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9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9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9 10:4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5张PPT)
第七讲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也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二字就其本义而言是分别科目、举送人才之意)。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春秋战国以前: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客卿制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
秦代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
汉代:察举制,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
魏晋南北朝:曹操提倡“唯才是举”,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 “九品中正制”
科举之前的选人制度
科举制度的演变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十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立进士科, 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一、隋朝
同以前的选官制度比较,科举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一,“投牒自应”,读书人不论其出身、地位、财产如何,均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由官吏举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完全决定于考场文章的优劣。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科。武举结合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主要考察考生的体能、运用兵器的技能、兵法知识。其形式有:马术、射箭的考核与兵略的笔试。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一是常科(定期举行),二是制科(依据皇帝诏令临时举行)。
考生的来源: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 另一种是不在学校读书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之为“乡贡”
二、唐代科举(形成,初具规模)
唐代科举考试分为两级,州或府试,然后省试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登第”、“登科”,考不上叫“落第”。进士及第叫“进士第”,录取名单要放榜公布。及第第一名列于状首,称之为“状元”。及第的人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必须再参加吏部的选试(相当于唐代的公务员录取考试),通过选试,才能做官
二、唐代科举(形成,初具规模)
三大创新:
(一)礼部试主考官由皇帝任命
(二)建立殿试制度:为密切皇帝和考生的关系,开始增加殿试,省试合格者方可参加, 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决定录取名次, 打破主考官与门生的特殊关系,所有及第者(进士)都成为“天子门生”。
三级考试形成:
解试(州、府试)——礼部试——殿试
二、唐代科举(形成,初具规模)
(三)制度完备:实行别头、锁院、糊名、誊录
别头:别头制度,即举人若与各考官有族人、亲戚关系,必须回避,别置考场应试(亦称“别试”)。
锁院:宋代为了防止考生与考官联手作弊,实行锁院管理制度。即考生入场后,除监考人员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即对考场实行封闭。
糊名, 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糊上, 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 从而有效地杜绝考官循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又称“弥封”或“封弥”。
誊录:为了禁绝笔迹辨认或者事先商定暗号等情况,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 即由专人重新誊抄试卷。这是为了加强对试卷管理的第二道防线。
三、宋代科举(成熟定型)
至此,科举立法全面完善,加强了对考试环节的规范管理,清除了举荐制残余,一切以考试为准,科举制度成熟、完善、定型下来。
元代实行三级考试,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
元代科举考试,共举行过9次,科举规模很小,无论取录人数或进士的地位前途,都和唐、宋相两朝难以相比,它对有元一代的既定用人格局,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不过,元朝科举主要以经义取士,不用词赋,经义考试标准则最先以程朱理学对儒家经书的解释为主(考题都是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此后经明代直到晚清改革科举制度,以理学开科取士,维持了将近600年。
所以,从元代开始,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几乎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三、元代科举
科举必由学校,八股取士
(一)学校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学校分国家与地区两类。国家的学校称为国子监,地方的学校有府、州、县学。在聘师授课或自学的人,只有参加入学考试,才能获得资格。
A、中央学校(国家的学校)——国子监
B、地方的学校有府、州、县学
四、明清时代的科举
(二)考试程序
在童试基础上的三级考试:
“乡试”,这是省一级考试,参加者必须是秀才,(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考试分三场,乡试考中的称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每三年举行一次,称“大比”,考期在农历八月,故称“秋闱”,地点在各省城的贡院。
四、明清时代的科举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时间是春三月,故又叫“春闱”。会试也分三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
四、明清时代的科举
四、明清时代的科举
“殿试”,(廷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即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三)及第之后
殿试之后还要参加朝考才能授职。状元、榜眼和探花不参加朝考。
第一甲入翰林院任修撰、编修。
二、三甲参加朝考,优秀者为翰林院庶吉士。
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明清宰相一般皆翰林出身。
四、明清时代的科举
(四)南北分卷制度
缘于洪武三十年会试
明仁宗后南北分卷
南卷 ( 55%):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应天府、南直隶部分府州。
北卷 (35%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顺天府、北直隶大部分地区、辽东。
中卷 ( 10%):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南直隶部分府州。
