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课件(6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课件(6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8 12:5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第1章 第2节
浙江省青田县的稻田养鱼景观
浙江省青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1200多年稻田养鱼历史
2005年, 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列入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里的务农人员锐减,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
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怎样关联的
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
0 2
0 1
0 3
区域整体性
区域差异与
区域关联性
因地制宜
与区域发展
区域整体性.
0 1
课堂探究:韩国河回村
村落中的房屋没有固定的朝向,主要是因为村民信奉五行,房屋主人按照个人生辰和周边自然环境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选择房屋的朝向
2012年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韩国的河回村位于洛东江一处曲流的凸岸,背倚青山,面向河流
韩国河回村
1.图中可以看到哪些区域要素
2.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哪些区域要素有关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水文
气候
地貌
土壤
地质
生物
区域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
区域要素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01
谈谈以下人类生产生活与区域要素的联系?
分析这些活动与自然界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
课堂
讨论
-02
-风能发电-
-采矿-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
-捕鱼-
-社会组织-
-习俗-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区域文化
-社会制度-
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
区域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
-02
浙江省青田县在稻田里养鱼,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
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有机物质等,形成良性循环的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是青田县的“名片”,能够给区域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案例
分析
谈谈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区域要素
思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区域的影响
-03
浙江省青田县在稻田里养鱼,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
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有机物质等,形成良性循环的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是青田县的“名片”,能够给区域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案例
分析
农业
生物
农业生态系统
大气
土壤
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03
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
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条件,要保持人水协调,以免给环境造成过大压力
案例
分析
谈谈案例中区域要素如何体现其整体性
思考:人们在利用区域要素时,对区域有什么影响?
-03
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
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
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条件,要保持人水协调,以免给环境造成过大压力
案例
分析
农业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社会制度——农业经济发展
合理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
-03
&案例 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
阿曼位于亚洲西部,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中年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自古以来,阿曼人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人工修建的水渠灌溉系统——法拉吉。
坎儿井
坎儿井由直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几部分组成。直井又叫工作井,在开掘和修理时用来出土和通风。暗渠为输水道,使地下水由地下流出地面。暗渠同明渠接头处的蓄水池,为蓄水用,又可减缓暗渠水流的冲力。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0 2
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西北大漠
高原之舟
东北雪乡
热带椰岛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维吾尔族舞蹈
布达拉宫
朝鲜族民族舞蹈
福建初溪土楼
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01
什么是 区域关联?
分析其与区域差异的联系
区域间的要素流动是如何实现的?
-02
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水文
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生物
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人口迁移、产业转移
区际贸易、文化交流
在浙江省青田县,随着有机稻和渔产的市场需求增加
以及到青田体验农事活动的游客增多,青田农户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有可能把青田进城务工的农民重新吸引回来
从而有利于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
案例
分析
谈谈案例中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
这些变化如何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发展方向
-04
在浙江省青田县,随着有机稻和渔产的市场需求增加
以及到青田体验农事活动的游客增多,青田农户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有可能把青田进城务工的农民重新吸引回来
从而有利于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
案例
分析
市场要素-增加
市场(旅游业)要素-增加
经济要素-增加
区域劳动力要素-转移方向改变
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区域发展方向
-04
案例
分析
北京市
河北省
天津市
资源、劳动力
初级产品和农副产品
资源、劳动力与产品
产业与技术
产业与技术
产业与技术
工业制成品
分析京津冀区域关联示意
思考京津冀各自发展定位
雄安新区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0 3
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
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
-01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松嫩平原地形图
对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区域要素存在的差异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耕地条件、矿产资源
课堂
分析
-03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 【30°-33°N】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松嫩平原【44°-48°N】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气候条件
松嫩平原【44°-48°N】
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大陆性稍强
东面山脉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长江三角洲 【30°-33°N】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耕地分布
人口密度
人均耕地面积
根据材料:对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土地条件差异
