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邓稼先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了解文中所引古诗文的大意。
3.能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并理清作者的思路。
4.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5.学习邓稼先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操。
1.了解本文将邓稼先放在一百多年的历史来写、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弄清本文作者的大手笔表现在哪里,概括邓稼先的性格特点,把握本文的主题。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课时。
结合《探究在线》((一本通“预习助记”)课文。
第一课时
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感知课文内容。
一、引入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活力,甚至是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认识、了解这位为中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2.感悟课文内容。
课文按小标题分为六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总结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合作探究。
明确: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赞扬了“两弹”元勋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从而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深深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在荒凉无边的沙漠中,凭借他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邓稼先率领部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顺利地完成任务。“我不能走”这句话以及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成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第六部分:引述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地评价邓稼先,也是全文的总结。
此环节意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各部分内容。答案不求一致,重在锻炼一种概括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全班讨论解决下列问题,全文共六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三、布置作业
认识“读读写写”中列出的字词。朗读课文,收集有关杨振宁的资料。
第二课时
研读与赏析重点段落,体验与反思学习体会。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地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下面我们来潜心精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明确下列问题:
1.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
2.第四部分并不是直接写邓稼先光辉事迹的,可否去掉,为什么?
3.文章哪一部分具体表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1.先概述我国一百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不可以。因为第四部分重点说了中国原子弹工程完全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显得更有力度。
3.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部下搞原子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与第一部分相呼应,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上。
三、重点研讨
细读第五部分,画出环境恶劣的语句,体会其作用,讨论用“我不能走”做小标题有什么好处。齐声朗读歌词,体会其壮美,概括邓稼先的高贵品质。
四、体验与反思
1.读完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们对这位“两弹”元勋肃然起敬,同时也不能不折服于本文作者的大手笔。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的深厚友谊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读来亲切自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大手笔的作品?你了解杨振宁吗?
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无条件查找的,教师可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
全班讨论明确: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邓稼先是与他有着50年情谊的好友,也是大科学家,因此文章充满深情。既写邓稼先,也写他自己。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长大,所以始终从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看问题,作者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了作者的全球视野,从而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2.读了本文,你有哪些启发和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邓稼先的故事?
此题的设置主要是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激情,以打造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品格。
五、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练习部分。
邓稼先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