四、明清时代的科举
(五)八股文(时文、制义、四书文)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分为“破题”即先揭示题旨、“承题”即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起讲”即承题后开始议论、“入题”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
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不能随便写,都有两股互相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四百五十到六百字之间,文章内容不超出四书五经 ,“代圣人立言”
四、明清时代的科举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应试者除四书五经外一无所知。
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进行了废除八股文的科举制改革。1898年6月,光绪帝下令科举考试停用八股文,改试策论, 然而随着戊戌政变的发生,八股文又起死回生。 1901年8月29日,清廷下诏停武举,规定从次年开始,乡、会试等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至此,八股文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会奏,请求以十年为期,废除科举制,得到清政府批准。
其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日俄战争的刺激,张之洞又与袁世凯会奏,要求尽快废除科举制。清政府接受这一意见,于1905年9月发布谕旨,宣布从1906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这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废除。
科举制的灭亡
科举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
A:在科举制度的作用下,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
B、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
C、促进文化发展、教育发展、人才的培养和发掘
消极影响
A、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端专制性。
B、知识分子身体的囚笼思想的枷锁
C、限制知识、人才的全面发展。
D、腐蚀道德、败坏学风
儒林小说
定义: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小说。题材内容重在反映儒林中人坎坷曲折的经历,以及在功名富贵利诱之下迂阔陈腐的思想和委琐卑下的灵魂,进而描写世态,讽刺时弊,以抨击批判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儒林小说
在明末清初已露端倪。章回小说如《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中,已有不少片段直接反映儒林状况;
文言短篇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专写儒生,对科举制度也有所抨击 ;
话本小说反映儒林生活者也较多,如“三言”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等。特别是华阳散人的《鸳鸯针》,全书四卷十六回,其中三卷十二回皆反映儒林生活,论者或称其为“短篇儒林小说”。
到清中叶,产生了全面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与命运的讽刺巨著《儒林外史》。
儒林小说的发展
儒林小说的产生原因
科举制度的没落
程朱理学及八股制艺
明末王学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道”, 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屡次痛骂八股文,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儒林小说正是这些因素,尤其是进步思想具体化、形象化的产物。
社会原因
思想原因
作者原因
文学原因
作 者--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科举世家、名门望族的高贵出身。
曾祖弟兄五人四进士,其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探花——祖辈两进士,其中一榜眼;“五十年中,家门鼎盛”。敬梓乃长房长子。
作者介绍
吴敬梓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的少年时代,父母在世的时候,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
吴敬梓的父亲去世,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来侵夺祖产。亲族的恶行,使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并从此变得放荡不羁。至此,吴敬梓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他由激愤变为任达放诞,“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他以阮籍、嵇康为榜样,追慕建安文人的风雅,反抗虚伪的礼教,表现出慷慨任气、放诞不羁的人生态度。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也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作者介绍
第二阶段,在他33岁时,变卖了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在南京,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学者乃至科技专家以及普通市民,扩大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六朝故都南京的山水名胜,引发着追慕魏晋文人的情感,他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作者介绍
吴敬梓曾想走科举荣身之路。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9岁时,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加深了。36岁时,曾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参加了地方一级的考试,但到了要赴京应试时,却以病辞。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
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访友求助,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诗句。不幸言中,乾隆十九年(1754)
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
朋友欢聚之后,溘然而逝。
“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
剩典衣钱!” 极其悲惨地
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作者介绍
成 书
时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程晋芳《怀人诗》十八首之十六,同前卷二)《儒林外史》主要是在移家南京之后写作的,大约在乾隆十四年(1749)49岁时已基本完稿。此后数年,他还在不断修改,但主要精力已转向学术研究。
取材:《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儒林外史》的创作
《儒林外史》的创作
版本:(1)抄本 50卷 未见
