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标题+语言表达
讲义
标题
一、考点落实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常见的探究分析标题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分析,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分析,三是拟人标题的意图。
探究标题,包括探究标题的意蕴和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两类。
考点1 探究标题意蕴的思维方向
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标题在文中的具体意思(表层义)、标题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意思(深层义)、标题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象征义或比喻义)。
(一)标题意蕴理解性探究题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象征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二、习题精练
1.【2018·山东临沂高三下学期模拟】
暮 鼓 铁 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啦、刺啦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 她心里有点抱怨,不由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里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 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 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个,另一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胡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胡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胡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一、考点落实
考点2 探究标题好处或作用的思维方向
(一)标题好处和作用分析思路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指向表达效果)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总之,探究时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二)标题作用分析性探究题的五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习题精练
2.【2016年全国Ⅰ卷11(2)】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她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说语言表达艺术
一、考点落实
考法1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手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
把握基本含意,吃透深层意义,联系内容和主旨,指出语句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的作用。
二、习题精练
1、【2019全国Ⅲ卷7】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 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 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一、考点落实
考法2 品味语言艺术
一、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的答题需要思考“2角度”
1.用语特点角度
用词特点 感彩、语体色彩的搭配 感彩 是否鲜明
是褒还是贬
语体色彩 文言词
口头语
书面语
方言
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 运用叠词
精练的动词、形容词
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句特点 句式 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
整散句的搭配
长短句的使用
修辞手法 九种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运用
2.语言风格角度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景象→境界开阔
动词→富有力度
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
抒情→大多激越昂扬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柔婉 对象→纤巧细致
情感→细腻缠绵
画面→色调柔和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表达情意 →不直接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多用象征、设问、比喻
质朴与华丽 质朴 (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
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 (典雅) 多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
修辞手法→多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庄重与诙谐 庄重 话题→较为严肃
语言→凝重
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
修辞→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细腻 简洁 多用短句→语势流畅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二、鉴赏语言(语句)“四角度”
角度一:从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角度品味。 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时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一方面的艺术魅力。
角度二:从语言的个性化角度品味。 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显示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角度三:从语言的表达形式角度品味。 答题要点:赏析语言运用的修辞手法,词语的选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等),句式特点(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角度四:从语言风格角度品味。 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二、习题精练
2.【2019济南模考9】
温锅 刘正权
黑王寨的人,不是老门老户的,很少有人知道温锅是咋回事。
老门老户的,年纪四十以下的,知道温锅是咋回事的人,也不多。陈六是个例外,四十岁以前就晓得温锅是咋回事,还经常温锅来着,不管你是老门老户,还是外地落户到黑王寨的。这跟他的身份有关,他是村主任。
谁个起新房,搬新家,会少了他呢,无形中,帮人家给温锅了。
温锅是黑王寨祖上传下的一项习俗,过去人穷,起个新房不把家底折腾个大窟窿的基本没有,眼面上的东西会咬着牙添置,余下的都将就对付着使唤。民以食为天,灶上的东西叫主家作了难,经常有人在起的新房里弄个破炉子破锅煮饭。
左邻右舍见了,心里不落忍,有多余的锅碗瓢盆就会送过来,没有的也不打紧,去集上买一个,挑个好日子送过来。
天长日久,成了习俗,主家自己就挑了好日子,大家都带上厨房的物件,前来捧场,应了那句老话,众人拾柴火焰高。
火焰一高,主家肯定得留饭,衍生出一个温锅的仪式,很形象,也很人情味。
最近的一次温锅,是年前,在捡破烂的老光棍大老吴家。
严格说,那锅温得有点勉强,陈六在那帮忙收拾,顺便吃了顿饭。大老吴的旧房被纳入精准扶贫改造项目,屋顶盖子全换了,墙壁都刷了白,门口还打了水泥场子,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有点像过年时节的大老吴,帽子是红色的,裤子是红色的,羽绒袄是红色的,只差袖口裤脚没镶白边了,整个一翻版的圣诞老头。
平日里捡破烂,大老吴穿的,都是看不出颜色的深色衣服,八百年不洗一次,用陈六埋汰他的话,他那衣服洗一次可以肥半亩地。
陈六那顿饭吃得并不顺便,出了大力气的。大老吴怕他捡回的破烂被狗半夜撕咬了到处丢,非得搬进新屋里,陈六只好留下帮忙,一帮忙就到了饭点上。
大老吴不准他走,说房子虽是翻盖的,可也跟新沾了边,得温锅。
陈六说大老吴你会算账啊,我帮你干半天活,还搭上钱给你温锅。
大老吴笑,谁要你搭钱了,这不新家我一人吃没气氛吗,咱们热闹一下。
买锅碗瓢盆来不及了,随点份子钱吧,陈六伸手在口袋里挖,却没挖出一分钱,这才想起,来之前换了下地干活的衣服。
大老吴不在意,今天当打箍,等我买了液化气回来,正式温锅时,你再补上。
打箍和洗厨都是黑王寨风俗,就是做红白喜事前后,请帮忙的人白吃顿饭。
打箍的言下之意,用一顿饭把帮忙的人心给箍住,那样大家才会给你使上劲。洗厨就更形象,事办完了,厨房还有没吃完的好酒好菜,帮老板清洗干净。
说到底,图个热闹。
大老吴的锅温完,赶上过年,陈六忙得脚打屁股,直到正月十六那天碰见大老吴从集上回来,他才冷不丁想起来,还欠大老吴一个人情。
黑王寨人都知道,正月十六,大老吴正式上班捡破烂。
跟以往不一样,大老吴这次依然新衣新帽,抱着一个崭新的包装盒,看陈六骑着摩托车,他老远喊,说正好借你摩托车跑个腿,到寨子下边大老史那帮我把液化气钢瓶拖上来。
大老吴肯定要正式温锅了,陈六摩托车往寨子下边跑时在心里说,好在他今天身上有钱,随个一百两百,没问题。
拖了液化气钢瓶,上了寨子,陈六直奔大老吴家,竟然,没半个鬼毛,这温的什么锅?
