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鲁迅的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1、《呐喊》(1918-1922)
包括十四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2、《彷徨》(1924-1925)
包括十一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而“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
首先,《彷徨》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制度和封建宗法势力长期统治下,农村广大贫苦农民遭受残酷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的悲剧命运。其次,《彷徨》表现了鲁迅对知识乡命运与道路的关注。
3、《故事新编》(1922-1935)
包括八篇小说:《补天》、《铸剑》、《奔月》、《非攻》、《理水》、《出关》、《采薇》、《起死》
鲁迅站在现代思想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进行再叙述,再评价,并在这种再叙述、再评价之中巧妙地渗入自己对当下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思考与批判。
祝 福
鲁迅
自主学习任务(一)
1、你知道小说的叙述方式有哪些吗?查查资料,明确小说的叙述方式。
2、通读全文,制作祥林嫂大事年表,为祥林嫂作传。
3、根据小说的情节,理清全文的层次。
4、理清了全文的层次,你能说出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吗?这样写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祥林嫂大事年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的一个春天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一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这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岁左右。
情节 内容
倒
叙
顺 序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序 幕
结 局
开 端
发 展
高 潮
尾 声
倒 叙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促使读者去思考,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补充:小说中常见的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顺叙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作用】(内容)突出中心;(读者)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情节)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插叙法
【特点】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作用】 (1)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2)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补叙法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分叙法
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地点和发展的时间。
自主学习任务(二)
1、小说中一共写了哪些人物形象?找出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形象特点。
2、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我”
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短工……
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
1、祥林嫂
肖像描写(眼神)
行为遭遇
语言描写
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肖像描写 行为遭遇 语言描写
第一次,初到鲁镇 夫死,至鲁镇 做工,满足 讲阿毛的故事
被迫改嫁
第二次,再到鲁镇 与柳妈的对话
夫死子丧,再到鲁镇,受歧视
第三次,临死之前 与“我”的对话
被辞退,乞讨为生,凄惨死去
总结
生活贫困,忠厚老实,对人生充满希望
守寡不成、守家不成,精神受到打击,内心悲伤
生活困顿,身体病弱,精神麻木,对生活彻底绝望
不幸的遭遇
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麻木、空虚
陷入新的恐惧之中,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
展示矛盾心理,说明希望彻底破灭
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讨论:祥林嫂身上有抗争精神吗?
探究: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B: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逃
躲避被卖
撞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捐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在过去,要强调劳动人民的觉悟,祥林嫂最后觉醒了)你觉得增加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精华探究
观点一:电影中增添的这个情节是不妥的。
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的“反抗”恰恰是她对传统的贞洁观深信不疑的表现;可以说,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封建正统的权威。
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疑问不是基于反抗封建旧势力的基础上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她对那一套属于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深信不疑,听信了柳妈的关于“地狱”的一段胡言乱语,才会怀着对灵魂的恐惧,而并非对灵魂的反抗进行的问答。
因此,从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来看,她根本不明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不幸。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她只是按照“礼教”里的那套逻辑不停地自责、内疚;因此,在当时那个思想禁锢、麻木的时代,祥林嫂砍门槛是不可能的。
观点二:这个情节是合理的。
电影虽与事实有所不同,但电影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方式,看这个情节是否恰当,应与背景相联系,当时为表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加上祥林嫂砍门槛这一情节,意在突出祥林嫂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从而鼓舞人们觉醒,为推翻压在头上的大山而奋斗!
