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诫子书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字词书写
1.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名家辈出。请赏读下边这幅书法作品,将画线的句子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评卷人得分
二、选择题
2.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和词语书写,有错的一项是( )
A.淡(dàn)泊 宁静致远 B.淫(yín)慢 无以成学
C.枯(kū)落 年与时驰 D.险躁(zào) 悲守穹庐
3.下列词语中的“穷”与“悲守穷庐”中的“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理屈词穷 B.穷追猛打 C.穷乡僻壤 D.山穷水尽
4.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5.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出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意与日去/呼尔而与之 B.非志无以成学/可以为师矣
C.夫君子之行/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则不能励精/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非淡薄无以明志 B.非宁静无以至远
C.淫慢则不能厉精 D.险躁则不能治性
7.源于《诫子书》中的“宁静致远”为不少有识之士所青睐,他们挥毫泼墨,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对下面书法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幅是行书,笔画洒落有致,风格秀逸多姿。
B.第二幅是隶书,结构古雅端整,笔意朴实淳厚。
C.第三幅是篆书,横笔蚕头雁尾,线条匀净修长。
D.第四幅是楷书,形体方正端庄,结构严谨有度。
8.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9.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整个民族的性格就会得到润物无声。
B.关于电影《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地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力度,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中。
B.毕业晚会即将举行,一向热衷集体活动的明明同学上蹿下跳,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C.他们响应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D.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必须择善而从,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评卷人得分
三、情景默写
11.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四、综合性学习
12.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优良的家风造就国之栋梁。学过《诫子书》后,同学们以“扬优良家风,承传统美德"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走近优良家风】以下是第一活动小组搜集的以“家和万事兴”为内容的四幅书法作品,你认为对其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如图是草书。其特点是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体势连绵,笔画省简,结构简单。
B.如图是篆书。中锋运笔,圆起圆收;提笔运转,粗细一致;弧画运笔,搭接无痕。
C.如图是楷书。其优点是本着实用的目的,力求运笔快捷,省时省力,易于辨认。
D.如图是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2)【传承优良家风】以下是第二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研读这两则材料,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材料一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优良家风】“孝悌”是优良家风的重要内容。第三活动小组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组图画,请用简单的语言介绍图画的内容(不超过28个字),并从教育方式的角度谈谈它给人们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五、语言表达
13.请写出《诫子书》中关于“志”的语句,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评卷人得分
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出师表》
(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染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达,道亡,可自求闻达。
——刘备敕刘禅遗诏
14.下列每个选项中加点字意思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宜偏私 臣之妻私臣 假公济私
B.亲贤臣,远小人 不独亲其亲 众叛亲离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悉如外人 铢两悉称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年与时驰 盛年不再
1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语段(一)中“临崩寄臣以大事”和语段(三)相关内容,均与历史事件“白帝城托孤”有关。
B.语段(一)中“以光先帝遗德”和语段(三)中“汝父德薄,勿效之”两句并不矛盾,后者是刘备自谦的话。
C.语段(一)中回忆往事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表明忠心,并希望刘禅牢记先帝遗志,继承先帝遗德。
D.三个语段虽作者不同,文字风格有异,但均有对蜀汉后主刘禅的谆谆教导之意。
16.将语段(一)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语段(一)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所提建议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评卷人得分
七、作文
18.作文小练笔
请你根据学习《诫子书》的感悟,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写写你内心的真实感受,200字左右。
评卷人得分
八、填空题
19.《诫子书》的作者是___时期____国的_____,字_____,______家,______家。
20.《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信,请问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1.《诫子书》中:“夫学须静也”当中的“静”怎样理解?与“学”有何关系?