陈六有点恼了,摸出手机打大老吴电话说你人呢,请我温锅人却躲着?
大老吴说你还问我,我等半天都不见你人影子。
陈六奇怪了,我这会明明白白在你屋门口啊。
要死了,瞧我这慌了魂的!大老吴在那边骂了自己一声,说我在村委会呢,你到这里来。
温锅温到村委会?陈六寻思着,大老吴又想捡什么宝?只要去村委会,大老吴都不会两手空着回去。
大老吴我警告你别跟我耍心眼啊!陈六气咻咻赶到村部,大老吴正把双手拢在袖口,东张西望,那模样,跟圣诞老头还真的有几分相像。
大老吴很神秘,说你把液化气钢瓶卸下来,喏,这儿!
大老吴说的这儿门口正放着他怀里曾经抱着的四四方方的盒子,是一个电子打火灶,陈六这会看清了。
啥意思,这是精准扶贫工作组的住房,想人家工作组给你温锅?陈六脸一黑。
瞧你看人觉悟低的,还是村主任?大老吴吸溜一下鼻子,人家工作组在寨子里精准扶贫一年到头,咱们就不能给人家温一回锅?而且啊,这套灶具,我就是专门给他们买的,省得人家拖来拖去麻烦。
专门给他们买的?陈六有点怀疑,这么多年,可是只见你大老吴从这里领东西回去,第一次看你送东西出来呢。
哪天不住工作组了,我就要回去,可以不?大老吴咧一下嘴巴,牙疼样说。
不住工作组,就意味着黑王寨脱贫了,进入小康了。
陈六心里一热,说大老吴你这锅温得我心里都滚烫了呢。
4.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6分)
三、新题速递
【2019-2020仿真模拟7-9】
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 于博
一碗高粱米,磨得有些破碎,里面夹杂着糠皮儿。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四周很黑,只有马槽上的马灯有些明亮。四周很静,狗叫的声都没有,只有马吃夜草的咔咔声。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
这碗高粱米是枣红马的夜宵。枣红马怀了驹,但日渐消瘦。生产队长就叫饲养员每天夜里给枣红马加一碗高粱米,补身子。德才就是队里的饲养员,这活自然就落到了德才身上。
德才的老婆也怀孕了。因为粮食不够吃,多半是吃烀土豆,老婆有些浮肿,这几天总吐,德才担心她一不小心把孩子给吐出来。于是,这天夜里,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了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
德才剥削了枣红马几碗高粱米呢,不知道,但德才媳妇自从喝上了那晚的高粱米粥,浮肿慢慢消了,也不吐了。德才很高兴,看着枣红马,他的心却有点发酸。
枣红马要生产了,德才媳妇的肚子也拧劲儿地疼上了。生产队的大院里围了一帮人,德才家也围了一帮人。
德才媳妇一阵折腾,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
枣红马产驹却不那么痛快。好半天,马驹生下来了,枣红马却意外地死了。队长心疼得直叫,说枣红马是因为缺营养,后悔高粱米加少了。
德才喘着气跑到生产队时,正好听到队长这句话。他心一蹦,脸色就跟枣红马的毛一样。他低着头,看着枣红马的尸体,手心里出了一堆汗。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
队长说,这是两匹马的命。母马死了,小马驹还能活吗?可也怪,从那天起,家家轮班给小马驹喂饭米汤,小马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生产队长叹了口气,吩咐人给枣红马扒皮。忙了小半天,一块块马肉被分到了各家。
德才拎着一斤多的马肉摇晃着回到家,媳妇乐了,说枣红马是可惜了,但好歹能吃上了一顿马肉馅的饺子。说完,拿刀就去剁肉。倚在门框上的德才呼地抢过菜板子上的马肉跑出了门。媳妇当时愣住了,撵出去。德才跑得飞快。他出了屯子,在东山湾把马肉埋了。
不知什么时候,媳妇已经站在德才身后,抹着眼泪,她不明白德才为啥这么做。德才眼珠子有些发红,回过身狠狠说一句话:你想吃肉?你早就把马肉吃了,你吃了一匹马,一匹枣红马!
