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8 23:31:13

文档简介

武威市民勤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的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
“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的仁道原则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仁”,基本含义则是“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为“仁”时,孔子的回答便是:“爱人”(《论语·颜渊》)。所谓“爱人”,其基本含义即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论语·乡党》中记载:一次孔子上朝回来,听说马厩失火,马上急切地探询“伤人乎”?“伤人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把人看作与物或工具不同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对象。这同时体现了仁道的原则,而“仁民”,也意味着用这样的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对儒家来说,物虽不同于人,但它依然应当成为人珍惜、爱护的对象,对物的这种珍惜、爱护,与注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及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活动,如捕鱼、狩猎,以及砍伐树木等,儒家特别强调要注重“时”。在动植物生长的时期,不能随意地展开渔猎、砍伐等活动,这是“爱物”的具体展现。可见,“爱物”关乎广义上的天人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外部自然与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由此,它也使儒家的仁道原则获得了更广的意义。
由“仁民爱物”,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即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从总体上看便是要求在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避免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近代以来,在天人关系的演进中,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更多地被看作为人所利用、征服的对象。比较而言,传统儒学则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意识和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天人合一”所指向的便是人和万物的和谐关联,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摘编自杨国荣《政治实践与人的德性——儒学视阈中的为政和成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孔子在听到马厩失火后所探询的“伤人乎”是把关心的重点放在人上,体现了孔子用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B.对儒家来说,人应当珍惜、爱护物,“树木以时伐”(《论语》)、“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都能体现传统儒家“爱物”思想。
C.“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是将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D.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对比。
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C.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D.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对象是“仁民”观念,论证时追根溯源,思维严谨,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儒家提出的“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
B.“民胞”是把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物与”则是把一切对象视为密切相关的交往伙伴。
C.“仁民”“爱物”都与仁道有关,“仁民”是仁道原则的运用,“爱物”丰富了仁道原则。
D.“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与“仁民爱物”相比,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有位“90 后”电竞选手将自己的支付宝、游戏账号等数字财产写入遗嘱,在网上引发热议,而在此之前,也有不少有关“去世后如何处理社交账号”的话题出现,说明网络虚拟财产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需要法律及时界定与网络虚拟财产相关的各项合法权益。“90 后”这一代人目前或许没有太多的不动产和存款,但他们作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在虚拟货币、社交账号、游戏装备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因此这些虚拟的东西也成为他们独特的网络虚拟财产。那么,数字遗产可以被继承吗?据了解,目前微信和支付宝平台规定,亲属只要将身份证、关系证明、死亡证明、承诺书等提交给官方客服,就能依法继承离世者的遗产。而在法律层面,业界表示,目前我国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将“QQ 币”、网游装备等虚拟财产纳入民事权利客体外,对于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可依法继承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而网络虚拟财产能否被依法继承,不仅关乎网络客户和继承人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网络运营商权利义务的规范。