(2)金兆燕刊本 1768-1779间扬州刊行,未见
(3)卧闲草堂刊本56回 嘉庆八年(1803)刊
(4)苏州潘氏抄本56回 嘉庆咸丰间抄本
内 容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成功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46-55)“市井奇人”的发现,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惟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以 “幽榜”回映“楔子”。
主 题
应该说,这种观点在作品中是能直接找到证据的。第一回篇首,作者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 "而作者借以"隐括全文"的"名流"王冕,"不独不要功名富贵,并且躲避功名富贵"。后面所描写的几十个读书人,也无非是汲汲于功名富贵和淡泊名利这两类。前者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后者则是作者心目中"维持文运"的人,他们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体现了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追求。
"功名富贵说"
鲁迅认为《儒林外史》是"公心讽世之书",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他认为,作者写作此书时,读书人"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作者有感于士林种种流弊,所以根据耳闻目见,创作此书,"烛幽索隐",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士人形象,描述种种世相,穷极文士情态,并对其中伪妄之处多所掊击。这种说法也是符合实际的。作者的讽刺往往是婉转而且善意的,即使作者生平最不屑的"制艺出身者",也未将其丑化,甚至还写出了他们的君子品行。可以看出,作者"秉持公心",不图"骂世"之快,而意在"醒世"。全书讽刺面不限于举业中人,官吏、乡绅、名士,各种儒林中人,都成为讽刺对象;也并不只是讽刺八股取士的制度,封建的妇女观、节烈观,以及士林学风、官场腐败、乡村势利习气等也都在讽刺之列。因此可谓"讽世之书"。
"公心讽世"说
大多数的学者把目光集中在"讽世"上,多少忽略了作者秉持的"公心"。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探讨,认为这种"公心"实质上表现了作者对于知识分子命运和前途的关注。作者认识到,在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观念的束缚下,知识分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运,思想被禁锢,智能被破坏,道德被腐蚀,因此以善意婉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儒林风俗画,指出了他们的生存困境。面对这样一个"世风日下"的状况,作者并不只是感慨痛骂,发泄一番了事,而是认真地查找根源,并为儒林士子开出了几方良药,这里就表现了一位封建进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敢当天下大任的勇气。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这种困境是一种社会性的危机,单纯依靠几个真儒贤人,并不能推动社会的根本变革。他的"礼乐兵农"的社会改造方案终以失败而告终。即使还有几位市井奇人勉力维持,却也好似空谷传音,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
"文人命运"说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实际上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他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科举制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命意在批判科举
第一回楔子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作者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
王冕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一、儒生形象
1、热衷功名、可怜可笑的腐儒:
如:二进(周进、范进)
2、迷信八股、笃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如:马纯上(二先生)、王玉辉
3、从一个纯朴青年堕落成无耻的势利小人:匡超人
周进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 报答他们。
周进后来中了举士,进士,当上了国子监司业。
范进中举后
丈人胡屠夫:先前骂范进“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当范进中举后却说“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张静斋:一向有失近亲,范进中举后却连忙送银子,赠房产。
范母:当范母看到家中巨大变化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也不用愁了,一时间惊讶,困惑,欣喜以至于“大笑一声,便往后跌倒”,乐死了。
作者通过悲喜交加的故事情节辛辣的讽刺了当时的科举制度。
作者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的讽刺了这种弄得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进,范进科举的失败成功完全是偶然。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了八股举业,结果造成了精神空虚,知识贫乏,范进当主考官后竟然连宋代大文豪苏轼都不知道。同时,作者也着力描写了周进,范进周围人物的色相,深刻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层人物的毒害,以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二、官绅形象
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
他们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如汤奉,王惠;
处乡则多是土豪劣绅,如严贡生、严监生;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严贡生
巧取豪夺邻居家的小猪
云片糕事件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中国的吝啬鬼—严监生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中国的吝啬鬼—严监生
沽名钓誉的“名士”
科举制度的派生物就是这些所谓的“名士”。他们表面风雅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这些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了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
莺脰湖边
西子湖边
莫愁湖高会—杜慎卿
理想文士的探求
《儒林外史》的思想之二,是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
一、杜少卿(理想人物)
1、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2、傲视权贵,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性格豪放狂傲
3、既讲求传统美德,在生活和治学中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
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
