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试题
语文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否则无效;不能使用涂改胶条、修正液,使用部分无效。本试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39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迁徙 涔涔 沧桑 鞭挞 皇天厚土
B.青睐 嫁奁 贤慧 谛听 一诺千斤
C.文身 巨擘 缉拿 摩挲 声名鹊起
D.惊愕 演绎 懦夫 酝酿 竭泽而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法国总统萨科齐2日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时表示了法国对以巴重启和谈的 支持和法方在接下来的数月内积极促成中东和平的愿望。
②高考 ,塔城地区各学校及相关部门全力为考生服务,确保考生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平和的迎考心态。
③她艰难的命运、 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A.全力 临近 坚忍 B.全力 邻近 坚韧
C.鼎力 临近 坚韧 D.鼎力 邻近 坚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B.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调研座谈时指出,要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
C.在呼啸的寒风中,父亲对儿子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然后拉着儿子向密林深处去寻找猎物去了。
D.巴西当代作家通过《安塔列斯事件》一书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异国风情,孩子们也对这些奇谈怪论表现出浓厚兴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B.这所学校创建于1976年,先后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十余项市级以上的荣誉称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C.微博是在虚拟世界里盛开的一朵奇葩,但它却根植于无比现实的沃土,并行使着反映现实、建设和干预现实的职能。
D.铁人三项虽然从诞生起就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但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才真正加入奥运大家庭。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2分)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秦贪,负其强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①相如引车避匿
②引赵使者蔺相如
C.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D.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舍相如广成传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天雨雪 ④而相如庭斥之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完璧归赵
⑦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⑨单于壮其节 ⑩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A.①②③/⑤⑥⑧/⑩/④⑦⑨ B.①③/⑤⑩⑧/⑩/④②⑨
C.①③/②⑨/④⑤⑩/⑥⑦⑧ D.①②⑨/⑤⑥⑩/⑧/④⑦②
8.下列句子不属同类句式的一项是( )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和氏璧,天下共传宝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苏武传》?中的语段,回答9—11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第二年
B.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平时,向来
C.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
D.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完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武置酒设乐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
B.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C.①故使陵来说足下 ②故木受绳则直
D.①虽蒙斧钺汤镬 ②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11.下面对全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①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议屯田。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②接连,草寇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弊,统率不一。军人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至调大军,千里讨捕,胜负未决,伤威损重,为害非细。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选自《宋史·卷四百一·列传一百六十》,有删节)
注:①青兕:古代犀牛类兽名。②蛮獠: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疾间与之游 游:交往
B.幸勿杀我 幸:侥幸
C.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很,非常
D.乃度马殷营垒故基 度:测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青兕也 羝乳乃得归
B.以讲和方定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 吾属皆且为所虏
D.弃疾受而藏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直接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说下之,使隶京 ②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③招流散,议屯田 ④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⑤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⑥军成,雄镇一方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端因为辛弃疾的介绍来到耿京麾下,却窃印逃跑,最终死在辛弃疾的刀下。
B.辛弃疾谈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其论切中时弊,毫不迎合;对于刚刚定下来的讲和方案,持反对态度。
C.辛弃疾在奏疏中指出,军人平时为个人利益奔走于权势之家,苟且偷生,战时不堪出征之苦,往往伤亡惨重。因此建议另建一军名为“飞虎”。
D.皇上听信一些人的弹劾,令辛弃疾立即停工,辛弃疾却责令监办者一月内完工,然后将飞虎营图样上报皇上,从而得到谅解。
第Ⅱ卷(111分)
四、(2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分)
②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4分)
③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4分)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裱④。
【注】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4分)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18.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共6分)
(1)念去去,千里烟波, 。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今宵酒醒何处? ,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
(3)想当年, ,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4)遥岑远目, ,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 !”