德才媳妇看着德才,有些害怕。结婚两年了,没见到老实巴交的德才这般吓人。嘴张了两下,想问问这话是从哪说起呢,但没有说出来。
德才在马坟旁边坐了好长时间,太阳落山了才往回走。屯子里到处弥漫着马肉的香气。德才媳妇吸了吸鼻子,眼睛有些湿润……
小马驹长大了,又成了一匹枣红马。德才也成了生产队里出了名的车把式。
这年,他领着队里的三挂马车去山里倒套子,就是从小兴安岭上把木头运下来,再拉回屯子。下山时,枣红马不知什么原因受惊了,突然狂奔起来。赶车的副手刘二急忙跳下车。德才拼命地拽着枣红马,刘二大喊,叫德才赶紧撒手,不然被卷到车底下或者挤到树上,德才肯定得成为馅饼。德才没有理会刘二破嘶拉声的喊叫,他使劲儿地一边拖住枣红马,一边喊叫着。德才说他要撒手,枣红马就成了馅饼。
结果,德才被挤到一棵粗大的松树上,成了馅饼。马车卡在树上,枣红马仰脖嘶叫一声,前蹄抬起,然后落下,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
马坟旁,多了一块新坟。德才媳妇跪到坟前烧纸,眼睛瞪得老大,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转,但始终没有掉下来。人们奇怪,不是因为德才媳妇没哭,而是坟头有一碗新磨的高粱米……
德才的儿子长大了,考到省城师范大学,学的是画画。毕业那年,德才的儿子画了一幅画,老师推荐他参加省里的美术比赛,说一准能获奖。交作品时,老师却找不到他了。
德才的儿子这时已经坐着火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二佐村。
在那棵榆树下,在德才的坟和挨着德才的马坟旁,德才的儿子磕了三个响头后,慢慢站起身,打开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匹奔腾的枣红马,昂着头,鬃毛飞舞,四蹄腾空。
(选自2018年08月《海燕》,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前半部分将怀孕的德才媳妇与枣红马对照着写,表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B.德才偷了枣红马的夜宵,但他觉得枣红马会挺过去;听到队长的话以后,他明白是自己造成了马的死,内心愧疚至极。
C.德才因救小枣红马而死,德才媳妇明白他是为了报答枣红马的恩情而死,所以用一碗新磨的高粱米来告诉枣红马。
D.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从德才偷高粱米写起,又介绍了媳妇与枣红马的现状,一步步讲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的故事。
6.小说结尾写德才儿子在坟前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请简要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好处。
小说阅读之标题+语言表达讲义参考答案
1.“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1)“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
(2)“暮鼓”具有象征意义。①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②“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3.B
4.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①小说叙述语言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如"温锅""打箍""洗厨"等地方习俗鲜明的词语的运用,质朴亲切。②小说叙述语言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征,如"眼面上的东西会咬着牙添置,余下的都将就对付着使唤""心里不落忍""没有的也不打紧"等语句的使用,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③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口语的魅力。如写大老吴平日里捡破烂穿的衣服"八百年不洗一次","洗一次可以肥半亩地"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幽默诙谐。 ④小说人物话语简洁明了,而且不用引号,加快了叙事节奏,也显示出较强的地域化和个性化特点,如"我帮你干半天活,还搭上钱给你温锅","我等半天都不见你人影子""瞧我这慌了魂的!"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刻画鲜活真实,读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每条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5.D.
6.小说结尾写德才儿子在坟前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表现德才儿子对枣红马的纪念,照应题目;②由德才与马的关系延伸到儿子与马的关系,情节更加丰富;③表现知恩图报思想的传承,深化主旨。(6分,每点2分)
7.请简要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好处。(6分)
【答案】:①语言朴素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与小说真挚自然的情感相得益彰。如“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尿性”“倒套子”等具有方言特点的口语,让我们感受到人物朴实的情感与浓郁的生活气息。②语言细腻生动,使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开头“死死地盯着”“咽了一口唾沫”等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德才的矛盾与紧张。(6分,每点3分,特点、好处及分析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