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1《古代诗歌五首》
【教师寄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学习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景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点】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进程】
一、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望岳》: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此诗即写于北游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登飞来峰》:这首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二、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代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情感、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静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登高望远,欣赏前三首诗歌,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
三、自主学习
1.自主测评。
(1)识记字音。
怆( )然 涕( )下 岱( )宗
造( )化 决眦( ) 昏( )晓
(2)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 著名诗人,文学家。字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 传世。
杜甫(712—770),字 ,自号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后世称其 、 ,也称他 、 。杜甫创作了《 》、《 》“三吏”“三别”等名作。
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著名的 、 、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预习导学。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认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目标思考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话题一:读诗知其意
初读古诗,完成下列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四、合作探究
话题二:知意诵其韵
再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自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味。
②组内读诗,相互评议。
③班级赛读,共同评比。
话题三:诵韵达其情
三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诗人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1)《登幽州台歌》中,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2)《望岳》: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诗人是如何写出泰山高大这一特点的?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鲁大地,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3)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同为“登高”,《登飞来峰》这首诗和前面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展示交流
1.组内初探。小组针对“预习导学”问题和“我的问题”交流研讨。如果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要单列出来。
2.课堂展示。各组重点内容探究展示。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相应练习题。
【链接中考】
一、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莫笑”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丰收的景象,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颈联描写乡村的民风民俗,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热闹喧嚣过后诗人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2.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回答问题。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 ”和“ ”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4.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归类摘抄 批注
诗句 修辞 内容 主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① ② 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对偶 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 表达诗人对山西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处于困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的哲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 归
[唐]元 稹
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5.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4分)
6.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