五.(8分)
19.根据所给句子,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前后句的内容、句式相应。(4分)
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纵使风吹浪打,仍能“胜似闲庭信步”; 纵使身陷重围,仍能“我自岿然不动”; , 。
大气者的人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面对箪食瓢饮,颜回不改其乐;面对封官拜爵,关羽不为所动; , 。
20.请为下面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8字。(4分)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决定首先在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1 8日在京召开会议,要求上述试点地区应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成中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和实验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低碳试点工作的开展,将能够帮助中国积累在不同地区推动低碳绿色发展的有益经验。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8分)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一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我借着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外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忽然,我看到青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别担心。”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司机笑着说:“车速这么快,他偷了东西也不敢跳车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看青年,扑倒在车厢里,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看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贼娃子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会出什么事了,到了。”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不放心地摸索着我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节)
21.小说塑造的“青年”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4分)
22.试分析小说题目“翻浆”的含义。(4分)
23.请简要分析“我”对青年的情感变化(4分)
2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以第一人称,写一段有关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时的心理描写。(6分)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不少于800字。
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试题语文
参考答案
1. B
2.C解析:A项中“厚”—“后”;B项中“斤”—“金”;D项中“鱼”—“渔”。 3.A 4.B
5.D(A.无主语B.搭配不当C.语序不当)
6.D解析:A项 ①倚仗,凭借;②使…承担。B项 ①牵,拉,引申为调转;②引见,延请。C项 ①介词,由,从;②介词,通过。D项 ①②都表示原因,“因为”。
7.C解析:①③名词作动词,其中“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雨”,名词作动词,下。②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中,“奇”,认为……奇;“壮”,以……为壮,认为……壮。④⑤⑩名词作状语,其中,“庭”通“廷”,在朝廷上;“间”,从小路;“弩”,用弩弓。⑥⑦⑧使动用法,其中,“完”,使……完整;“膏”,使……滋润肥美;“负”,使……承担。
8.B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9.D解析:成就:栽培,提拔。
10.C 解析:A项①“替”“给”,介词;②“被”,介词。B项①用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指示代词,“这”“此”。C项均为“所以”。?D项①“即使”;②“虽然”。
11.B解析:“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错误。 12.B(幸:希望。)
13.D(而:连词,表顺承。A.动词,是;介词,才。B.连词,因为;介词,用,拿。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的事情;介词,被。)
14.C(①辛弃疾识人有误⑥是结果,不是直接表现。)
15.B(错在后句。主要是对“议不行”的理解有误,应为“辛弃疾的主张没有被采纳”。)
17.(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表达愁绪;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
(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
19.示例:纵使雄关漫道,仍能“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戴月荷锄,陶潜恬然自安。(每答对一句给2分。语意能衔接上,字数无较大出入、句式大致相同即可)
20.(4分)五省八市 率先 启动 低碳试点工作
评分标准:共4分,以上每点各1分。超字酌情扣1—2分。
六、21.(4分)“青年”纯朴善良,老实憨厚,孝顺父母,知恩图报。(每点1分,答其它特点,言之有理也可)
22.(4分)翻浆既指道路的泥泞不平(2分),也指文中人物弄清真相后内心的复杂情感。(2分)