(摘编自黎梦竹《“90 后立遗嘱”频上热搜,心理学家呼吁“莫随大流”》)
材料二:
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8 月底,“90 后”立遗嘱人数已达 236 人。“90 后”遗嘱订立者的财产继承主要以现金存款和虚拟财产为主,虚拟财产包括支付宝、虚拟货币、游戏账号等,财产的继承人绝大多数都是父母。目前,用户使用最多的电子支付、社交软件、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等账号,均承载了个人隐私、用户财产、社交关系、人格等多重属性,与用户的日常工作,生活关联度非常高,很难完全割舍。对个人来说,这些账号蕴含的价值也非常高,并不亚于有形财产,一旦失去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在网络时代,各种 APP 不断涌现,虚拟财产占比越来越大,其本身就是一种日益增长的社会财富,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球各国也在探讨数字财富的衍生问题,比如是否要将其计入 GDP里,如何计算虚拟财产的社会价值等。随着虚拟财产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继承数字遗产的思想阻碍不再是问题。
(摘编自江德斌《“数字遗产”继承问题不宜再拖延了》)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信息,备份个人数字财产的相关讨论被屡屡提起。2018 年一对德国夫妇合法获得了其已故女儿社交媒体账号的继承权,广受关注,2009 年,国内发生了一起数字遗产继承的司法案体,要求判明逝者在网络游戏中留下的价值 5 万元的游戏装备的所有权。其实早在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就明确提出,数字遗产是人类特有的知识及表达方式,个人在网络上的信息包括文本、数据库、软件和网页等,都是数字遗产。有专家表示,数字遗产继承中,还存在立法有待完善、网络服务协议排除继承权、隐私权和通信秘密保护冲突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为数字遗产设立合理的继承路径与基本程序,明确数字遗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以及确定继承人对数字遗产权利的行使边界,平衡好继承权与隐私权、通信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等。
(摘编自叶子《网络时代数字遗产怎么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某“90 后”电竞选手把自己的数字财产写入遗嘱引发热议,表明网络虚拟财产这一话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B.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虚拟财产可以被依法继承,但虚拟财产已被纳入民事权利客体,这表明其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C.网络时代虚拟财产不亚于有形财产,也是社会财富的一种体现,得到社会的认可,将其作为遗产被人继承势在必行。
D.德国夫妇和国内的数字遗产继承案件,还有微信、支付宝平台的相关规定都说明,数字遗产已经可以被人们合法继承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因为“90 后”没有太多的不动产和存款,所以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金钱的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就成了他们的网络虚拟财产。
B.继承网络用户的虚拟财产涉及许多方面,比如网络用户本人的意愿、网络用户的继承人以及网络运营商的权利等。
C.网络用户的电子支付、社交软件等账号承载了用户的多重属性,与日常工作,生活关联度高,对于该用户来说,其价值也就非常高。
D.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有关个人在虚拟空间的数字财产等问题被人们屡屡提起,说明很多人都开始关注数字遗产的问题。
6.目前,我国应如何推动数字遗产继承规范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挖水井
于心亮
村里搞承包的时候,我爸头一个把了红手印,承包了村里的菜园地。随后冬梅的爸和二猛子的爸也跟着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和面粉坊。许多人都等着看笑话,我爸暗暗发誓要干出个样儿给大家伙儿带个好头,因此没白没黑地在菜园里忙活,一门心思想着发家致富……
这年冬天,我爸思谋着在承包的菜园地里挖口水井。住在菜园地四周的人围着瞧热闹,却没人愿意搭把手,我爸心里就有了怨气,回家嘟嘟嚷嚷。我妈听了没给他好气儿:“活该!想想你平时那仔细劲儿,谁肯来帮你?……日子都让你给过死了!”
我爸不服气地反驳说:“改革开放了,谁有能耐可劲儿使,都有胳膊有腿的,还想跟以前那样混日子不行啦!”我妈气得心口窝疼,摆着手说:“得、得,你有本事,看将来有了难处谁会来帮你!”我爸高声大嗓地说:“我凭劳动吃饭,用得着别人来帮? ——切!”
井挖好了以后,我爸开心极了,他想来年种菜,就不用担心没水浇菜啦!结果过了没两天,我爸就开心不起来了,原来住在菜地四周的人家图方便,都到菜园里我爸挖的水井里挑水了!我爸想:我挖井的时候你们不帮忙,现在倒想起挑水了,没门儿!
我爸颇费了一番心思:把守着水井不让挑?——不可;给菜园地弄个篱笆门锁着?——也不可;给水井加个盖子锁着?——还是不可。钻进牛角尖儿的我爸吃不好睡不好,唉声叹气乱转悠,后来他瞧见村里有人在修理施拉机,于是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出办法来了……
很快,没人再去我爸的菜园地挑水了。原来我爸往水井里倒了柴油。
我妈知道后,又跟我爸吵了一通,也不做饭了。我爸根本不在乎,他哼着小曲儿去冬梅家,结果冬梅爸数落他;去二猛子家,二猛子爸也数落他。我爸就恼了,拍着桌子骂:“当初不是我带头搞承包,你们敢甩开膀子使劲儿干吗?现在富裕了,就敢训斥起我了?”