5、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6、怀有忧国忧民之心。
杜少卿这一人物形象较之传统的贤儒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少了迂腐古板;较之六朝名士,有着传统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颓唐放荡。他是一个既有着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既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又闪耀着时代精神,带有个性解放色彩。
奇人杜少卿
二、其他“真儒”、“贤人”形象: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等。
讲究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面对世风日下的现实,都企图用复古的办法来改良社会。
修建和祭祀泰伯祠。在这些人身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复古来改变衰风颓运的正统儒家思想。
贤人君子,风流云散
吴敬梓改造社会的理想与时代进步思潮相呼应,具有鼓吹政策,提倡实学,反对浮言,谋取事功的意旨,但却披着“礼乐兵农”的外衣。这一理想缺乏社会基础,因而是不能实现的。作者也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全书中笼罩着幻想破灭的悲凉情绪。
曾几何时,传闻天下的泰伯祠墙倒殿斜,贤人君子,风流云散。箫云仙武功文治,轰轰烈烈,任以失败告终。
远离科举名利的市井平民形象
作者为追求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把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的市井平民。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店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等等,他们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满人间真情的温馨。
市井四奇人
当真儒名贤“都已渐渐消磨”时,作者在全书末尾写了“四大奇人”。
季遐年 卖字为生,且以此其乐;
王太 卖火纸筒为业,又棋技高超;
盖宽 开茶馆谋生,以画画为乐;
荆元 身为裁缝,以弹琴自娱。
市井奇人
他们自食其力,多才多艺,安贫乐道,追求“天不收、地不管”的自由生活,沉醉在琴棋书画的雅趣中,怡然自得,他们是文人化得市井平民。这是作者上下求索的结果,包含着一定的民主思想,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人设计的人生道路,体现了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但幻影终归是幻影,弹一曲高山流水,于深微之处,不觉潸然泪下。
市井奇人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一、别具一格的艺术结构:全书没有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由一个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引出另一个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前后衔接,推进情节。全书像若干互相关联的短篇小说连接起来,“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
“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随云长篇,颇同短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
《儒林外史》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把“片段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了《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对晚清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产生很大影响。
1,以平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
《儒林外史》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全书二百七十多人,除了士林中的各色人物外,各种三教九流的人物也推上了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风俗画
“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摆脱了传奇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境界,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塑造人物。
写匡超人回家,“他娘捏一捏他身上,见他穿着极厚的棉袄,方才放心。”通过这样平常的细节描写,把母亲的爱以“摹神之笔”刻骨铭心的写了出来。
3,所写人物更接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常生活写人的真实性格。
像鲍文卿对潦倒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他儿子倪廷玺的收养,甘露寺老僧对旅居无依的牛布衣的照料以及为他料理后事的情谊,等等,都是通过日常极平凡细小甚至近于琐碎的描写,塑造了下层人民真诚朴实的性格,感人至深。
4,人物性格摆脱了类型化,而又丰富的个性
严监生有十多万银子,临死前却两根灯草不肯断气。他虽然悭吝成性,但又有“礼”有“节”,为了儿子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家产,不得不忍痛给妻兄几百两银子,让他们同意把妾扶正;妻子王氏去世时,料理后事竟花了五千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5,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作者不但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王玉辉劝女殉节,写出他内心的波澜:先是一次关于青史留名的侃侃而谈,接着是两次仰天大笑,后又写他三次触景生情,伤心落泪。从笑到哭,从理到情,层层宕开,写出王玉辉内心观念与情感的不断搏斗,礼教和良心的激烈冲突。
人物种种复杂心理的不断转折,变换,让人看到他灵魂深处的活动。
6,在有限的情节中,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匡超人从朴实的青年到人品堕落,写出他随着环境、地位、人物之间关系而改变的性格,在他性格变化中又体现着深刻的社会生活的变动。
《儒林处史》的语言特色
1,《儒林外史》撕掉了脸谱,代之以真实的细致描写。纯熟的白话,准确有力,简洁洗炼,生动传神而富于形象性。
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三言两语夏总甲的身份,教养,性格,跃然纸上。
晚清蒋瑞藻:“长篇小说中,其完全白话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官语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首屈一指”《小说考证拾遗》)。
钱玄同说它是“国语的文学”可作“中等学校模范国语读本”。
2,《儒林外史》的语言形象、生动、简练而富于讽刺意味,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全书仅三十余万言,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复杂的关系,交错的情节;清晰明白,绝无含混。
《儒林外史》中的写景文字也很优美,像第一回王冕放牛七泖湖畔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颂.
