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
一个人的遭遇 ?? 一.索科洛夫的遭遇:
——肉体的摧残与心灵的创伤
索科洛夫的遭遇,作者始终是从两个方面着笔进行描写的。在写到他身体上的遭遇的同时,都会照应到这种遭遇给他心灵上留下的伤害。 课文一开始,侧面写了索科洛夫受伤被俘,在法西斯集中营挨饿挨打,“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等到逃回自己的部队里,跟首长谈话的时候,头总是“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这就是法西斯集中营对人的精神摧残和折磨。
索科洛夫收到家乡来信,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被炸死,唯一的儿子参军上了前线……面对痛失三位亲人的巨大打击,他“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心灵伤痛难以言表。 宁可不要上校的奖赏,索科洛夫要求让他回家看看。回到家乡,“家”已经成为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黄浊的水,野草长得齐腰高,荒凉得像坟地。索科洛夫心里难受极了,“感到穿心的悲痛……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 胜利的当天,儿子牺牲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的索科洛夫“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心好象断裂了……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索科洛夫,却“决不”回到家乡去!因为承受不了心灵上的伤痛,不管到那里去谋生,“这颗悲愁的心不让我在一个地方长呆下去”他的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厉害”。更为痛苦的遭遇是,索科洛夫“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白天里“表现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的俄罗斯男子汉,每次夜里醒来却“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肖洛霍夫以全新的角度处理了“人和战争”的矛盾冲突。在苏共20大以后,赫鲁晓夫指出“战争除了带来眼泪,带来破坏和毁灭人们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珍贵财富以外,不会带来任何东西。”肖洛霍夫就是根据这一基本观点写作的,他说:“任何战争都不能创造任何东西,战争就是破坏者。”他还说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反面人物,唯一的一个反面形象就是战争。战争使得勇敢的战士淌下“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就是索科洛夫个人的遭遇。
二.遭遇中的遭遇
——战争孤儿凡尼亚
“一个人的遭遇”,这“一个人”实在不是仅指索科洛夫;“遭遇”也不是普通意义层面上的遭遇。这“遭遇”中的“遭遇”就是凡尼亚。
与索科洛夫一样,这个孤儿的遭遇,也不止是身体上的受罪,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战争给他着颗纯洁心灵的伤害。
凡尼亚的遭遇不是一个孩子的遭遇!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留下了大批的孤儿,一度成为很棘手的社会问题。苏共曾号召党团员实行绝育手术,以免在战争中给社会造成孤儿。为此,许许多多的青年人放弃生育。中国文化工作者潘汉年就是在留苏期间响应苏联政府政策,在苏联做了绝育手术。
一个人的遭遇,不止是索科洛夫个人的遭遇,他身上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广阔背景,实际上是一代人乃至两代人、几代人的遭遇,是一个国家的遭遇,一个民族的遭遇。人类遭遇了战争,即使战争结束了,也还长时间地留给人类各种层面、各式各样的“遭遇”,并且这些“遭遇”大多是社会问题,是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的。
“遭遇”之外的遭遇 ?作者肖洛霍夫的遭遇:
1939年3月,肖洛霍夫出席了联共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他在会上发言表示:如果法西斯敌人进犯我们的祖国,我们苏联作家一定投笔从戎,亲赴战场,保卫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发动了对苏的侵略战争。第二天肖洛霍夫在家乡维约申斯克镇群众大会上发言,声讨法西斯敌人。七月份肖洛霍夫应征入伍,以上校的职衔担任军事记者,整个战争期间都在部队服役,直到战争胜利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才复员。
肖洛霍夫自始至终参加了四年卫国战争,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他饱览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深深体会到人民的感情,更何况他自己也遭遇到家破人亡的悲剧,他的母亲就是当敌机轰炸他家乡维约申斯克镇时在家门口被炸死的。在前线,他曾几次遇险。有一次他乘坐的汽车遭到敌机扫射,一颗子弹从左面射过,离他只差二三十厘米。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有一次他乘坐的飞机在着陆时坠毁,他辛免于难,但是受了重伤,导致脑震荡和内脏错位……
一九四六年三月,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在顿河的渡口,遇见一个领着一个几岁男孩子的中年男子。这个男人在等渡船的时候,向肖洛霍夫讲述了自己艰难坎坷的一生。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亲人,这个小孩子也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他认他做自己的儿子,他们相依为命,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旅途,去开拓未来的生活。
这个故事震撼了肖洛霍夫的心灵,使他久久不能平静。他回到维约申斯克区委会,对同志们说,他一定要把这个男人的故事写出来.可是他没有立即执笔,他似乎在思考什么。十年过去了,肖洛霍夫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作品以后,似有所感,他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身不离案地迅速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人的命运》(又译《一个人的遭遇》),并把它发表在一九五六年除夕和一九五七年元旦的《真理报》上。小说发表后受到苏联读者的热烈欢迎.海明威也从大洋彼岸打电话给肖洛霍夫,表示祝贺。
一个人的遭遇
——多么荒唐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的叙事角度是非常新颖的,在小说的叙述视角的更新方面为文学创作作出了贡献。
作品全部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个“我”是作者,他有时作为一个对话者出现,有时作为作者直接抒发感情。另一个“我”是主人公索科洛夫。全部故事由主人公自己讲述,语言朴实,深沉,与他的一生经历相适应,读起来也更为亲切、可信。
索科洛夫的叙述明显地带有口语化和对话色彩,他每叙说自己一个遭遇的同时,都要对“我”发出一番感慨。 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
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嗐,也不知道我怎么会像孩子那样吹起牛来的。
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
唉,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
就是这样。
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谈话呐?!
一句话,各方面都比做老子的行多啦。
唉,老兄,就像此刻看到你一样清楚。
难道回伏罗尼士吗?决不!
呐,就是在沙地上玩着的那一个。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
老兄,你以为关于皮大衣,他只是随便问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