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阶段综合练习: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word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阶段综合练习: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word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29 11: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  )
A.皮肤 B.舌
C.脊髓 D.大脑
2.如图2-Z-1所示是眼球和耳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4的调节,在7上形成视觉
B.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4过度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C.结构9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
D.结构10能够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4.如图2-Z-2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5.如图2-Z-3所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6.(2021台州)“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图2-Z-4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
7.如图2-Z-5所示是小明春游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图2-Z-6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
8.白天,我们在汽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外的景物;晚上,打开车内的灯时,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内的乘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前者是折射成像,是虚像;后者是反射成像,是虚像
B.前者是反射成像,是虚像;后者是折射成像,是虚像
C.前者看到的就是实物,而后者是反射成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图2-Z-7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的是 (  )
A.甲、乙 B.甲、丁
C.丙、乙 D.丙、丁
10.透过红玻璃看蓝纸呈黑色,这是因为 (  )
A.红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
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红玻璃与红玻璃发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
C.红玻璃几乎全部吸收掉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D.红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11.小科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个字,如图2-Z-8所示。关于这两个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  )
 A.轿车上 中兴 B.轿车上 兴中
C.公交车上 中兴 D.公交车上 兴中
12.当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下照片。摄像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监控摄像头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对光有会聚作用
B.拍照时,汽车位于摄像头2倍焦距以外
C.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13.如图2-Z-9所示是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
B.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2倍焦距以外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是光源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14.小强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发光物体放在距凸透镜50 cm处,能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20 cm B.30 cm
C.40 cm D.50 cm
15.如图2-Z-10所示,在水杯后放置一个泥娃,改变泥娃与水杯的距离,透过水杯观察泥娃的像,下列有关泥娃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可能看到泥娃变高又变粗的像
B.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可能看到泥娃上下倒立又变高的像
C.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一定是虚像
D.当泥娃离水杯某一固定距离时,可能无论人眼在什么位置都看不清泥娃的像
二、填空题(共35分)
16.(5分)如图2-Z-11所示是眼球的基本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标号[②]所示结构的名称是    。 
(2)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折射后在图中标号[ ]所示结构上形成物像。
(3)同学们从教室走到有阳光的室外做操,这时图中标号[③]所示结构    (填“变小”或“变大”)。
(4)将照相机与眼球类比,照相机镜头类似眼球结构中标号[④]     (填名称),可以折射光线。
(5)某同学因长期玩网络游戏导致近视,需戴     透镜矫正。
17.(3分)(2021北京)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小航送给奶奶一个放大镜,奶奶借助这个放大镜能够细致欣赏邮票上的图案,如图2-Z-12甲所示。此时奶奶看到的是一个    、放大的虚像。为了模拟上述现象,小航利用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接下来他应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的A、B、C三点中的    点处,然后再从透镜的    (填“左”或“右”)侧用眼睛观察蜡烛烛焰的像。
18.(3分)如图2-Z-13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填“推理”或“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       
          。
19.(12分)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图2-Z-14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能够产生振动、传导振动的结构分别是[ ]   和[ ]  。
(2)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感受器[ ]    和[ ]    ,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3)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    ,而听觉是在          形成的。
(4)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20.(3分)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 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 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 (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21.(3分)(2021岳阳)如图2-Z-15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填“漫”或“镜面”)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
(3)小明发现实验中所用的激光垂直照在光屏上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直线,这样使实验中更容易观察光路。他很好奇这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拆开激光笔。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22.(2分)小科利用如图2-Z-16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先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着他改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保持不动”)。
23.(4分)如图2-Z-17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2 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1.2 m,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m。
三、作图题(共12分)
24.(4分)请你在图2-Z-18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和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过P点的光线。
25.(4分)完成图2-Z-19中的光路,并标出A点的像A'。
26.(4分)如图2-Z-20所示,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点沿半径方向射入半球形玻璃砖,已知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为O,且光线到达半球形玻璃砖的下表面处可以发生折射和反射。请画出这束光线从射入玻璃砖到射出玻璃砖的完整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共23分)
27.(8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图2-Z-21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实验中为了使光束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填字母)。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于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次实验,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28.(5分)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将光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0° 17° 24° 3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1)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填“改变”或“不变”)。
(2)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当光线以32°的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是     。
(4)从表中数据看出,同一束光,在不同材料的介质中的偏折程度不同。可以猜想,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29.(10分)用如图2-Z-22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当把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 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蜡烛在图乙所示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若想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    (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    (填“近视”或“远视”)。
答案
1.D 
2.A  视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
3.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 Hz,属于次声波,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4.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从环保角度来看,一切干扰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在有些情况下,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也可以成为噪声。
5.A  平静水面上景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日晷面上呈现晷针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水中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筷子折断了;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6.A
7.B  看到水中的“树木”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成的是虚像。
8.A  在汽车内通过车窗玻璃看外面的物体时,光发生了折射,看到的是虚像;晚上,打开车内的灯时,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内的乘客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9.A 10.C 11.D
12.B  监控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监控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即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则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小。
13.B  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扫描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才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
14.A  小强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50 cm 处,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说明2f<50 cm,所以f<25 cm。
15.D  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若泥娃到水杯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看到泥娃变粗,但高度不变;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在2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左右颠倒、上下不会变高;水杯相当于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则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不一定是虚像;当泥娃放在焦点时,反射光线经水杯折射后变为平行光线,不成像,我们不能看到泥娃的像。
16.(1)角膜 (2)⑧ 
(3)变小 (4)晶状体
(5)凹
(1)图中①虹膜,②角膜,③瞳孔,④晶状体,⑤巩膜,⑥脉络膜,⑦视神经,⑧视网膜。(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⑧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3)③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因此同学们从教室走到有阳光的室外做操,这时图中标号③所示的结构变小。(4)在眼球的结构中,④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可以折射光线。(5)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也可能是由于眼球的前后方向距离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而造成的视觉障碍。故要想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必须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故需用凹透镜来矫正。
17.正立 C 左
18.(1)变小 
(2)推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9.(1)⑦ 鼓膜 ⑥ 听小骨
(2)④ 前庭 ③ 半规管
(3)⑤ 耳蜗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中
20.(1)振动 (2)光速比声速大 (3)1035
21.(1)漫 (2)等于 (3)会聚
22.缩小 向左移动
23.(1)虚 (2)4 (3)上升 0.6
24.如图所示
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S'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O为入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注意区分虚实线。
25.如图所示
一条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另一条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为像点A'。
26.如图所示
因为光线沿半径方向射入,所以入射光线过球心O。过O点作玻璃砖下表面的垂线即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该反射光线再由玻璃砖射出时,其光线垂直于玻璃砖的圆弧表面的切面(就像入射光线AO一样),光的传播方向不变,不发生折射。光线AO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27.(1)量角器  (2)C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路是可逆的
28.(1)不变 (2)增大 不可能 (3)45° (4)小于
(1)当空气中的入射角i为0°时,水中的折射角r和玻璃中的折射角β都为0°,故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空气中的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但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故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90°。(3)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是45°。(4)由表格可知,玻璃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更强一些,所以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9.(1)10.0 (2)放大  (3)右 (4)凹 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