3、独特的述评方式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尽量不对人物作评论,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角度,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薛家集观音庵,让读者亲见亲闻申祥甫、夏总甲的颐指气使,摆“大人物”架式,骄人欺人,较少对人物作内心剖白,只是客观地提供人物的言谈举止,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味
独树一帜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他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一、讽刺艺术的基础——真实
1,社会环境的真实:鲁迅先生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真有其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且介亭杂文)。《儒林外史》写的是明成化末年至万历二十三年期间以儒林为主的人和事,但其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其实取材自吴敬梓生活的朝代。统治阶级为了支撑封建末世,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严厉的文化政策——愚民政策,沿用明朝八股科举制度。八股禁锢了人的思想,使人的思想僵化。并且,八股科举是当时入仕的唯一途径,所以知识分子大都致力于研究八股举业,轻视文行出处,成为德行败坏,智能低下的人。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家庭的式微,从衣食无忧到穷困潦倒、卖文为生使他看到了科举制度如何以功名利禄为诱饵,腐蚀和毒害读书人以至普通平民的心灵。于是吴敬梓作《儒林外史》乃是如鲁迅所言,“秉承公心,指擿时弊”,作者所指摘的是罪恶的八股取士制度,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个人、是出于对社会的真切认识,本意是“善良的,他的讽刺在于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鲁迅),目的是在于疗救。
2,人物的真实
《儒林外史》不仅描述的社会环境来源于现实,人物也大都在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说“《儒林外史》所传人物打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庾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
但吴敬梓不是单纯地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照搬到小说中去,而是把一类人共同的特征提炼出来,加以挖掘扩大,使之典型化。比如像周进和范进一样想依靠科举这条荣身之路赚取功名富贵,却屡试不第,一直考到头发花白还是童生的穷书生比比皆是。吴敬梓把这些比比皆是、与周进范进的命运遭遇类似的儒生集中起来,塑造了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具有广泛性,因此《儒林外史》对典型人物的讽刺就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类人,这样便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
3,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
4,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作者善“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吴敬梓真实的展示出了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加的二重性,显示出滑稽背后的悲剧性,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周进的哭死;范进的笑疯;王玉辉的先笑后哭等等。这瞬间的行为是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二、讽刺视角
矛头对准儒林。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砒柱。
1,心艳功名富贵
“心艳功名富贵”的典型就是周进和范进两人,苦读了十几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却从来没有对科举死过心,当周进踏入贡院的时候,“不觉眼镜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死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放声大哭,一号间哭不够,还哭到了二号、三号,哭得满地打滚。在这一哭一撞中饱含着一个老童生对再次进入科场的渴望,简直就是疯了一般痴迷科试。后几个同行看客说“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他立马就“哭的住了”到后来还将这些人认作“再生父母”,“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对功名向往可见一斑。
2,倚仗功名富贵骄人傲人乃至欺人
典型就是严贡生,戴的是贡生的帽子,干的却不是人干的事,完全一副厚颜无耻、地痞的无赖嘴脸
如,邻居王小二一百多斤的猪不小心跑到他家去了,严家直接就把猪关了,王小二去讨猪,严贡生反倒说猪是他的,要王小二“照时值估价,拿几两银子来,领了猪去”,人家没钱,就被严贡生的几个儿子把腿给打折了;还有设计圈套陷害船家,就为了赖掉船钱。