饭没捞着吃,还生了一肚子气,我爸头昏眼花地往回走,跨一条结冰的水沟时没留神,跌了个四脚朝天,嘴里干哼哼就是爬不起来了。很快,村里人发现,围了过来。我爸难堪地想,人们肯定又要瞧热闹了,没想到大家伙儿没有犹豫,抬起他就送医院去了……
我爸伤了脱巴骨,一时半会儿出不了院。想起大伙儿的不计前嫌,他渐愧地跟我妈说:“等养好伤,我回去把水井淘干净了,让大家伙儿去挑水喝!”我妈却说:“村里的人家已经开始挖手压机井了,以后啊,你请着人家去挑水,也没人挑了!”我爸听后,懊悔极了。
说起手压机井来,真是怪神奇,加上一瓢水,“咬嘎、咬嘎”按压一会儿,清澈的井水就从地底下咕咚咕咚涌了出来,而且夏天凉、冬天暖……尤其是冬梅家的机井,干脆就用不着加水,按着压杆儿“咬嘎、咬嘎”飞快干压几下,地下水就流出来了,更是不得了!
冬梅说她家的机井是因为地下水位浅的缘故。我问:“什么意思?”冬梅说:“水位浅就是水位很浅的意思……反正是,俺爸随便挖了几锨土,就出来水了,简单得很!”二猛子在旁边也使劲儿点头说:“有机井就是好,想什么时候使水就什么时候使水,想使多少水就使多少水!”
把我羡慕的,我爸伤好出院后,我就嚷着挖手压机井。我妈也说去井里挑水远,去邻居家挑水又不方便,别人家有咱家凭啥没有?不如干脆也挖个机井吧!我爸一想也是,于是就约了冬梅和二猛子的爸来我家院子里帮着挖机井。——这可把我们给高兴坏了!
眼瞅着院子里的泥土越堆越高,机井越挖越深,可就是不见水。后来就加了木辘护,我爸和二猛子爸在下面挖土,冬梅爸在上面摇土。我们伸着头要去看,被毫不客气地驱逐到一边,于是就只能帮着运土、堆土……可一直挖到天黑了,也没挖出一滴水来!
又快到天黑的时候,终于挖出水来了,我们全都高兴坏了。我爸去买塑料水管,冬梅爸去买过滤网,二猛子爸去买机井头……等把一切都弄好,我爸还有冬梅和二猛子的爸都累熊了,他们仁人爬上热炕头开心地端起酒盅刚要喝酒,这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呼——呼——社员同志们注意啦,咱村哪,决定拉自来水啦!”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但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B.“我爸”之所以不让村民用自己挖的水井,主要是因为在挖水井的过程中村民不来帮忙,他心里有怨气。
C.文章中“木辘护”“大喇叭”“累熊了”等词语的运用,使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D.“我妈”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衬托了“我爸”的形象,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我爸”的形象(6分)。
9.小说最后一段在设置上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欲?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孔子去/
B.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C.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孔子去/
D.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俎豆,古代用俎等礼器盛放豆类食物来祭祀、宴飨,俎是四脚方形青铜或木漆盘。
B.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C.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
D.世家,是《史记》五体之一,主要是记载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本纪记帝王的历史,列传叙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孔子奇人异相,享至圣之誉。孔子出身贫寒,身材高大魁梧,年少好礼为人称赞,死后备受后世学者崇,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以他的言论作为标准。
B.孔子能力突出,有治政之方。不论是管理仓库还是管理牲畜,孔子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重返鲁国做中都宰后,治理国家的办法被其他地方效仿。
C.孔子一生颠沛,积极用世。孔子离开鲁国十四载,先后游历了齐、宋、卫、陈、郑等国,传播道德、演习礼仪,虽遭到阻挠排斥,仍孜孜不倦。
D.孔子弦歌不绝,功绩显著。孔子追溯探究三代的礼乐制度,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教育弟子约有三千,这几本著作也是靠他才传下来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去鲁,斥乎平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政三月,涂不拾遗。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武陵春·春晚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②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③,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写此词时,北宋灭亡,丈夫去世,李清照只身徒居浙江金华。②日晚,指太阳早已升起。③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风住尘香花已尽”写雨过天晴,花儿已凋落殆尽,蕴含着词人惜春自伤的感慨。
B.在面对春景时,“物是人非”让词人不禁感到万事皆休,因此很晚起床,懒于梳妆。
C.词人“欲语”而眼泪夺眶而出,词人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D.“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15.请结合全词,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中的“ , 。”
(2)《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4)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5)《赤壁赋》中,写如诉如泣的箫声使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孤舟中的寡妇悲泣的语句是“ , 。”
(6)《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自我勉励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19题。
