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青山不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青山不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9 08:1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3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保护自然、守护地球、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文故事感人,观点鲜明。课文第1、4、5自然段写老人植树造林,创造了一片绿洲的奇迹;第2、3自然段,写了山野老农创造奇迹的艰苦条件;第6、7自然段则是表达作者看到老人创造奇迹后自身的心灵感触——老人的精神是不会老的,点明了文章主旨。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落实到散文阅读时,主要是通过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所以,根据阅读提示,本文学习有三个内容:能够抓住关键句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能够通过关键句,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学情分析】
已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储备,能够在阅读中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学习中,学习了“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方法,能通过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
未知:晋西北的气候和环境,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地理的阻隔,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老师可借助视频、图片等直观的辅助工具,引导理解;也可以拓展其他环境守卫者的故事进行阅读,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防风林网的奇迹。
2.体会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的用意。
【教学重点】
说出老人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防风林网的奇迹。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的用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学生录音音频 视频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大脑运动操
一、回顾学习,谈话导入。
我们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是地球中的一个群体;大地慷慨地给予我们人类各种自然资源,滋养着我们,我们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它。人类与大地是如此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所以说,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前两节课,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我们已经懂得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今天,我们就小试牛刀,尝试使用学到的方法完成《青山不老》的自学。
二、脑力操:头脑风暴关于“青山”的四字词语或诗句。
同学们,关于“青山”,你联想到哪些与青山相关的四字词语或诗句呢?
板块二:目标导学
一、默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二、梳理学习任务。
板块三:知识点讲解
一、学习词语,感知奇迹。
(一)学习词语或短语:
1.跟读词语。
2.交流汇报:如何理解难懂的词语。
3.教师小结。
(二)感知奇迹
二、抓住关键句,理解奇迹。
(一)找出关键语句,了解奇迹。
(二)找出关键句,理解创造奇迹的条件。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视频,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和材料,谈感受。
(2)交流体会和想法。
2.学习第三自然段
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品读,体会小环境的艰苦。
三、对比阅读,体会“青山不老”。
(一)质疑:青山是指什么?不老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以它为题目?
(二)欣赏图片,今昔对比,理解“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
(三)找出文中隐含“青山不老”意思的句子,进行品读,理解“青山不老”的第二层意思。
四、补充材料,回扣“不老”。
(一)阅读补充资料,更深刻地体会地球守护者的付出。
材料一 马永顺,是一位坚持把命运和大山紧紧连在一起的植树模范。自1959年起,响应国家绿化祖国的号召,40多年坚持种树,共植树五万多棵,为大山披上了新绿。
材料二 孙建博,自幼因病致残,先后做过20多次手术。1996年,他被任命为原山林场场长,人们纷纷质疑:腿不好的残疾人,能给原山林场带来希望吗?当时,原山林场负债累累,几近荒山秃岭。对于这样一个烂摊子,他带领林场工人们,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以林养林的路子,将一个曾经森林覆盖率只有0.2%的石头山变成了森林覆盖率94.4%、收入居全国前列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从接手林场以来,他拄着拐杖走遍林场大大小小的每一座山。哪怕坐着轮椅,他也要到林场看一看。
材料三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902.9万公顷,工程固沙5.1万公顷,草地治理979.7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0.59%提高到18.67%,区域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432平方公里。北京市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从工程实施初期的年均13次减少到近年来年均2——3次。而且,这项工程今后将扩大防沙治沙范围。
(二)教师小结,回扣“不老”。
板块四:练习与评价
一、布置任务,完成《阳光学业评价》第3题。
结合课文,选择对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1)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 )
A.两处的“土”都是指供绿树生长的黄土坡上的泥土。
B.前一个“黄土”是指供绿树生长的黄土坡上的泥土,后一个“土”指养育人们的这片土地。
C.两种“土”都是指流失的泥土。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 )
A.他生来就是种树的,他的一生就应该在种树中度过。
B.命运选择他来种树,他就把自己的身体留在这种满树的青山上。
C.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他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他要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青山。
二、教师讲评。
板块五:课后作业
拓展阅读梁衡先生的散文集《青山不老》,完成《阳光学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