假托无意功名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当属个中名士(如莺脰湖边,西子湖畔和莫愁湖上的庸俗闹剧)
还有对牛浦郎的刻画也很典型。
3,假托无意功名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1. 夸张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对于人物的某些性格、行为或心态,特别地给予强调,使之能冲击读者情感,增加内容情趣而加深印象。且很擅长使用夸张的讽刺手法扩大被讽刺对象的缺陷,使他们的可笑与荒谬更加突显,但夸张当中又带着适中。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大喜而死(住到新房子里,看着那些“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盘”说了一句“这都是我的了”,便向后一倒,死了)。还有严监生临死前的一段描写
三、讽刺手法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呢里疾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能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江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儒林外史》第五回、第六回)
吴敬梓通过这段精彩的描写,将严监生深植在骨子里的吝啬本质加倍放大,一下子将他的形象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使我们像一记住葛郎台一样,记住了这个中国吝啬鬼。
吴敬梓长于利用鲜明的对比实现讽刺意图。一方面展示讽刺对象言论与行动、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造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捧腹大笑。例严贡生的出场。(他当着张静斋和范进的面说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便宜,”,后来家里人来报王小二来要猪,严贡生却说“这口猪原是舍下的”,到后来事实败露,严贡生便“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而原来严贡生自说和自己交好的汤知县,听了王小二两人的诉状,说他是“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不仅率真是假的,连他与知县交好的事也是他的自我吹嘘。吴敬梓正是通过运用“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战术,用人物的行动来揭示心口误差,从而撕掉他们的假面具。
2. 对比的讽刺手法

另一方面利用不同人物之间性格、行为的对比或同一个人前后行为的对照比较,揭露事物本质,完成讽刺意图。如范进打秋风,在知县饭桌上的一幕。原来知县想着范进因 “居丧守孝尽礼”不用银镶杯箸、象箸磁杯,而用了白颜色的竹夹,却没想到范进一个“在燕窝碗里拣了个大虾元子送到嘴里”,就把他的尽礼的一面给撕扯下来。还有范进的岳父胡屠夫,从原先的“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个现世宝穷鬼”“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到后来范进中举,变成了“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见着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种见高踩低的“识时务”行径在此对比之下自然流露。
四、讽刺风格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一个“戚而能谐”道出《儒林外史》的喜剧和悲剧意味相融的讽刺风格,喜中见悲,悲中见喜。范进没有中举之前,家里没米只得把生蛋的母鸡拿到集市上去卖,老母亲更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当考中的捷报传来时,他都不相信,在“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后,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便发了疯。一方面表现范进的窘境,另一方面,又在这种窘境之下,表现对痴迷科举,无力养家的范进的讽刺,暗含喜剧性意味。
“婉而多讽”一句重点在婉,即“婉曲”。作者在叙事描写过程中,不作主观的情绪流露,“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语言含蓄有味,对人对事,不加褒贬,而让读者自品。讽刺性意味越热烈,作者的笔致就越冷静,而在这种冷静的背后是作者企图对社会现实下的士人引起疗救的良苦用心。
例: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那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对这番话,作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用力之处。但实质上,读者在此之前已经了解到匡超人在没有当官之前,是潘三接济他,帮他找“谋生”的路子,其中潘三干的十几单罪状中有两项就是匡超人干的,而在潘三落难之后,匡超人说出这番话,表面上是既顾着朋友的情面,又维护了朝廷的正义,实际上是将他的虚伪无情的一面展现出来。说这句话的语气越是冷静,在读者心目中激射起来的反差情绪就越强烈。
思考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