小小的冰墩墩,咋就有这么大的魅力?原因在于冰墩墩是将大熊猫 的形象与富有科技感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乍一看是冷的,但实际上它给人一种萌萌的、可爱的、温暖的感觉。在一冷一暖、一硬一软之间,传播着爱心。
设计过程是一次化蛹成蝶的蜕变。设计团队去了二十几趟北京,但方案始终_ ,总在一遍遍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冰糖葫芦方案最终打动评委,并被确定为重点修改方案。冰糖葫芦是北方小吃,有接地气的文化属性,关键是它身上的那层冰壳糖衣,跟冰雪运动关联上了。这就是“冰壳”的灵感来源。不过,它毕竟是一种小吃,承载不了一个大国的形象;而且它对国外民众并不熟悉。最后,大熊猫成为代表中国的_ , 因为它是全世界人民熟知和喜爱的中国国宝动物。用大熊猫作吉祥物的最大挑战,就是它的形象太过_ 。团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大熊猫”。最终,冰墩墩形象得以出炉,以大熊猫为内核,保留了冰糖葫芦的冰壳造型。冰糖葫芦原来也叫糖墩儿,“冰墩墩”因此得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憨态可掬 举棋不定 不二之选 熟视无睹
B.笑容可掬 举棋不定 上佳之选 司空见惯
C.憨态可掬 悬而未决 不二之选 司空见惯
D.笑容可掬 悬而未决 上佳之选 熟视无睹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作用和文中加横线“冰墩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C.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D.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过,它毕竟是一种小吃,代表不了一个大国的形象:而且它对国外民众并不熟悉。
B.不过,它毕竟是一种小吃,承载不了一个大国的形象:而且国外民众对它并不熟悉。
C.不过,它毕竟只是一种小吃,代表不了一个大国的形象;而且国外民众对它并不熟悉。
D.不过,它毕竟只是一种小吃,承载不了一个大国的形象:而且它对国外民众并不熟悉。
20.下面是某公司总经理开业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今天,我们隆重恭贺本公司正式开业。首先,我谨代表公司全体人员,向亲自莅临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公司从筹备到开业,有幸得到诸位的热情支持,对此,我们感恩戴德。今后,我们将诚信守法经营,鼎力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祝愿大家身体倍儿棒,生活幸福!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21年5月份,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大二男生唐同学为了去看看这个世界,决定乘坐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一路上他耗时6天5夜,乘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了1291个站点,弯弯曲曲地走了1810公里,花费了381元车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上海到达北京。
有人说,坐高铁、飞机更加高效快捷,这样坐公交车完全是浪费时间,大学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有人说通过坐公交车旅行,能够感受到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路上”何尝不是一种研学,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经历;还有人认为这位同学有勇气和智慧,这趟属于一个人的旅途有缜密的计划,有满满的收获……
针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以光明中学高二学生李华的身份给这位同学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武威市民勤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错误。这种“意识”指代“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指代“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遗漏“如何”等重要信息,偷换了指代内容。
2.C.“同异角度”错误。没有“异”,文中没有论及它们的不同,且本文第四段与前文内容构成层进,不是完全的总分。
3.C.A项,原文是“‘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可知属于逻辑错误;B项,“‘物与’则是把一切对象视为密切相关的交往伙伴”分析错误。原文是:“‘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可知属于扩大范围;D项,“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分析错误。“侧重于”,原文没有提出,属于于文无据。
4.D.“数字遗产已经可以被人们合法继承了”错误。
5.A.强加因果。
6.①国家层面。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明确继承路径、基本程序以及数字遗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顾序,确定继承人对数字遗产权利的行使边界。②平台层面。网络运营商需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规范,改善网络服务协议,根据相关法律平衡好继承权与隐私权、通信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③个人层面。对数字遗产有一定了解,并通过立遗嘱的形式明确继承人。
7.D项,“‘我妈’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错误。“我妈”并不是线索人物,线索人物应贯穿文章的始终,文中的“我妈”并没有贯穿文章的始终。故选D。
8.【答案】 ①勇敢,有开创精神。村里搞承包的时候,我爸头一个把了红手印;第一个在菜园里挖水井。②勤劳,没白没黑地在菜园里忙活,一门心思想着发家致富。③自私,挖水井时没有人愿意搭把手,“我爸”心生怨气,不让别人用水井。
