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15——生物的进化(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15——生物的进化(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21 21:47:3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15——生物的进化(2)
一、单选题
1.(2021·广东)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2021·广东)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15%、85% B.25%、75% C.35%、65% D.45%、55%
3.(2021·广东)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4.(2021·浙江)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5.(2020·海南)金鲳鱼是一种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但因苗种来源范围小、近亲繁殖普遍,种质退化现象较严重,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更快的金鲳鱼养殖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
D.如果人工种群个体持续大量地逃逸到野外,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6.(2020·海南)直翅果蝇经紫外线照射后出现一种突变体,表现型为翻翅,已知直翅和翻翅这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翻翅基因纯合致死(胚胎期)。选择翻翅个体进行交配,F1中翻翅和直翅个体的数量比为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的直翅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B.果蝇的翻翅对直翅为显性
C.F1中翻翅基因频率为1/3
D.F1果蝇自由交配,F2中直翅个体所占比例为4/9
7.(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8.(2019·江苏)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9.(2019·江苏)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10.(2019·天津)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11.(2018·海南)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12.(2018·海南)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13.(2018·江苏)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14.(2018·江苏)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15.(2018·浙江选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白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裴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二、多选题
16.(2020·江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遗传病,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1/100000。图是某FH家系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FH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FH患者
C.杂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为1/500
D.Ⅲ6的患病基因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
三、综合题
17.(2020·北京)遗传组成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产量等多个性状常优于双亲,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种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已有七千年以上历史。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北方主要种植粳稻。籼稻和粳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   ,进化形成的。
(2)将多个不同的籼稻、粳稻品种间进行两两杂交,获得三种类型F1(分别表示为籼-仙,籼-粳,粳-粳)。统计F1的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平均优势(数值越大,杂种优势越明显),结果如图1。可知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   差异越大,以上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
(3)尽管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但由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低,从而制约籼-粳杂种优势的应用。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机制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1、A2和B1、B2)有关。通常情况下,籼稻的基因型为A1A1B1B1粳稻为A2A2B2B2。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2的雌配子不育;B1B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B2的雄配子不育。
①根据上述机制,补充籼稻×粳稻产生F1及F1自交获得F2的示意图,用以解释F结实率低的原因   。
②为克服粗-粳杂种部分不育,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过程如图2。通过图中虚线框内的连续多代回交,得到基因型A1A1B1B1的粳稻。若籼稻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则不能得到基因型A2A2B2B2的籼稻,原因是F1(A1A2B1B2)产生基因型为   的配子不育。
③在产量低的甲品系水稻中发现了A、B基因的等位基因A3、B3(广亲和基因),含有广亲和基因的杂合子,雌雄配子均可育。请写出利用甲品系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的流程   。(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
18.(2018·全国Ⅰ卷)根据题干,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包括多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题目里面提到港粤澳大湾区记录了146种水鸟,体现出物种多样性。而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等生态系统,体现出生态系统多样性。结合以上分析,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①基因多样性:种内基因的变化
②物种多样性:指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综合体。
2.【答案】B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兔的脂肪白色和淡黄色的控制基因是等位基因,因而成对存在。该兔种群兔子基因型为:纯合白色脂肪兔FF和淡黄色脂肪兔ff。因此F的基因频率=F/(F+f)100%=(500×2)/(500×2+1500x2)100%=25%,f的基因频率=1-25%=75%,选项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频率的计算:
3.【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雄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 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 ,导致种群中该类型雄鱼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
B、引入天敌的环境中, 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导致种群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
D、题意涉及到,“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所以 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④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
B、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类型、新的物种,B错误;
C、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新品种,C正确;
D、由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可能不同,故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选择包括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按照达尔文的研究,生物中普遍存在着变异,而且很多变异有遗传倾向,通过选择,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新的类型、新的物种由此产生。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A、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是为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属于人工选择,A正确;
B、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不同,B正确;
C、近亲繁殖能够使纯合基因型的频率迅速增加,C正确;
D、遗传多样性的本质是遗传变异,人工种群大量逃逸到野外,不会使野生种群发生遗传变异,故其遗传多样性不会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或者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或性状叫人工选择。2、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6.【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基因基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A正确;
B、由分析知,翻翅为显性基因,B正确;
C、F1中Aa占2/3,aa占1/3,A的基因频率为: ,C正确;
D、F1中Aa占2/3,aa占1/3,则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2/3×1/2=1/3,a配子概率为2/3,F2中aa为:2/3×2/3=4/9,Aa为:1/3×2/3×2=4/9,AA为:1/3×1/3=1/9(死亡),因此直翅所占比例为1/2,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翻翅个体交配,F1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翻翅为显性性状,直翅为隐性性状,设定A为显性基因,a为隐性基因,翻翅纯合致死,则AA致死,亲本的翻翅个体基因型为Aa,杂交后产生子代为Aa:aa=2:1。
7.【答案】D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错误;
