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空中的生物
第2节 昆虫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列举常见的几种昆虫,并说出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说出蝗虫的结构
2. 能力目标
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蝗虫的呼吸器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如蝗灾),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观察蝗虫的结构
探究蝗虫的呼吸器官
三、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实验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掌握基 础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
1.以“做”为重心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蝗虫,触摸感受蝗虫的体表,观察各种器官,并尝试分离部分结构,在做中认识蝗虫的结构。通过解剖、比较蝗虫各结构的特点,使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本节课教师还安排了探究蝗虫呼吸器官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与用具,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注重情感教育 蝗灾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因此教师安排了资料分析让学生了解蝗灾发生的原因,反思人类的行为,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参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视频: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 观看视频,了解各种昆虫。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活动一 认识蝗虫 (一)1.对照课本P85图12-9,观察蝗虫的外形和分部。 2. 辨认蝗虫的结构。 3.用镊子将蝗虫的部分结构分离,用胶带粘贴到活动单的表格的“结构”栏中,并写上名称。 (二)活动要求:阅读课本信息库p87,讨论: 1. 蝗虫的体表有什么特点? 2. 蝗虫的感觉、视觉、摄食、运动、呼吸依靠什么器官完成。 小组观察蝗虫。先观察体表,再观察各结构。注意区别不同结构的特点。 讨论交流 对照结构图展示交流 通过自主观察探究,能有效变生活方式、激发思维,培养并提高能力。 通过问题创设,让学生产生疑惑,交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活动二 验证蝗虫的呼吸器官 (一)出示实验材料与用具:蝗虫 烧杯 水 凡士林 玻璃棒 棉线 要求学生: 1.小组合作讨论方案。 2.画出实验装置示意图,介绍实验步骤。 (二)播放兴趣小组同学拍摄的实验视频 小组合作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其科学探究能力。
资料分析 1..视频:蝗灾 2.资料分析:引发蝗灾的原因 了解蝗灾发生的原因,反思人类的行为,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参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触发学生的保护环境的热情。
课后拓展 1.去大自然中寻找昆虫,观察昆虫的结构,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撰写 “观察日记”。 2.查找“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资料。 为下一节课认识其他昆虫,总结昆虫的特征铺垫。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