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复习小结(word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复习小结(word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29 11: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章知识清单
一、感觉世界
1.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人有     、     、     、
     、     等,分别用来感受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
2.感觉的产生:外界物质刺激→     →      →          →形成感觉。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声音产生的原因:  ;
声音传播的条件:  ;
声音传播的形式:        。
4.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
5.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一般,同一温度下:v固   v液   v气。
(2)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    。
三、耳和听觉 
6.耳的结构:耳可分为外耳(    、    ),中耳(    、    、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     )。其中,耳廓能     ,外耳道能      ,鼓膜能接收声波产生     。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    。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半规管和前庭是      ,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感受器过于敏感,会晕车、晕船。
7.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  )→
耳蜗(      )→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神经中枢→形成听觉。
8.声音的特性
(1)    ——声音的高低(声源振动    越大,音调    )。
(2)    ——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       、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    ——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
9.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    ,其单位是赫兹(Hz)。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大约为     。高于    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用途:①医疗上用来粉碎结石;②探测冰山距离、海底深度。低于     Hz的声波叫次声波。
10.噪声污染
(1)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2)控制噪声的措施有:①在     减弱(禁止发声);②在      中减弱;③在     减弱(戴耳罩)。
四、光和颜色
11.光源:         叫光源。
12.光在         沿    传播。光能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光还能在真空中传播。小孔成像、月食、日食等现象均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3.光速:真空中v=    m/s=    km/s。在物质中:一般情况下,v气    v液    v固。光年是     单位。1光年≈9.46×1015 m。
14.(1)      :不能再分解的光。
(2)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3)白光为     。太阳光为白光,它由七种色光组成,它的色散颜色排列为:     、    、    、    、    、靛、紫。
15.看不见的光:    (应用:遥控器);     (应用:杀菌,使荧光物质发光,鉴别纸币的真伪)。
16.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的颜色决定。有色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      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的颜色决定。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    。
五、光的反射和折射
(一)光的反射
17.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      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      ;    角等于    角。
18.光的反射类型:     和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9.平面镜和球面镜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
(2)平面镜的成像特点:①像与物大小    ;②像与物连线     ;③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④成正立、左右相反的    像。
(3)平面镜的作用:    、        。
(4)凸面镜对光有     作用,用途:汽车     。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用途:     。
(二)光的折射
20.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    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1.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      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六、透镜和视觉
22.凸透镜:中间    、边缘    ;对光有    作用。
23.凹透镜:中间    、边缘    ;对光有    作用。
2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要求: 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 (三心同高)。
(2)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物、像位置 成像特点 应用
u>2f fu=2f v=2f 异侧 倒立、等大 的实像
f2f 异侧 倒立、放大 的实像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注: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25.眼球折光系统
(1)组成:晶状体、角膜、玻璃体、视网膜等;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
(2)眼球折光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3)近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    ,戴     制成的眼镜矫正。
远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    ,戴  制成的眼镜矫正。
本章中考展示
一、选择题
1.(2019湖州)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光学现象。如图2-S-1所示的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2. (2021杭州)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玻璃砖并穿过,其光路如图2-S-2所示。关于四个角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
 A.α1>γ1 B.α2>γ2
C.α1=α2 D.γ1=γ2
3.(2021衢州)标有甲、乙两点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图2-S-3(a)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虚线处,观察到如图(b)所示的场景,图2-S-4中表示人眼看到筷子上的甲点或乙点时光的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  )
4.(2020宁波)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的。小科把“F”字形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 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2-S-5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5.(2021宁波)如图2-S-6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 cm),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
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
6.(2021温州)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2-S-7所示),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二、填空题
7. (2021湖州)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图2-S-8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8.(2019嘉兴)如图2-S-9所示,保持矿泉水瓶与白纸的位置不变,当向空瓶中倒入水后,可观察到“黑白颠倒”的现象,这是由于倒入水后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块    镜。此时,若要将“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白纸应    (填“靠近”或“远离”)矿泉水瓶。
三、实验探究题
9.(2021绍兴)小敏做了如图2-S-10所示的三个光学实验:
(1)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敏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OF沿    时针方向转动。
(2)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小敏选择玻璃板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是                   。
(3)图丙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敏将凸透镜向光源方向移动至某位置,发现在光屏上又成一个清晰、       (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10.(2021嘉兴)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2-S-11所示的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 并说出你的理由。  。
答案
本章知识清单
1.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
2.感受器 神经 大脑皮层感觉中枢
3.物体(声源)的振动 需要介质  声波
4.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 s以上
5.(1)> > (2)越大 
6.耳廓 外耳道 鼓膜 鼓室 耳蜗 
收集声波 传导声波 振动 耳蜗 
位觉感受器
7.振动 放大声音 产生兴奋
8.(1)音调 频率 越高 
(2)响度 振动幅度
(3)音色
9.频率 20~20000 Hz 20000 20
10.(2)①声源处 ②传播过程 ③人耳处
11.自身会发光的物体
12.同一种均匀物质中 直线
13.3×108 3×105 > > 长度
14.(1)单色光 (2)复色光
(3)复色光 红 橙 黄 绿 蓝
15.红外线 紫外线
16.透过色光 颜色相同 反射的光 吸收
17.同一平面 两侧 反射 入射
18.漫反射 镜面反射
19.(1)光的反射
(2)①相等 ②垂直镜面 ③相等 ④虚
(3)成像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发散 后视镜 会聚 太阳灶
20.斜射
21.同一平面 两侧 小于 
22.厚 薄 会聚
23.薄 厚 发散
24.(1)同一高度上
25.(1)凸透镜 (2)晶状体 
(3)前 凹透镜 后 凸透镜
答案
本章中考展示
1.B
2.A  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α1>γ1;光线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α2<γ2;因两条法线是平行的,则由几何知识可知γ1=α2,所以α1>α2,γ1<γ2。
3.D  看甲点时,甲点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
4.A
5.A  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 cm),此时的物距变小,像距会变大,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需要增强眼睛的聚光能力,即要增大晶状体的凸度,使得焦距变短。
6.B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和位置只与物体的大小和位置有关,由于灯的大小和位置不变,地砖2、3处于同一水平面,所以通过2号地砖和3号地砖看到的灯的像的大小和位置均相同。
7.后 凸
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的后面,可以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放在手机镜头上,像就会成在感光器上了。
8.凸透 靠近
9.(1)顺 (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倒立、放大
10.(1)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蜡烛的像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