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错误;
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错误;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8.【答案】A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变异包括基因突变等,由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所以个体的变异是普遍现象,A符合题意
B、初生演替是从没有土壤环境的地区演替起来,而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等属于一开始就有土壤环境,所以属于次生演替,B不符合题意
C、重叠的越多,生物争抢资源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对资源的利用越不充分,C不符合题意
D、雄孔雀的开屏现象是种内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水面)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5)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2.进化相关知识点: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③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④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9.【答案】C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题意知,锁阳的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所以二者为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知,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比较恶劣,所以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不符合题意;
C.沙生植物可以固沙,使水土不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符合题意;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现在: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生态系统能力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谈到抵抗力稳定性,人为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会谈到恢复力稳定性(除自然森林大火)
②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③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或彻底的破坏时,抵抗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越弱,但当遭受到相同的干扰时,抵抗力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也强。抵抗力与恢复力不一定成反相关,主要要看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
(2)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0.【答案】C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其天敌来捕食昆虫,使昆虫数量减少,这体现了植物与昆虫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不符合题意;
B、植食性昆虫与植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昆虫捕食植物,而植物出现了抗虫反应,这就是共同进化,不符合题意;
C、由于Bt56蛋白能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如果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植物就能正常启动抗虫反应,烟粉虱数量增长缓慢,符合题意;
D、因为Bt56蛋白能抑制植物的抗虫反应,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以使抗虫反应正常启动,从而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竞争、捕食和被捕食、寄生和被寄生以及有共生关系的种群,基本上也可看做是共同进化的关系。
(3)目前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
11.【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在自然界的捕食关系中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同进化。生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A不符合题意;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B符合题意;
C、动物的食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C不符合题意;
D、甲以乙为食,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原因
①从分子水平上看,a.直接原因: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b.根本原因:DNA分子(遗传物质或核酸)结构的多样性。
②从进化角度看,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变异的不定向性及自然选择的定向性。
(3)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12.【答案】B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因此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就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分析】物种形成
(1)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①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②爆发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异源多倍体从而产生新物种,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③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
13.【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不符合题意;
B、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符合题意;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不符合题意;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如马和驴)
14.【答案】A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符合题意;
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不符合题意;
C、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不符合题意;
D、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④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2)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
如果一个种群符合下列条件:
①种群是极大的
②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也就是说种群中每一个个体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
③没有突变产生
④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
⑤没有自然选择:遗传平衡所指的种群是理想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所以种群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所以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
15.【答案】C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动力,故A不符合题意;
B、自然选择让不同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加速了生殖隔离的进程,故B不符合题意;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而不遗传的变异则不能,故C符合题意;
D、种群中不同性状的适合度不同,自然选择可以使这些性状在后代中的比例发生定向改变而最终导致基因频率定向变化而进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是生物的不同变异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合度不同,导致其存活率出现差异,适合度大的存活率高,相关基因频率在后代种群中将逐渐增大,反之逐渐减少。因而,可遗传的变异在自然选择中可以发挥作用,而不遗传的变异则不能。
16.【答案】A,B,C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显性遗传病的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个为患者,B正确;
C、已知纯合子患者出现概率为1/1000000,可知显性基因频率为1/1000,则隐性基因频率为999/1000,推知杂合子的概率为2×1/1000×999/1000≈1/500,C正确;
D、Ⅲ6可能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故其患病基因可能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也可能由一方提供,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分析系谱图可知:Ⅱ7和Ⅱ8均患病,其后代中出现了正常女儿,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Ⅱ8患病,但其女儿正常,可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7.【答案】(1)自然选择
(2)亲缘关系
(3);A2B2;让甲品系(A3A3B3B3)×籼稻(A1A1B1B1)以及甲品系(A3A3B3B3)×粳稻(A2A2B2B2)分别为亲本,得到的F1再杂交A1A3B1B3×A2A3B2B3,筛选出适合的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1)籼稻和粳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形成的。(2)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亲缘关系差异越大,以上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3)①F1产生的雌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因此结实率低,如图 。
②由题可知,不能得到基因型A2A2B2B2的籼稻,原因是F1(A1A2B1B2)产生基因型为A2B2的配子不育。