-03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土壤类型 水稻土 黑土
耕地类型 水田 旱地
耕地分布 较为分散 集中连片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 人口相对较少
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材料:对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土地条件差异
-03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则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03
思考受各区域要素综合作用的直接影响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呈现的不同特点
课堂探究
-04
例题:江苏兴化垛田镇位于兴化市东部,地面平均海拔不足2米,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先民们为了抵御洪水,在低洼地区挖河泥垫高农田,垒土成垛,垛上耕种,形成了垛田。垛田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大的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垛与垛之间互不相连,四面环水。右图为垛田镇垛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垛田镇垛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洼 B.河网密布 C.气候湿润 D.地狭人稠
2.当地每年都要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来,堆入垛田之中,此举的作用有( )
①清理河道和沟渠,利于排水通航 ②加固垛田,减少水土流失
③加深拓宽河道和沟渠,增加储水量 ④给垛田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A
B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VS
农业类型:水田耕种业
农作物:种植水稻、油菜、棉花
农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
农业类型:旱地耕种业
农作物: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
农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VS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降水较少
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思考在此基础上,受区域关联的影响
对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工业生产的不同
课堂探究
-05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VS
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分析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与对外联系的变化
案例1: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案例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输出区变为粮食输入区
案例
解读
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06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建筑物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黑龙江
山西平遥
黔北湘西
云南景洪
东北民居
平遥古城
吊脚楼
傣族建筑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建筑物
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北方民居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小,房屋高度较矮,房檐较窄
南方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大,房屋高度较高,房檐较宽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建筑物
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北方民居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小,房屋高度较矮,房檐较窄
南方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大,房屋高度较高,房檐较宽
太阳辐射纬度性递减-光照
防寒保暖
通风透气
北方降水量少,气候大陆性强
南方降水量多,变率大,利于排水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建筑物
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假设劳动力价格、地价、建筑材料单价等因素相同,修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北方建筑物牢固度、样式规格都比南方高,建筑材料的成本比南方高
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为了保证低层房屋有较好的光照条件
教学总结
1.区域整体性.
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区域整体性
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区域关联与区域经济发展
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要素联系示意图,完成1~3题。              
1.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2.该区域自然要素联系示意图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关联性 D.稳定性
3.该区域与我国东部地区交换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这说明(  )
A.该区域与其他区域有联系,但其内部没有联系
B.该区域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
C.区域间是有联系的,体现了区域关联性
D.说明区域间实现了经济全球化
读图,完成4~6题。
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
具有相似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
B.位于低纬度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C.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落后
D.矿产资源丰富,尤其能源充足
5.沪宁杭工业基地(  )
A.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是著名的轻工业基地 D.依托长江,以内河航运为主
读图,完成4~6题。
6.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  )
①邻近香港、澳门 
②著名的侨乡 
③国家政策支持 
④经济发达,本地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我国南、北方地区自然要素存在差异,导致建筑物景观明显不同。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南、北方地区建筑物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北方地区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地区强
B.北方地区民居的墙体厚重,南方地区民居的墙体轻薄
C.北方地区民居屋顶坡度较南方的大
D.北方地区民居的屋檐较南方的窄
我国南、北方地区自然要素存在差异,导致建筑物景观明显不同。据此完成7~8题。
8.区域要素的差异是造成南、北方地区建筑物景观不同的主要原因。下列有关北方地区建筑物特点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平原地形
B.墙体严实厚重(保温御寒)——冬季寒冷漫长
C.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量大
D.房屋进深和高度大(利于通风、纳凉)——夏季湿热
读图,完成9~10题。
9.以下最适合上图的图名是(  )
A.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B.区域关联性示意图
C.区域一致性示意图 D.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10.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内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1~13题。
11.造成我国各基地农业生产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水源、土壤 B.劳动力、技术 C.气候、地形 D.市场、交通
12.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力高
C.水热资源丰富 D.人均耕地面积大
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1~13题。
13.下列地区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是(  )
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
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