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海上日出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3.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日出时的景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体会按景物变化写景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海上日出的视频。
学生准备:1.准备词语卡片。
2.查找作者巴金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暮江吟》吗?(生背诵)
2.诗中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流传了千年。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更是妙笔生花,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海上日出图,你们想看看这美丽的景象吗?让我们先了解作者巴金。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巴金的相关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介绍?
3.出示巴金照片,师生介绍: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4.都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文字,可以品出其心性和胸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操作指导:谈话引入新课,通过吟诵古诗渲染气氛,用旧知唤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交流作者资料,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了解作者,从而去了解他的作品。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活动1 听读课文,想象画面
1.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视频边听老师读课文,跟着巴金爷爷的文字走进那奇妙的景观。
2.交流: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请把刚刚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小结:你描述的画面与巴金爷爷描写的画面比,谁的更生动、更有特色呢?(生答:巴金爷爷的。)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将这盛大的景观写出来的。
活动2 检测预习,识字学词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学建议: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
2.学生自由读课文,汇报交流。
(1)理解重点词句。出示词语,齐读词语:负着重荷 一刹那 镶了金边
①出示词语:一刹那间 句子: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②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一瞬间、霎时间、顷刻间……)
③“刹”是一个多音字。读chà时,还可以组词为古刹、宝刹,意思是寺庙。它还有一个读音是shā。
④“刹”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强调。(左下竖钩从横的右半部通过;左半部最后一点的收笔要和竖中线对齐;右边的竖钩要写得长一些。)
⑤教师范写,学生临写,展示,教师评价。
(2)出示词语,齐读词语:分辨 辨认 辨别 争辩 辩论 狡辩
①说一说“辨”与“辩”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小结:“辨”表示区别;“辩”表示争论。
(3)出示词语:镶 句子: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结合语句,理解“镶”的意思,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操作指导:师生一起观看日出的视频,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字词教学,并不是所有的字词都要教,出示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和合作探究,自己去寻找答案,再结合教师的点拨,学生解决了疑问,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板块三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活动1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海上日出》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海上日出的景象,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作者看海上日出的感受,你能找到吗?
2.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将这句话换成陈述句,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你知道“奇观”在文中的意思吗?(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过渡:那海上日出奇在哪里呢?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再读课文)
活动2 默读课文,梳理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又写了什么。
2.讨论思考,理清结构。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色。
(3)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描写了观看日出的感受,赞叹大自然的伟大。
3.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感受课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写作脉络,为习作练习打好基础。
板块四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练读课文。
2.有条件的学生起早观察日出的景象。
操作指导:学生抄写本课的生字词,教师要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规范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复习回顾,展开学习
1.回顾旧知,说一说,通过学习,你知道作者写了哪两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
2.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巴金爷爷看海上日出的感受?
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3.导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奇观。
操作指导: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既巩固了旧知,又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板块二 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活动1 合作探究,感受海上日出的奇
1.小组合作探究,出示学习建议。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海上日出奇在哪里呢?
(2)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圈画批注。
2.研读交流。教师总结,作者写了三种情况下的日出:
(1)天气晴朗时(第2、3自然段)。
(2)太阳走进云堆中时(第4自然段)。
(3)太阳被黑云挡住时(第5自然段)。
活动2 梳理顺序,感受变化
1.过渡:海上日出原来奇在景象的变化上。这三种情况下的日出景象,你觉得哪一种变化最多,变化最美,变化最奇?
2.请同学们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太阳变化的。
(1)学生交流,课件依次出示:(相机板书)
①形状: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圆东西
②颜色: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
③动态: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2)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急切、盼望……)
(3)指导朗读。想象画面,读出变化。
①出示相关句子:
预设: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预设:“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简洁地说,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②小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太阳向上升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一起透过文字来看“慢镜头”,出示一组比较句:
太阳上升。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上升。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上升。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③读一读,说出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想象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吃力的感觉。
④小结:这两段话按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
3.自读第4、5自然段,找出描写有云时日出的景象的句子。
(1)出示句子: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2)指名朗读,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3)出示句子: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4)交流按景物变化顺序描写的好处。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
(5)小结:作者抓住特点,描写走进云堆中和天边有黑云时的日出,写得具体形象。我们在写景时,也要学会抓住特点重点来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操作指导:“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样的美文,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想象画面,在评价交流中碰撞智慧,产生共鸣。读出了韵味,体会到了写法,景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活起来,动起来。
板块三 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这么美的文章,大家想不想记下来?那你们经常采用什么方法背诵课文?(先部分,后整体;理出思路,按顺序背;串联重点词语背……)
2.这些方法都很好,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操作指导:背诵是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当堂背诵,引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板块四 迁移学法,读写结合
1.再次播放日出的视频,按照景物的变化顺序,描绘日出景象,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语言。
2.《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你也可以挑个空闲的假期,早些起床,爬个山,登上山顶,看看日出,比较一下你看到的日出与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有什么不同。也可以动笔写写你看到的日出景象,记得要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来描写。
操作指导:再次观看视频,描绘画面,使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到迁移和内化,做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延伸到生活中,体现开放的大语文观。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天气晴朗时
形状:小半边脸——圆东西
颜色:真红——红得可爱——深红
动态: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亮光: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
多云时
被黑云挡住时
↓
伟大奇观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虽然注重培养学生感悟语言,但教学方法单一,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语文课更有趣些。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
一、以读为主,在读中悟。
课文中每一句话就像画中勾勒的每一个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都是五光十色的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运用语言。学生只有在细细的品味中才能体会出语言的妙处。这节课以学生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合作学习,启发思维。
通过小组合作,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的景象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让学生既在水天相融、霞光万道的晨曦画卷中去朗读书中语段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又在贴切生动的语言中感受朝晖霞彩的动静变化之美。以读代讲,以读促学,创造性地把读、想、看、问、思、说聚合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三、入情入境,再现美景。
学生想象兴趣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情境。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情境创设也是不可缺少的。随着教师对情景的描述,教师播放精心挑选的音乐,在音乐声中进行情景描述,学生闭着眼睛倾听,在时而舒缓、时而雄壮的乐曲中想象情景,再现美景。配乐描述情景后,再让学生激情朗诵,并播放日出时如梦如幻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