_________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淡泊明志(或“澹泊明志”)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书法作品的简单认识和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注意“淡、远”的辨别。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悲守穷庐”的“穷”是贫穷的意思;A:穷,穷尽;B:穷,连续、彻底C:穷,贫穷;D:穷,尽。
4.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B选项节奏划分不正确。“夫君子之行”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品行”,“夫”为句首语气助词,“君子之行”为偏正结构,“君子”和“之行”之间没有停顿,“静以修身”的意思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静”为主语,其后面应该停顿,所以节奏划分应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故选B。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积累文言词汇,结合具体语境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断词语的意思。
A.介词,随着/介词,给;
B.连词,来,拿来/介词,凭借;
C.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发端/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发端;
D.连词,就/连词,如果;
故选C。
6.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薄-泊;B.至-致; C.厉-励。故选D。
7.C
【解析】
【详解】
第三幅是篆书,其特点是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横笔蚕头雁尾”是隶属的特点,“线条匀净修长”是篆书特点,故C错误,选C。
8.D
【解析】
【详解】
D项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的含义是要有一番作为,不要老守穷年,老了就来不及了。
9.C
【解析】
【详解】
C项语句中没有语病。A项,残缺宾语。句尾加上“的熏陶”。B项,残缺主语。删去“关于”。D项,搭配不当。“提高”应改为“增加”。
【点睛】
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10.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辨析。A项,“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与前文重复。B项,“上蹿下跳”比喻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含贬义,不合语境。C项,“见异思迁”的意思是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适。D项,“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用在此处正确。
11. (1)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淡泊,躁。
12. (1)C (2)①先人留下祖训。②直接向父母学习。 (3)(示例)小孩看见妈妈给奶奶洗脚,也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孝顺长辈,身教胜于言教。
【解析】
【详解】
(1)“运笔快捷,省时省力,易于辨认”是草书的特点,故图三是草书,不是楷书,故C错误,选C。
(2)材料一着重阐述祖训对于家风传承发挥的作用,故途径一:先人留下祖训。材料二着重表明从父亲那里学到优良品质,故途径二:直接向父母学习。
(3)第一问,首先按照顺序仔细观察四幅图画,明确“有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然后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28个字以内。第二问,从题中提示的角度谈启示,是教育角度,语言要简洁。示范:孩子看到妈妈给长辈洗脚,孩子也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这组图画中孩子受到妈妈的行为的影响,对孝道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并且模仿妈妈的行为,去实践孝道。启示人们:孝顺长辈,身教胜于言教。
1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 立志很重要,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或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不能专一,无法成就学业。)(意近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要联系《诫子书》中关于“志”的语句,来谈“志”与“学”的关系。示例:
《诫子书》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14.B
15.D
16.我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
17.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只有做到了“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能兼顾与“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两者的关系,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
A.偏爱/偏爱/私人的利益;
B.亲近/把……当做父母/亲人;
C.都/都/都;
D.时间单位/年华/年华。
故选B。
15.
D.《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均有对蜀汉后主刘禅的谆谆教导之意”错误。
故选D。
16.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布衣,平民。躬耕,亲自耕田。苟全,苟且保全性命。闻达,扬名显贵。
17.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可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即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点睛】
参考译文:
(一)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
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叹息并且感觉到痛心和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以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二)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再为自己感伤,只是惦念你们兄弟。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诸葛亮)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努力啊,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还没给你,就在路上丢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18.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告诉我们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反观我们,学校提供了自习室,那本应是安静的环境,却总是有少数同学在自习室里发出声音甚至大声说话,扰乱自习室安静的学习氛围。同时还有很多同学,无视学校的良苦用心,不去自习室自习,整日荒废学业,虚度青春,真是令人痛心扼腕!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从文中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文章的主旨立意即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写作。
【点睛】本题不难,短文内容浅显易读,中心明确,便于提炼观点。小作文写作,主要是要求语言简练,叙述、议论要紧扣题旨,不需要过多的细节描述或详尽的论述过程,文章的层次不要太多,突出文章的主旨,把事情写清楚,或把观点说明白即可。
19. 三国 蜀 诸葛亮 孔明 政治家 军事家
【解析】
【详解】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20.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忌荒唐险躁,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同时还要珍惜时间。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对诸葛亮写《诫子书》一文用意的理解。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就是希望儿子诸葛瞻珍惜时间。
21.“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弃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学习和反思自己的作为。(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夫学须静也”意思是“学习必须静心专一”,“静”的意思是“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这句强调了“静”是学习的必要前提条件,只有摒除杂念才能专心于学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