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狼 同步精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狼 同步精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8 09: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狼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字词书写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行______大窘______积薪______苫蔽______弛担______径去______
suì入______ 假mèi______yòu敌_____狡xiá______意xiá甚______。
评卷人得分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寐(mèi) 意暇(xiá) 眈眈(dān) 苫蔽(shàn)
B.缀行(zhuì) 尻尾(kāo) 顷刻(qīng) 积薪(xīn)
C.大窘(ji ng) 麦场(cháng) 奔倚(y ) 弛担(chí)
D.隧入(suì) 少时(shǎo) 黠矣(xiá) 变诈(zhà)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
B.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死无以致远(《诫子书》
C.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 B.屠自后断其股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恐前后受其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一狼洞其中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其一犬坐于前 D.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6.下列对《狼》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尚未彻底认清狼的本性,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余地的情况下做出了与狼斗争的果断抉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那种愤怒之情。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7.我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1)对“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屠/自后/断其股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8.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排比)
B.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比喻)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设问)
D.“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象征)
9.课文结尾的议论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揭露了狼的本性,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
B.赞扬了屠户敢于与恶狼相斗的勇敢精神。
C.指出恶狼狡诈的手段还不高明。
D.揭示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的道理。
10.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A.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11.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评卷人得分
三、综合性学习
12.狼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凶猛、狡猾的动物,班级开展“狼”专题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成语积累】活动中,小黎同学搜集到两幅图片,可他却猜不出与图片相关的狼的成语,请你告诉他。
(2)【连线主角】“狼”是此次活动的“主角”。李华同学根据《狼》一文,设计了一档连线节目,他连线了蒲松龄先生笔下的狼,请你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李华:狼,从你们和屠户之间发生的那件事中,作者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悟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道理。你们是否在即将毙命的那一刻进行了反思,获得了些许启示呢?
狼:
(3)【探究狼性】博洋同学搜集、展示了一组同学们不熟悉的有关“狼”的成语,请你阅读并写出探究结果。
①众狼一心:狼如果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
②知己知彼: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误。
③狼授以渔: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
④同进同退: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
我探究的结果是:
评卷人得分
四、语言表达
