
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 ▲ ,
无益于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匠心独运 人声鼎沸 自说自话 夜郎自大
B.巧夺天工 沸反盈天 自圆其说 夜郎自大
C.匠心独运 沸反盈天 自说自话 目无全牛
D.巧夺天工 人声鼎沸 自圆其说 目无全牛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成为我们判
第 7 页 共 8 页
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
B.我们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价值、纾解个性、体现是非、
张扬情绪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
C.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
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
D.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成为我们判
断价值、纾解个性、体现是非、张扬情绪的重要载体。
20.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
研究诗歌艺术,( ▲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在一般场合下,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只传达一种意义,而 (1) ,以避免
发生歧义。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并存,读者无法排斥掉其中任何一个。
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表示空间的距
离长;久远的“远”, (2) 。《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
“远”字,就可以作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方面的意思都有。
(3) ,在南朝民歌里有大量这类例子,如以莲花的“莲”双关爱怜的“怜”,
以丝绸的“丝”双关思念的“思”。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自然离不开诗歌语义的研究,也离不开语言的研究
B. 诗歌语言和语义的研究自然离不开
C. 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
D. 诗歌语言的研究自然离不开,也离不开语义的研究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屠呦呦带领团队
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甚至还自己充当新药试验者,最终拯救了亿万
人的生命。
材料三: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
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
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哪些想法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要求:题目
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
第 8 页 共 8 页高一期末语文参考答案 2022.06
1.A(B“造园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曲解原文;C“最早”推断没有根据;
D.“中国古代思想家根据造园的特点总结出了‘动观’与‘静观’的理论”张冠李戴。)
2.C(“不能建造面积较大的园林”推断不正确。大园林可以,但是要分区)
3.C(根据“借景”的概念“‘景’既云‘借’,当然其物不在我而在他,即化他人之物为我
物,巧妙地吸收到自己的园中,增加了园林的景色”来理解)
4.举例论证(如举留园、拙政园为例);引用论证(如引用《园冶》《一家言》中的观点);
对比论证(如将中西方园林的对比);类比论证(如“无异于熟食店的冷盆”);比喻论证(如
“另开一条新的造园道路”)。(答出 4 点即可,每点 1 分,只答手法不分析不给分)
5.宝玉认为稻香村是“人力造作”,不符合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理;
(2 分)设计者在选址、布局时,没有巧妙运用“借景”技巧。(2 分)做出这一评价也是宝
玉追求自然、拒绝造作的表现。(2分)
6.B(A“是因为周朴园非常吝啬,不想把学费给他人”错,打断是因为周朴园想到了更重要
的事;C“是觉得贾宝玉做得不对,不应该这么迟才来向贾政请安”错,是给贾政台阶;D
“他担心李贵会故意在背后说他坏话”,是宝玉对父亲的恐惧,怕他还有什么教诲。)
7.D(“对宝玉和李贵的不同态度”不构成对比)
8.两者都表现出专制、顽固、守旧(2 分)。但在对待家人态度上有所不同,周朴园看起来
处处为妻子、儿子好,但实际上是自私自利;贾政看起来对贾宝玉是怒其不争,但实际上还
是寄予厚望。(2分)
9.周冲。本性善良,尊重女性,和贾宝玉有相同之处,能够和宝玉友好相处;(2 分)没有
不良习气,有反抗意识,可以帮助贾宝玉走上正道;(2 分)周萍性格软弱,缺少担当;鲁
大海脾气暴躁,性格鲁莽,都不利于贾宝玉成长(2分)。(只答人名不答理由不给分;如答
鲁大海,突出其反抗性,能帮助宝玉冲破封建束缚,亦可酌情给分。)
10.A
11.B(称“黔首”是因为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
12.D(“二人都不能为相”错,原文有“陈升之既相”,司马光所担任的也只是“枢密副使”。)