③让甲品系(A3A3B3B3)×籼稻(A1A1B1B1)以及甲品系(A3A3B3B3)×粳稻(A2A2B2B2)分别为亲本,得到的F1再杂交A1A3B1B3×A2A3B2B3,筛选出适合的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8.【答案】(1)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像这种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共同进化。(2)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方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光合作用同化的光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15——生物的进化(2)
一、单选题
1.(2021·广东)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包括多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题目里面提到港粤澳大湾区记录了146种水鸟,体现出物种多样性。而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等生态系统,体现出生态系统多样性。结合以上分析,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①基因多样性:种内基因的变化
②物种多样性:指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综合体。
2.(2021·广东)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15%、85% B.25%、75% C.35%、65% D.45%、55%
【答案】B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兔的脂肪白色和淡黄色的控制基因是等位基因,因而成对存在。该兔种群兔子基因型为:纯合白色脂肪兔FF和淡黄色脂肪兔ff。因此F的基因频率=F/(F+f)100%=(500×2)/(500×2+1500x2)100%=25%,f的基因频率=1-25%=75%,选项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频率的计算:
3.(2021·广东)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雄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 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 ,导致种群中该类型雄鱼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
B、引入天敌的环境中, 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导致种群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
D、题意涉及到,“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所以 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④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2021·浙江)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
B、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类型、新的物种,B错误;
C、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新品种,C正确;
D、由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可能不同,故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选择包括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按照达尔文的研究,生物中普遍存在着变异,而且很多变异有遗传倾向,通过选择,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新的类型、新的物种由此产生。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5.(2020·海南)金鲳鱼是一种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但因苗种来源范围小、近亲繁殖普遍,种质退化现象较严重,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更快的金鲳鱼养殖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
D.如果人工种群个体持续大量地逃逸到野外,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A、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是为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属于人工选择,A正确;
B、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不同,B正确;
C、近亲繁殖能够使纯合基因型的频率迅速增加,C正确;
D、遗传多样性的本质是遗传变异,人工种群大量逃逸到野外,不会使野生种群发生遗传变异,故其遗传多样性不会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或者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或性状叫人工选择。2、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6.(2020·海南)直翅果蝇经紫外线照射后出现一种突变体,表现型为翻翅,已知直翅和翻翅这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翻翅基因纯合致死(胚胎期)。选择翻翅个体进行交配,F1中翻翅和直翅个体的数量比为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的直翅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B.果蝇的翻翅对直翅为显性
C.F1中翻翅基因频率为1/3
D.F1果蝇自由交配,F2中直翅个体所占比例为4/9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基因基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A正确;
B、由分析知,翻翅为显性基因,B正确;
C、F1中Aa占2/3,aa占1/3,A的基因频率为: ,C正确;
D、F1中Aa占2/3,aa占1/3,则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2/3×1/2=1/3,a配子概率为2/3,F2中aa为:2/3×2/3=4/9,Aa为:1/3×2/3×2=4/9,AA为:1/3×1/3=1/9(死亡),因此直翅所占比例为1/2,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翻翅个体交配,F1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翻翅为显性性状,直翅为隐性性状,设定A为显性基因,a为隐性基因,翻翅纯合致死,则AA致死,亲本的翻翅个体基因型为Aa,杂交后产生子代为Aa:aa=2:1。
7.(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答案】D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错误;
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错误;
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错误;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8.(2019·江苏)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变异包括基因突变等,由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所以个体的变异是普遍现象,A符合题意
B、初生演替是从没有土壤环境的地区演替起来,而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等属于一开始就有土壤环境,所以属于次生演替,B不符合题意
C、重叠的越多,生物争抢资源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对资源的利用越不充分,C不符合题意
D、雄孔雀的开屏现象是种内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水面)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5)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2.进化相关知识点: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③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④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9.(2019·江苏)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题意知,锁阳的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所以二者为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知,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比较恶劣,所以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不符合题意;
C.沙生植物可以固沙,使水土不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符合题意;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现在: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生态系统能力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谈到抵抗力稳定性,人为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会谈到恢复力稳定性(除自然森林大火)
②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③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或彻底的破坏时,抵抗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越弱,但当遭受到相同的干扰时,抵抗力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也强。抵抗力与恢复力不一定成反相关,主要要看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
(2)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0.(2019·天津)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答案】C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其天敌来捕食昆虫,使昆虫数量减少,这体现了植物与昆虫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不符合题意;
B、植食性昆虫与植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昆虫捕食植物,而植物出现了抗虫反应,这就是共同进化,不符合题意;
C、由于Bt56蛋白能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如果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植物就能正常启动抗虫反应,烟粉虱数量增长缓慢,符合题意;
D、因为Bt56蛋白能抑制植物的抗虫反应,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以使抗虫反应正常启动,从而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竞争、捕食和被捕食、寄生和被寄生以及有共生关系的种群,基本上也可看做是共同进化的关系。