13.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连贯、得体的话。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孩把手伸进装满栗子的瓶中,他想尽可能多地抓一大把,但当他想要拿出手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来,只好痛哭流涕。一个行人对他说:“你还是知足一些吧,______。”
评卷人得分
五、对比阅读
14.【生态横琴】国家地理动物影像方舟首展引发了小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请完成以下任务。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眼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老妪,蓄鸡至多,惟卖其卵。有买鸡充馔①者,虽十倍其价不肯售。会刈麦曝( )门外,群鸡忽千百齐至,围绕啄食。媪持杖驱之,东散西聚,莫可如何。方喧呶②间,住屋訇然③摧圮,鸡乃俱惊飞入山去。故邵子④曰:“禽鸟得气之先。”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馔:饮食,菜肴。②喧呶:形容声音嘈杂。③訇(hōng)然:巨响声。④邵子:即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
(1)小海誊抄【乙】文时,“会刈麦曝( )门外”的“( )”处漏了一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全。
(2)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加点词
方喧呶间 课内迁移法:方欲行(《狼》) A
群鸡忽千百齐至 参考成语法:人迹罕至、蜂拥而至 B
一狼仍从 查阅字典法:①跟从,跟随。②顺从,听从,服从。③和顺,安顺。④从事,参与。 C
(3)请把【甲】【乙】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鸡乃俱惊飞入山去。
(4)请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完成资料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狼”
狼的肖像 与“狼”有关的成语 蒲松龄眼中“狼”的形象
① ③
② ④
(5)同样讲人与动物的故事,【甲】【乙】两文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却有不同。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评卷人得分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驼的喘息
粱晓声
①我这个出生在哈尔滨市的人,下乡之前没见到过真的骆驼,便是骆驼的活动影像也没见过。
②直到落户北京的第一年,去了一次动物园,我才见到了真的骆驼。数匹,有卧着的,有站着的,极安静极闲适的样子,像是有驼峰的巨大的羊。肥倒是挺肥的,却分明被养懒了,峰向一边软塌塌地歪着,未必仍具有在烈日炎炎之下不饮不食还能够长途跋涉的毅忍精神和耐力了。那一见之下,我对“沙漠之舟”的敬意和神秘感荡然无存。
③后来我到新疆出差,乘吉普车从戈壁驶近沙漠地带时,又见到了骆驼。
④那是秋末冬初时节,当地气候已冷,夕阳西下,大如轮,红似血,三匹骆驼屹立风中,从十几米外望着我们。它们颈下的毛很长,如美髯,在风中飘扬。它们的峰很挺,皆瘦,都昂着头,姿态镇定,使我觉得眼神里有种高傲劲儿,介于牛马和狮虎之间的一种眼神。
⑤陪行者说,这三头骆驼很可能曾是家驼。主人原本是靠它们驮运货物来谋生的,自从汽车运输普及后,骆驼的用途渐渐过时,主人继续养就赔钱了,可又不忍杀它们,于是骑到离家远的地方,趁它们不注意,搭上汽车走了。骆驼的记忆力很强.是完全可以回到主人家的;但骆驼又是有自尊的,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宁肯渴死饿死冻死,也不会重返主人的家园。然而它们又对人养成了一种信任心,即使成了野骆驼,见了人,还是挺亲的。
⑥那一次在野外近距离见到了骆驼以后,我才真的对它们心怀敬意了。
⑦不久前,我在内蒙古的一处景点旅游,骑到了一头骆驼背上。那景点养有一百多头骆驼,专供游人骑着过把瘾。但须一头连一头,连成一长串,集体行动。
⑧驼队行进在波浪般起伏的沙地间,我忽然感觉有东西拱我的肩,勉强侧身一看,是我后边的骆驼翻着肥唇,张大着嘴。我怕它咬我,只得尽量向前俯身,但却无济于事。骆驼的脖子那么长,它的嘴仍能轻而易举地拱到我。有几次,我感觉到它柔软的唇贴在了我的脖梗上,甚至感觉到它那排坚硬的大牙也碰着我的脖梗了。
⑨倏忽间我于害怕中明白——它是渴了,它要喝水。而我,一手扶鞍,另一只手举着一瓶还没拧开盖的饮料。我当然是乐意给它喝的,可我不敢放开扶鞍的手,而且就算我能拧开瓶盖,也还是没法将饮料倒进它嘴里,我有严重的颈椎病,扭身对我是件困难的事。
⑩它却不拱我了。我背后竟响起了喘息之声。那骆驼的喘息,类人的喘息,如同负重的老汉紧跟在我身后。我一向以为,牛啦,马啦,骡啦,驴啦,包括驼和象,它们不论干多么劳累的活都是不会喘息的。那一天那一时刻,我才终于知道我以前是大错特错了。
既然骆驼累了是会喘息的,那么一切受我们人所役使的牲畜或动物肯定也会的,只不过我以前从来听到过罢了。
那骆驼不但喘息,而且还咳嗽了,一种类人的咳嗽,又渴又累的一个老汉似的咳嗽。举着一瓶饮料的我,生平又第一次听到骆驼的咳嗽声……
一到终点,我立刻拧开瓶盖要使那头骆驼喝到饮料。偏巧这时管骆驼队的小伙子走来,阻止了我。。因为我手中拿的是一瓶葡萄汁,骆驼是不能喝果汁型饮料的。
我问他这头骆驼为什么又喘又咳嗽的。他说它老了。我说:“既然老了,那就让它养老吧,还非指望这么一头老骆驼每天挣一份钱啊?”小伙子说,驼群每天都集体行动,单将它关在圈里,它会感到受了侮辱,它会郁闷的,不久就容易病倒的。
我无话可说了。那老驼尚未卧下,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处,瞪着双眼睇视我,说不清望的究竟是我,还是我手中的饮料。我禁不住它那种望,转身便走。
几个月过去了,我耳畔仍每每听到那头老驼的喘息和咳嗽,眼前也每每浮现它嗔视我的样子。
(有删改)
15.阅读全文,简要写出作者围绕“骆驼”行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旅游时遇到一头喘息的老驼
16.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
A.托物言志 B.欲扬先抑
C.借景抒情 D.设置悬念
17.作者在文中描述老驼“类人的喘息”“类人的咳嗽”,有什么用意?
