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延伸阅读:哲理诗阅读欣赏
野火烧不尽, 。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宋·苏轼《题西林壁》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春风吹又生
欲穷千里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
哲理诗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诗通过对具体景物、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其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理想、艺术等方面。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1.阐述自然之哲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哲理感悟:常常是指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虽然经过很严酷的打击,但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只待条件一成熟,又会向世人展现出惊人的力量。
字面解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的青青野草。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1.阐述自然之哲理。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哲理感悟: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字面解读: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波浪退让给后起的波浪。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2.阐述社会之哲理。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
哲理感悟:这两句既是规劝之语,也是警世之言,不仅反映了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悲剧,也揭示出整个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振聋发聩。
字面解读:大家不要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你们要知道,一位将军凭借战功封侯是以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2.阐述社会之哲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哲理感悟:“酒肉臭”“冻死骨”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人民苦难的生活。
字面解读: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还有冻死的骸骨。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3.阐述理想之哲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哲理感悟:这首诗是曹操晚年时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诗人不服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字面解读: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3.阐述理想之哲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哲理感悟:慷慨激昂的诗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字面解读: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4.阐述艺术之哲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的《题张司业诗》
哲理感悟:张籍创作诗歌,看上去平淡无奇,无华丽词藻,无斧凿痕迹,却奇崛精彩,耐人寻味。这种“淡而有味”的境界,正是张籍所追求的。看似容易写就,实则这条道路是艰辛的,非常的不容易。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4.阐述艺术之哲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哲理感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1.借景喻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1.借景喻理
观书有感 (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字面解读: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哲理感悟: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从书籍和实践中汲取养料,才能有丰富的学识;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才能吐故纳新,保持旺盛的活力,与时俱进。
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1.借景喻理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字面解读: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哲理感悟: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的道理;或是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看似困难的事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深刻道理。
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2.即事说理
六尺巷
清·张英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2.即事说理
六尺巷
清·张英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哲理感悟: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了“三尺地”而坏了自己的德行!
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3.托物说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字面解读: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歌唱。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幽幽林中的自在啼唱。
哲理感悟:写画眉其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潺潺,洗尽俗尘。全诗意韵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哲理诗的阅读方法
字面解读
形象分析
哲理感悟
哲理诗的阅读方法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字面解读:小荷刚把她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捷足先登,领略初夏风光了。
哲理感悟:某人的才华刚刚展露,就得到赏识;也可以理解为,新生事物一出现,就会引起目光敏锐者的关注。
哲理诗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字面解读: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哲理感悟: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哲理诗赏析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字面解读: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又浊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农家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哲理感悟: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会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它告诉人们:迷茫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前进,因为光明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唐宋诗在情理上各有侧重,唐诗重在抒情,宋诗重在说理。而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哲理诗拓展训练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