(3)目前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
11.(2018·海南)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在自然界的捕食关系中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同进化。生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A不符合题意;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B符合题意;
C、动物的食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C不符合题意;
D、甲以乙为食,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原因
①从分子水平上看,a.直接原因: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b.根本原因:DNA分子(遗传物质或核酸)结构的多样性。
②从进化角度看,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变异的不定向性及自然选择的定向性。
(3)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12.(2018·海南)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答案】B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因此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就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分析】物种形成
(1)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①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②爆发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异源多倍体从而产生新物种,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③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
13.(2018·江苏)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不符合题意;
B、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符合题意;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不符合题意;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如马和驴)
14.(2018·江苏)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A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符合题意;
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不符合题意;
C、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不符合题意;
D、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④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2)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
如果一个种群符合下列条件:
①种群是极大的
②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也就是说种群中每一个个体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
③没有突变产生
④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
⑤没有自然选择:遗传平衡所指的种群是理想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所以种群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所以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
15.(2018·浙江选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白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裴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C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动力,故A不符合题意;
B、自然选择让不同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加速了生殖隔离的进程,故B不符合题意;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而不遗传的变异则不能,故C符合题意;
D、种群中不同性状的适合度不同,自然选择可以使这些性状在后代中的比例发生定向改变而最终导致基因频率定向变化而进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是生物的不同变异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合度不同,导致其存活率出现差异,适合度大的存活率高,相关基因频率在后代种群中将逐渐增大,反之逐渐减少。因而,可遗传的变异在自然选择中可以发挥作用,而不遗传的变异则不能。
二、多选题
16.(2020·江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遗传病,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1/100000。图是某FH家系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FH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FH患者
C.杂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为1/500
D.Ⅲ6的患病基因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
【答案】A,B,C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显性遗传病的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个为患者,B正确;
C、已知纯合子患者出现概率为1/1000000,可知显性基因频率为1/1000,则隐性基因频率为999/1000,推知杂合子的概率为2×1/1000×999/1000≈1/500,C正确;
D、Ⅲ6可能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故其患病基因可能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也可能由一方提供,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分析系谱图可知:Ⅱ7和Ⅱ8均患病,其后代中出现了正常女儿,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Ⅱ8患病,但其女儿正常,可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三、综合题
17.(2020·北京)遗传组成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产量等多个性状常优于双亲,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种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已有七千年以上历史。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北方主要种植粳稻。籼稻和粳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   ,进化形成的。
(2)将多个不同的籼稻、粳稻品种间进行两两杂交,获得三种类型F1(分别表示为籼-仙,籼-粳,粳-粳)。统计F1的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平均优势(数值越大,杂种优势越明显),结果如图1。可知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   差异越大,以上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
(3)尽管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但由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低,从而制约籼-粳杂种优势的应用。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机制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1、A2和B1、B2)有关。通常情况下,籼稻的基因型为A1A1B1B1粳稻为A2A2B2B2。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2的雌配子不育;B1B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B2的雄配子不育。
①根据上述机制,补充籼稻×粳稻产生F1及F1自交获得F2的示意图,用以解释F结实率低的原因   。
②为克服粗-粳杂种部分不育,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过程如图2。通过图中虚线框内的连续多代回交,得到基因型A1A1B1B1的粳稻。若籼稻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则不能得到基因型A2A2B2B2的籼稻,原因是F1(A1A2B1B2)产生基因型为   的配子不育。
③在产量低的甲品系水稻中发现了A、B基因的等位基因A3、B3(广亲和基因),含有广亲和基因的杂合子,雌雄配子均可育。请写出利用甲品系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的流程   。(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
【答案】(1)自然选择
(2)亲缘关系
(3);A2B2;让甲品系(A3A3B3B3)×籼稻(A1A1B1B1)以及甲品系(A3A3B3B3)×粳稻(A2A2B2B2)分别为亲本,得到的F1再杂交A1A3B1B3×A2A3B2B3,筛选出适合的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1)籼稻和粳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形成的。(2)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亲缘关系差异越大,以上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3)①F1产生的雌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因此结实率低,如图 。
②由题可知,不能得到基因型A2A2B2B2的籼稻,原因是F1(A1A2B1B2)产生基因型为A2B2的配子不育。
③让甲品系(A3A3B3B3)×籼稻(A1A1B1B1)以及甲品系(A3A3B3B3)×粳稻(A2A2B2B2)分别为亲本,得到的F1再杂交A1A3B1B3×A2A3B2B3,筛选出适合的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8.(2018·全国Ⅰ卷)根据题干,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1)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像这种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共同进化。(2)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方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光合作用同化的光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