18.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的。(150字以内)
评卷人得分
七、作文
19.写一则与狼有关的寓言或故事。(可虚构,200字左右)
评卷人得分
八、填空题
20.文学常识对对碰。
本文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__,字留仙,世称_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文言小说集。
21.全文共有五段,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的大意。
遇狼→_____狼→_____狼→____狼→____狼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顾野有麦场( )
(2)其一犬坐于前( )
(3)缀行甚远( )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5)一狼径去( )
(6)屠暴起( )
(7)弛担持刀( )
(8)一狼仍从( )
(9)一狼洞其中( )
(10)狼亦黠矣( )
2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顾野有麦场,场王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zhuì jiǒng; xīn; shàn; chí jìng; 隧 寐 诱; 黠; 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苫”的注音。注意“隧”“黠”“暇”的书写。
2.B
【解析】
【详解】
B.顷q ng。故选B。
3.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 在;在。
B. 用;用来。
C. 于是;才。
D.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实意。
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发生变化等。A.古义:离开。今义:到,往。B.古义:大腿。今义:屁股。C.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中的一门学科。D.动词,攻击。故选D。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名词用作动词;
B.名词用作状语;
C.名词用作状语;
D.无活用。
故选D。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的意思是“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这里的“暴”是突然的意思,突出屠夫动作的迅速,所以C中“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错。
7.(1)B
(2)B
【解析】
【详解】
1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停顿才是正确的:其一/犬坐于前。
2B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需根据语句的内容和句子的逻辑关系划分。正确划分应为: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8.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辨析。A、没有排比;B、正确;C、反问;D、象征不是修辞手法。故选B。
9.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这是蒲松龄的一篇短篇小说,文末的议论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点明了文章主旨。这句话不仅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而且嘲笑了它们的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它们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A项概括准确,BCD三项的表述过于片面,故选A。
10.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结合自己的感悟去分析。本文主要从屠夫的角度记叙内容,所以他的做法才是作者所要提倡的,故选D。AC两项中的“必须消灭掉”“只能把他们消灭掉”的分析错误,B项中没有点明狼的象征意义。
11.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C项中的“止”通“只”。
12.(1)(狼)烟四起 引(狼)入室
(2)(示例)哎,后悔呀!我们要是早知道这个道理就好了!凡事要懂得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啊!还有,你们人类有勇有谋,我们应该看清这一点,不该与之抗衡。
(3)(示例)①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狼,还是文学家笔下的狼,都很聪明,都很有智慧。
②狼很重视独立能力。
③人可以从狼的身上学到很多处世哲学。
【解析】
【详解】
(1)仔细观察图片 ,根据图片中的事物及与狼的关系确定成语。第一幅图中的“狼”,身上冒烟了,而且是四处,所以是“狼烟四起”。第二幅图中国,女主人对“狼先生”说,“先生,请进”,身后是自己的家,所以是“引狼入室”。
(2)注意要站在狼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由“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见其贪婪,若适可而止,便不会丧命。还要站在狼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对手——屠户,屠户有勇有谋,自己不是对手,不该与之抗衡。言之有理即可。
(3)细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分条归纳。关键信息如:“群而攻之”“了解对手”“独立能力”“最团结”,以及同伴受伤时不会独自逃走。答案不唯一。
13.示例:只要少拿一些,你的手就能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解析】
【详解】
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根据上文的“既不愿意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来”可以判断出补充的内容应该为劝诫这个孩子懂得知足,每次少拿一些。
14.(1)于
(2)A.正;B.到;C.①
(3)①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鸡群受了惊,都飞到山里去了。
(4)①示例:狼子野心;②示例:狼狈为奸;③贪婪;④狡诈。
(5)【甲】文中的狼贪婪、奸诈,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最终被人所杀,表现了人和自然有对立、竞争的一面;【乙】文中的鸡得到主人的爱护,在主人遇到危险时,鸡群予以提醒,表现了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另一面。
【解析】
(1)
本题考查介词用法。根据句子含义和语法结构来补全词语。句意:一次,她把割下的麦子放在门外晾晒。“曝”是动词,晒。“( )外”点明晒的地点,也就是说“( )门外”作“晒”的后置状语,“( )门外”是介词短语,它的结构是“介词+名词”,据此,漏掉的字应该是“于”。
(2)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方欲行:屠户正想要走。方:正。
B.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至:到。
C.一狼仍从: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从:跟从,跟随。故选①。
(3)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久之,过了一会儿。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暇,悠闲、从容。
②中重点词语有:乃,才。俱,都。
(4)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和主旨把握。
①②空填和狼有关的成语即可,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引狼入室、豺狼当道等。
③④空“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能看出狼的贪婪;