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被封建思想牢牢控制的悲惨角色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那样的事的。然而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当时那种特定的背景下,为了起到鼓舞大众的目的,加上这一虚构的情节也未尝不可。
观点三:这个情节是合理的。
祥林嫂在砍门槛的时候,心里想了什么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有这么几个答案:一、她憎恨鲁四老爷一家对她的鄙视;二、她憎恨柳妈对她的欺骗;三、她憎恨老天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四、她憎恨自己为什么做下如此不可饶恕的事情。这四点中必取其一或多个。
由此看出,“砍门槛”的情节是合理的。对于电影这一与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样式而言,视觉冲击是影响观众的最重要方式,电影语言是一种以视觉——直观视觉而非抽象、间接视觉——为主要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而这一情节大大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所以我认为在增强电影的表现力这一层面上,加这个情节是无可厚非的。
善 良 的 祥 林 嫂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小说中有五处有关钱 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思考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小说中有五处提到钱:①福兴楼清炖鱼翅的价钱:一元一大盘。②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祥林嫂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婆婆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财礼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祥林嫂捐门槛的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作用:这五处关于钱的描写,以小见大地表现了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两个月的工,才够买一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这是政权制度的弊端;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千,花了五十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他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她的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的工钱全部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可见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2、鲁四老爷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
语言(六次语言描写)
行为(三次皱眉)
侧面描写(书房环境)
语言描写 行为(三次皱眉) 书房环境
“谬种” 第一次,祥林嫂初到鲁镇 “壁上挂——陈抟老祖写的”
“这不好”
“有什么话可说” 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各平”
“可恶!然而……” 第二次,祥林嫂被劫回家
“可恶!” 第三次,祥林嫂再到鲁镇 几部书:《近思录集注》《四书衬》
“然而”
总结
对死人也不宽容
讨厌寡妇,恪守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
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
反感,没有丝毫同情心
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虚伪、颓败
讲理学的老监生,虚伪
对祥林嫂的出逃的否定;没有同情心
对婆婆劫走祥林嫂行为的认同
1、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2、祥林嫂出逃,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应当。
卫老婆子的行为,有损鲁家的体面
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与“我”见面:寒暄、大骂新党
迂腐、守旧
认为祥林嫂不祥,不让她碰祭品
柳妈是当时普通民众的一个代表。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虽然脸上“打皱”,眼睛“干枯”,但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她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毒害的人。她相信阴司、魂灵之类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是个迷信而愚昧的人。
她是个无聊而冷漠的“看客”。她虽然是一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却反对祥林嫂再嫁,主张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的是奚落的态度;她把她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
3、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具有进步思想,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对封建守旧派鲁四老爷十分憎恶和反感,与鲁四老爷“谈话是总不投机的”,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
“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我”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赏鉴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以及回答时的“踌蹰”“说不清”等,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知识分子。
“我”有软弱无能的一面。“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又有软弱无能、圆滑逃避的一面,不敢承担责任,无力挽救她,无法改变她的困境。“我”作为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对无力拯救祥林嫂“似乎有些负疚”而又怀有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4、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
赏析“我”的形象与作用:
1.“我”具有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作用。
2.“我”是见证者,使故事更具真实感。
3.“我”串起全文情节,具有线索作用。
4.“我”的抒情议论具有揭示主旨作用。
5.“我”的形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补充:小说中常见的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有限视角)
增加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有限视角)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全知视角)
自主学习任务(三)
1、小说多次写到“祝福”的情景,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2、总结: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次祝福 特点 作用
开头:“鲁镇的年终大典”
中间:鲁四老爷家的祝福
结尾:回到现实中的祝福场景
①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氛围;
②奠定了沉重压抑的感情基调;
③烘托了“我”沉重压抑的心情。
④暗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与沉闷,
⑤暗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封建礼教。
鲁镇是一个封闭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和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还被严格恪守;
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前:一人担当
后:不让沾手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正是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鲁镇“祝福”的热闹场景
①渲染了鲁镇热闹祥和的气氛;
②和祥林嫂在孤寂凄凉中死去形成对比,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环境、人物)
③使故事更具有悲剧色彩,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主题)
④烘托“我”内心的沉重,表达了我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愤慨;(人物)
⑤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结构)
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祝福是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比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拿富人的福与穷人的苦相对照,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
补充:赏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角度
1.有悬念感,激起阅读兴趣。
2.串起情节,具有线索作用。
3.揭示环境,作为某种象征。
4.暗示主题,具有警醒作用。
5.形象优美,具有审美价值。
补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本身(交代时间、地点,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人物(烘托……心理,衬托……形象)
3、情节(推动……发展,暗示……,为……做铺垫,与……相照应、对比)
4、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5、读者(吸引阅读兴趣)
四处关于“雪”的描写 出现的地方 作用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开篇的“祝福”场景中
祥林嫂死后
穿插在柳妈与祥林嫂谈话中
小说结尾处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烘托渲染悲凉的气氛。
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祥林嫂死后“我”雪一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一样的命运,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讨论:祥林嫂的悲剧的原因——文章的主题思想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短工
“我”
祥林嫂自己
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压迫
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压迫
世人的冷漠和不自知
软弱无能,无力帮助
受到压迫,却不自知,麻木愚昧
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思考远没有结束!!!
对于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疑惑或感兴趣的地方?
三、巧用标点符号。
1.在描写遇到祥林嫂问有无鬼神时,有六处使用省略号,依次来表现“我”的摇摆不定、内心的矛盾与逃避、绞尽脑汁的思索、含糊其辞、欲言又止。这些省略号的使用,不仅省去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使语言简洁精练,而且突出了“我”虽同情祥林嫂却又无能为力,软弱与逃避的性格特点,使小说中“我”的形象更加丰满。
阅读落实
2.“可恶!然而…… ”四叔说。
“可恶”,自然是指祥林嫂的婆婆半个招呼都不打,直接就和两个男人抢走了家中的佣人,藐视自己的尊严。“然而”后面的省略号,体现了“四叔”认为祥林嫂婆家人终究还是有权力处置祥林嫂的。
阅读落实
3.“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
第一个破折号先给了祥林嫂一个肯定的回答,第二个具有转折作用,又给了一个否定的回答,这也是造成祥林嫂死去的一个原因。
两个省略号的连用更是意蕴无穷,可谓妙到极处。
阅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