9.①情节上,好不容易打出水来却又要拉“自来水”了,使故事情节突起波澜,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②主题上,由挖水井到压水井再到自来水,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生活,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文章戛然而止,引发读者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10.B
11.B.“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
12.D.“以《诗》《书》《礼》《乐》为教材,……这几本著作也是靠他才传下来的”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可见“所以《尚书》《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扩展了范围,夸大其词。另外传下来的还有后世弟子。
13.(1)后来他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排斥,又受到了宋国、卫国的驱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于是又返回鲁国。
(2)孔子凭大司寇身份代理相国政务,参与国家政事仅三个月,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
14.D.
15.①运用比喻,词人将自己的难以言说的抽象之愁比作物体,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②运用夸张,词人担心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写出了愁之重。③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后的百无聊赖和愁苦之情。
16.答案:(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7.C .憨态可掬:憨态,天真而略显傻气的神态,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笑容可掬: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语境中大熊猫应该是憨态。举棋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悬而未决:指(问题或条件)一直拖着,没有得到解决。语境中方案应该是悬而不决。不二之选:没有比这个选择更好的了。上佳之选:非常好的选择。从语境看强调大熊猫是唯一的选择,所以用不二之选。 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语境中大熊猫形象应该是司空见惯。
18.D(“冰墩墩”表示特定称谓,A 表示引用, B 表示反语,C 表示强调。)
19.C
20. ①“恭贺”改为“庆祝”;②“亲自莅临”改为“亲临”或“莅临”;③“感恩戴德”改为“心怀感激”;④“鼎力”改为“竭力”;⑤“倍儿棒”改为“健康”。
21.立意:
1.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2.无字书更胜有字书。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小我如何变成大我。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孔丘出生后,叔叔梁纥就去世了,埋葬在防山。当孔子还是一个孩子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就爱把玩具当做祭器摆设起来,模仿大人祭祀的样子。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孔子家里贫困地位卑微。等到长大后,孔子先是给季孙氏家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牲畜也繁殖得很好。
因此担任司空职务。后来他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排斥,又受到了宋国、卫国的驱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于是又返回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把他叫做“高人”,并且因此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了中都宰,一年之后,周围各地的官员都来效法他。他从大司寇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参与鲁国政事仅仅三个月,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终究还是没有任用孔子。于是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了。孔子到宋国去,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就派人把那棵大树砍了。孔子就离开了宋国。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 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到郑国去,和他的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郑国的东门口。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憔悴颓丧像一只丧家狗。” 子贡把那个人的话如实地对孔子说了。孔子一听反而开心地笑起来, 说:“对啊!对啊!”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经过十四年又回到鲁国。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了,当时礼崩乐坏,《诗》《书》也都残缺不全。于是孔子就一方面考查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一方面整理《尚书》,所以《尚书》《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诗大约有三千多篇,孔子删掉了那些重复的,选出了那些可以用来对人们进行礼义教育的,给选出来的三百零五篇古诗都一一地配上了乐曲来歌唱。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学生,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