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能看出狼的狡诈。
(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见解阐述。
从【甲】文“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语句可知,蒲松龄作品中的狼是贪婪、狡诈的形象,而屠户杀狼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面对狼这样凶狠的敌人,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它,再狡猾的动物终究不是人的对手。
从【乙】文中的“惟卖其卵。有买鸡充馔者,虽十倍其价不肯售”“群鸡忽千百齐至”“鸡乃俱惊飞入山去”等语句能看出,文中的主人善待鸡,当主人身处险境时,鸡群及时示警挽救主人性命,表现了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一面。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老太太,养了很多鸡,她只卖鸡蛋。有人想买她的鸡炖肉吃,即便出十倍的价钱她也不卖。一次,她把割下的麦子放在门外晾晒,忽然,千百只鸡蜂拥而来,四处啄食麦粒。老太太挥动手杖不断驱赶,鸡群却东散西聚,仍是无可奈何。正在喧闹时,一声巨响,家中的五间住房一齐倒塌。鸡群受了惊,都飞到山里去了。因此邵雍先生说:“禽鸟可以最早感受到气息的变化。”
15. 在北京看见动物园里圈养的骆驼 出差时看见沙漠里的野骆驼
16.B
17.①强调老驼及所有被人役使的动物其实与人一样,在负重劳动时也会感到渴和累;②反映了作者对老驼的同情及因不能帮助老驼而内疚、痛苦的心理。
18.示例:作者先描写野骆驼昂首屹立的姿态和高傲的眼神,又通过陪行者和驼队小伙子的介绍,交代了骆驼虽然认识回家的路,但不会主动回到抛弃自己的主人身边,即使年老了也要随驼队活动,否则便会感到受了侮辱。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5.考查对文章行文的思路的把握。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以“骆驼”为组材的线索与思路,简述和概括情节内容。如第2自然段写在北京看见动物园里圈养的骆驼;第3、4、5段写出差时看见沙漠里的野骆驼。
16.考查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B项正确。开头第2段写“那一见之下,我对‘沙漠之舟’的敬意和神秘感荡然无存”这是“抑”,后一部分写老骆驼“通人情”是“扬”。所以说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17.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紧扣文章中心主题的概括和理解。意思表述正确即可。对老驼“类人的喘息”“类人的咳嗽”的描写,一方面强调老驼在负重劳动时也会感到渴和累;另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老驼的同情与内疚的心理。所以说这两个短语,恰好地突出了中心。
18.从正面刻画与侧面刻画两方面来组织答案,语言表述正确即可。如“它们颈下的毛很长,如美髯,在风中飘扬。它们的峰很挺,皆瘦,都昂着头,姿态镇定,使我觉得眼神里有种高傲劲儿,介于牛马和狮虎之间的一种眼神”是对骆驼的正面刻画;“骆驼的记忆力很强,是完全可以回到主人家的;但骆驼又是有自尊的,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宁肯渴死饿死冻死,也不会重返主人的家园。然而它们又对人养成了一种信任心,即使成了野骆驼,见了人,还是挺亲的”(陪行者的话)是对骆驼的侧面描写。正是运用了这两种描写,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点睛】
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方面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19.狼与小羊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
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地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哪!”
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吃掉了小羊。
【解析】
【详解】
此题要求学生写一则寓言故事。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积极的主题。同其它文体相比,寓言更强调对文章主旨鲜明性的要求,以达成教训、讽刺、启示的效果。换句话说,寓言的主题是用来表现真理及一个明智的看法,一种宝贵的经验和一种苦乐的感受。其次要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寓言中所写的人、事、物等都不是生活中已经有或可能有的,它是一种虚拟的、只用来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或情感的载体,尤其是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更需要充分发挥想象,以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此题在作答时可以从狼的“奸诈”“狡猾”的性格特点入笔,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点睛: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它仍要求作者保持对生活的敏感,要求作者从大量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想,升华出有指导意义的道理,以充分发挥这种文学样式的社会功能。
20. 清 蒲松龄 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
【解析】

21. 惧 御 杀 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写屠户遇狼;“屠惧,投以骨——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写屠户惧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写屠户御狼;“少时,一狼径去——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写屠户杀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屠户醒悟过来,是悟狼。
22. (1)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2)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3)连接,文中是紧跟的意思 (4)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离开 (6)突然 (7)解除,文中指卸下 (8)跟 (9)打洞 (10)狡猾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去: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离开;弛:解除,这里指卸下;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23.(1)君子行为的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看见野地里有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到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3)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准确、流畅。注意:(1)夫,发语词,不译。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行为操守。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用。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2)顾,看。积,堆积。薪,柴草。苫蔽,覆盖、遮盖。(3)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谈论。闻,听到;听说,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