23.(4分)先是对青年设法让生病的母亲吃上小米的孝心产生同情和怜悯(1分),继而是误解青年偷窃自己物品时的痛恨(1分),最后是明白真相后内心的愧疚、不安、感动等复杂情感(2分)。
24.(6分)答案示例:你们让我搭车,为我快速赶路,我感激你们,为你们保护行李,没想到原来是你们把我当作窃贼,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啊!(①扣住“迷惑”答出“我眼中的你们”“你们眼中的我”,4分;② 扣住“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表现的“无奈”之情,2分)
1阴影之美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的确,人生的一切魅力都是由光明和阴影共同构成的。然而,我们毕生寻觅的只是光明之下的欢乐、幸福,却不知,阴影之下的苦难与泪水也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苦难于人生有多宝贵?那位充满智慧与良知的老者给出了我们答案。“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多高远。”这句话不也是索尔仁尼琴一生的真实写照?他风光过,出版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很畅销,被邀请去各国大学做演讲,声誉和财富都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可是,正是他那埋藏于阴影之下的苦难成就了他。坐牢的经历铸就了他的坚韧,流亡多年使他有了更强烈的代表俄罗斯的良知讲一句真话的愿望。
若是没有那段阴影下黑暗的生活,索翁又如何能在万众瞩目和光明之下接受叶利钦颁发的“国家荣誉奖”。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就是穿破阴影后,接受属于自己的荣光。
我们常说,中国文人的命运多是不幸的。但若不是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又怎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句子?我仿佛依稀看到了那位站在大明湖畔的美丽女子。李清照出身名门,饱读诗书,才华过人,后又结识了赵明诚,爱情美满。这是怎样一个上天的宠儿!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闺思是让人如何也对她怜爱不尽的。
可生活到底没能给她足够多的恩宠。人到中年,北宋灭亡,丈夫病逝,她还依然渴望在乱世中为朝廷做点贡献。可在那个“才藻非女子事也”的时代,一个孤弱的女子,纵有再多的抱负,也无用武之地。于是她只能孤苦地抱她的志向到终老,无奈地吟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前半生上天赐予她的光明让她拥有了过人的才华和美满的爱情,而后半生生活施加给她的阴影才真正使她拥有了超越古今的大气大度,大节大义。
光明之美,美得鲜艳,夺目,众所周知;而阴影美得太过含蓄,常被人遗忘。阴影之美,美在她的低调,不张扬,美在她对人的心灵“润物细无声”的浸染,美在她对人格长久而坚韧的塑造。人们常常因为苦难太过多深重而想要远离和摒弃她,但当我们真正感受到阴影之下的荣耀时,才会理解她的珍贵与可爱。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只有真正领悟阴影之中苦难的力量,才会在光明之下接受属于自己的荣光。
1【阅卷人语】这篇作文的拟题很玄,因为题目只涉及“阴影”,好在作者在文中并非只谈阴影之美,也涉及光明,只是有所侧重,文章有“救题”的内容,所以不算偏颇。
文章的用例巧妙。比如第二、三段,首先是引例巧,在议论的无形中把名句引出来,算是理论论据,而名言又自自然然地把例子引出来,叙述完事例,作者着一“若是”,假设分析,对事例的分析精确到位。若止于此,文章内容就显得单薄了,考生紧接着又举了几例,事例典型,叙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事例选用上,一中一外,一古一今,颇具典型意义。运用索尔仁尼琴事例时,侧重因果论证,由其“万众瞩目的声誉和财富”这个果来溯“阴影下的苦难”这个因,突出了苦难的力量;运用李清照的事例时,侧重对比论证,先写其前半生的光明——过人的才华和美满的爱情,后写其后半生的苦难——离乱之愁、家国之恨,通过对比突出苦难成就其气度和节义的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就此止步,而是在例证之后,透过现象挖掘其本质,专用一段来总结揭示阴影之美的内涵:美在她的低调,不张扬,美在她对人的心灵“润物细无声”的浸染,美在她对人格长久而坚韧的塑造。这样就将阴影与苦难的价值进一步升华,使自己的论述更为深刻,体现出该考生深刻独到的思维品质,这是一般作者望尘莫及的。
文章的结构精巧,开篇开门见山,引用罗素名言,引出观点,中间举例论证,倒数第二段,用排比句阐述二者关系,最后回扣材料,照应开头。
2光与影的协奏曲
人生仿佛是一首光与影的协奏曲,其中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求阙斋”,为什么要求阙,而不求全!断臂维纳斯历时千年,依然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光辉,只因那失掉的两臂。参透红尘的苏子也曾说:“人有悲欢离合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此看来,人生的确不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喜爱光明,希冀着自己的生活能永远阳光普照。的确,曼妙的歌舞使我们思绪轻盈,运动健儿的拼搏让我们热血沸腾,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倍感人生价值的丰富。光明象征着成功与顺利,它滋润着世界,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然而,只有光明的人生并不存在,即使存在,它也将是可悲的不完整。
正因为阴影,我们才更加珍惜光明。阴影下的磨砺孕育着成功。当温哥华冬奥会上小将周洋骄傲地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有多少人了解她辛酸背后的辛苦,日复一日地练习,父母的付出,寂寞与伤痛,如果没有这一路风雨的洗礼,怎会有一位冠军的成熟?阴影下也可能有失败与不幸,而一颗心灵也会因此更加坚强。还记得邰丽华用手语“说”出“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时,她是多么自信与美丽,天生残疾的阴影没有划伤她的心灵,她通过挚爱的舞蹈将自尊,坚强及对美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正是有了阴影,我们才更加期冀。赞美光明,阴霾过去之后的灿烂太阳教会我们感恩、坚强以及永不放弃的希望。无论是光明还是阴影,我们微笑着接受,在光与影的协奏曲中翩跹起舞。