13.(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
为他认为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改其度”“度义”“是”,各 1分,语句
通顺 1分)
(2)(如果)有军队来攻打,接下来又有饥荒,羸弱的百姓死会在沟壑,强壮的人必然聚集
成为盗贼。(一句 1分)
14.肯定其有贤德;批评其听信奸人;认为其不懂世事;认为其固执任性。(答出三点即可,
每点 1分)
参考译文: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
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
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
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适
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
君实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知罪;
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壬辰年间,王安石推荐吕惠卿担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皇帝说:“王安石不贪好任
职为官,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很少,可以说是一个贤人。”司马光说:“王安石确实贤德,但
不谙世事而且很固执,这是他的缺点。又不应当信任吕惠卿,吕惠卿是真正的奸邪之人,却
为王安石谋划主持,王安石为其极力推行,所以天下人一并认为他俩都是奸邪之人。近来又
不按资序提拔官员,人心很不服。”司马光又写信给王安石说:“谄媚之人,对你而言在当下
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王安石听了不高兴。陈
升之做了宰相之后,皇帝说:“陈升之有才智,通晓民政。”司马光说:“只是做不到碰到大事
而不动摇。”皇帝又说:“王安石怎么样?”回答说:“有人说王安石为人奸邪,这诋毁他太
过分了,但是他不懂世事,又很固执任性。”皇帝曾亲驾迩英殿听讲读,司马光谈及青苗法
的弊端说:“平民百姓出息借钱,尚且能够蚕食下户贫民,使他们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更
何况有县官督责的威仪呢!太宗平定河东,建立和籴法,当时一斗米十文钱,百姓喜欢同官
府交易。此后物价贵了而和籴制度没有解除,于是成为河东永久之患。我恐怕他日的青苗法,
也还是这样。”当初,司马光和王安石一向交好,等到王安石颁行新法,司马光多次写信,
反复陈述,又和吕惠卿在经筵辩论,王安石因此不开心。等到王安石称病不出,神宗于是任
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辞谢说:“如果我仅仅以禄位使自我荣耀,而不能挽救百姓的
忧患,这是盗窃名器来偏利自身。陛下果真能够不颁行青苗、助役等法,即使不任用我,那
么我受到的恩赐也算很多的。按青苗法贷钱给百姓,使者担心贷钱的人逃避负债,必定令穷
人、富人相互担保,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就会流散到四方,富人不能离去,必定会要让他们代
还。十年以后,穷人逃散完之后,富人也陷入贫困。常平仓又已经废除了,如果有军队来攻
打(发生战争),接下来又有饥荒,羸弱的百姓必定死在沟壑里,强壮的必然相聚而成为盗
贼。这是此事的必然发展趋势。”司马光一共上疏九次,神宗派人对他说:“枢密院,是执掌
军事的,百官各有职守,不应当把其他事情作为疏辞。”
15. B(“经年不省草生时”意思是在沙漠中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是诗人看到沙尘暴
之后的联想。)
16. ①李益诗后两句以反问句式写边地风沙之大(1 分),表达身处穷荒绝域的忧伤凄凉之
情(2 分)。②张敬忠诗后两句将边地和长安对照,迟来的春景也别有趣味(1 分),寓含对
边地风光的欣赏(对帝京长安的思念)(2 分)。
17.⑴六王毕 四海一 ⑵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⑶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18.A(匠心独运:形容独特精巧的艺术构思。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
超绝妙。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
乱作一团。自说自话: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考量客观事实或环境。自圆其说:使自己
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夜郎自大:比喻妄自尊大。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
19.C(有三处不当之处需要修改,一是“我们对网络舆论场”应改成“网络舆论场对我们”,
二是“判断价值、纾解个性、体现是非、张扬情绪”应改成“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
值、张扬个性”,三是两个“成为……”分句语序需要调整。)
20.把信息舆论场比喻成汪洋,把我们的“新集体生活”比喻成小船(2分),化无形为有形,
生动形象地(1 分)写出了网络世界中喧嚣情绪危害力量的巨大,凸显了网络生活中具备媒
介素养、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2分)。
21.C
22.(1)排斥它的其他意义 (2)表示时间的距离长 (3)双关义还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