我终于明白,月亮的美就在于其阴晴圆缺的变化,而人生的魅力就在于光与影协奏的和旋,我的人生不求完美,只求在光与影的协奏中舞出自己无悔的灵魂。
3、光明与阴影
培根说:“一切幸运,并非不暗含哀伤;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光明与阴影,如人生的两个侧面,像一尊雕塑,一幅油画,人生在光明与阴影的变化中才得以完整,得以成就其大美。
光明,人生之所向,仿佛人生的一切美好都只蕴藏在光明的顶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的欢愉在光华环绕中尽显。但仅有那金碧辉煌的灿烂便可以涵盖人的一生吗?不。在众人追逐成功的欣悦之时,我却更看重阴影中所蕴含的力量。
泰戈尔曾写道:“一整片暗夜的漆黑,也掩盖不住一点灯光的明亮。”一句小诗,曾于多少个彷徨无助的夜给我以温暖,让一股暖流融化于心房。漫步于河堤,我曾于黑夜中看着对岸的灯火,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诗的真谛。于寒夜之中,满天的黑暗,却永远敌不过一点灯火所能给予人的温暖。正如希望,正如暗夜下阴影中的光明。
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面有菜色却仍能留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言;苏东坡谪居江南荒野、蛮芜之地却笑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毛泽东 于长征路上,八千里遥遥路途,山川艰险,前截后追之中,却在《长征》中写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于人生的阴影之中,识透生命的光影变化,永远以积极的心绪看到光明,这是智者,也是勇者,更是把握命运光彩的画师,而其人生的图轴也于这光与暗的变化中实现其特有的华彩。
这不比一片的灿烂或满纸的阴影更为美丽,更加真实吗?正如完美的雕塑,总是兼顾光明与阴影的变化,也正如杜甫笔下“阴阳割昏晓”的泰山,晦明变化中,方显人生的多彩。贝多芬一曲辉煌的《欢乐颂》是于“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样的困境中完成,巴尔扎克 九十八卷的《人间喜剧》也正是于其负债累累之时开始创作。光明下的阴影也更多地让人们对其崇敬。
难以想象只有光明的人生,也难以想象只有阴暗的生命。在光影交替中,在晦明变化中,人生才得以成就其大美,实现独有的光华。
【阅卷人语】该文立意独立高标。作者对作文题意把握准确,在此基础提出“人生在光明与阴影的变化中才得以完整,得以成就其大美”的论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进一步提出“在众人追逐成功的欣悦之时,我却更看重阴影中所蕴含的力量”,观点有新意有创意。
典型事例的运用出类拔萃。本文运用孔子、苏轼、毛泽东等事例,举例典型,叙述简洁,每一事例点到为止,以古今为序。作者虽然运用的材料也是其他考生常用材料,但并非堆砌材料,而是在举例后对事例进行分析,揭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事理水到渠成。
文章大量引用和化用诗文名句,如开头用培根的名言引出论点,文中举例嵌入诗歌名句,还有分析引证泰戈尔的小诗,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加了文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考生引用名句诗词,能做到有机统一,而非做表面点缀、修饰之功。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先讲道理后举例论证,例后分析,结尾回扣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考生答题分析
在审题方面,对考生来说,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是对“人生”一词的理解。大多数考生把“人生”理解为人的一生,也即个体生命的全部过程,这是完全正确的,这里可以写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写别人的人生,关键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真实的感情。但也有一些考生将人生理解为人类社会 、国家、民族等,或者将上述两者混为一谈,不予区分,这就使作文构思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另一个节点是对“光明”和“阴影”关系的理解。光明一般指人性中善良、高尚等积极的方面,阴影则一般指人性中脆弱、阴暗的方面;当然,二者也可以指人的生存境遇,包括成功与失败,幸运与挫折,顺境与逆境,幸福与苦难,圆满与残缺等等。二者的关系不是互不相干、截然对立,而是共生共存、内在关联的。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此能够正确理解,并且有程度不同的感悟和联想,但也有一部分考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有偏差,以为它们是不可调和的、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甚至有考生认为阴影就是黑暗,应该彻底消灭。
从写作的情况看,大多数考生能够在列举古今中外人物和事件作为对人生丰富联想的同时,对光明与阴影的辩证关系进行程度不同的论述,揭示其互相斗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多种关系,这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最优秀的考生还对人生光明和阴影交替转化的状况作了审美的描述和赞叹,这部分同学写作能力较强,思路清晰,然而在考生中占的比例比较小。
笔者在批阅中发现,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空谈人生的美和魅力,没有把写作重点放在积极面对人生的光明与黑暗上。也有少部分考生将阴影理解为黑暗,并认为它是社会一切弊端的代表,主张要赶走黑暗,迎来光明。这部分考生对光明和阴影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离开了人生这个中心,偏离了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