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各组固体中都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蜡、玻璃、沥青 B.蜡、铝、玻璃
C.冰、铁、铝 D.冰、铁、沥青
2.以下对生活中温度的认知最接近实际的是( )
A.0 ℃的冰比0 ℃的水冷
B.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0 ℃
C.冬天,人们感觉寒冷时,温度一定达到-20 ℃
D.洗热水澡时,水的温度大约为40 ℃
3.如图示是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可以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
C.图中体温计所示温度属于人的正常腋窝温度
D.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
4.如图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50 ℃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且温度升高
D.该物质在第15 min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5.下表列出了几种晶体的熔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固态氢 -259 ℃ 固态酒精 -117 ℃
固态水银 -38.8 ℃ 金 1064 ℃
钢 1515 ℃ 钨 3410 ℃
A.在-268 ℃时,氢是固态
B.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
C.钢掉入纯金水中一定不会熔化
D.水银温度计在-40 ℃时不能使用
6.在实验中,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7.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
A.给盛有水的杯子加盖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中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 D.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入冰箱
8.以下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
B.夏天,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
C.秋天,雨后泰山上出现缥缈的云雾
D.冬天,室内窗玻璃上出现美丽的冰花
9.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些酒精是为了提高液体的凝固点
B.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放热
C.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D.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0.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 )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所致
C.冻肉中的冰熔化成水所致 D.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
11.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春季,小卉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卉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一段时间后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卉发现清晨操场边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冬季,戴眼镜的小卉从教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内,眼镜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12.《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热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成灰是晶体的熔化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3.某物体从200 ℃开始熔化,直到250 ℃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4.夜晚下了一场小雨,第二天早晨小明和小菊一起上学,他们发现地上的积水已经结冰了,小明说昨晚的气温一定降到了0 ℃,而小菊却说昨晚的气温一定降到了0 ℃以下。你认为________的说法是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示,哈尔滨市的冬天经常要人工造雪,造雪机将水注入专用喷嘴接触高压空气,将水分割成微小的粒子并喷到寒冷的空气中,这些微小的粒子(小水滴)_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晶落到地面,这就是人工造雪。发生该物态变化时会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16.如图示,环保冰箱利用环戊烷代替氟利昂,压缩机通过____________的方式使其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再送入冰箱内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带走内部热量。
17.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如图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而试管中的水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观察到烧杯口周围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烧杯中的水蒸气在杯口周围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18.某段时间最火的网红食品,非这个“冒烟冰淇淋”莫属,吃一口嘴巴、鼻子都“冒烟”(如图示),这种新奇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其实它还有个名字:液氮冰淇淋。冰淇淋经过液氮处理后,吃在嘴里时液氮与口腔内部接触,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需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有可能造成________(选填“冻”或“烫”)伤。
19.人工降雨有三种常用方法,其中之一是向云层中播撒冷却剂,如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播撒干冰(图,干冰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__热量,使云中的小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
20.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
(1)用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季一些农户家用一种没有烧过的黏土做的茶壶,装水后,壶的外壁总是潮湿的。请分析:这种茶壶能使里面的茶水变得更凉些的原因是水____________。你认为茶壶放在____________处茶水变凉效果会更好。
三、实验探究题(共26分)
21.(4分)在做“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小丽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她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______________有关。小明同学则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质量相同的水,把其中一滴水摊开,如图乙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22.(5分)给某固态物质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这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的________(选填“熔化”或“凝固”)图像。
(2)第10 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选填“固”或“液”)态。
(3)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
(4)组装图乙中的实验器材时,应该按____________(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组装。
23.(10分)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_______(选填“A”或“B”)。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水的温度________。
(3)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的________(选填“C”或“D”)。
(4)若要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7分)小明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塞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变化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 ℃,碘的沸点是184.4 ℃,水的沸点是100 ℃。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答案
1.C
2.D
3.A 实验室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A选项正确;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而沸水的温度一般是100 ℃,不能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B选项错误;人体正常体温在37 ℃左右,图中体温计所示温度为38.2 ℃,不可能是人的正常腋窝温度,C选项错误;体温计使用之前要甩几下,实验室用温度计不能甩,D选项错误。
4.D
5.C 钢的熔点是1515 ℃,纯金水的温度(在1064 ℃以上)可能会高于钢的熔点,所以,钢掉入纯金水中可能会熔化。
6.D 7.C
8.A
9.C
10.A 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附着在冻肉的表面。
11.B 春季,小卉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这是通过提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以加快蒸发,故A错误;矿泉水瓶中的冰块熔化,熔化吸收热量,故B正确;秋季,小卉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冬季,戴眼镜的小卉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液化放热,故D错误。
12.B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液化放热,故A错误;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B正确;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C错误;蜡烛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故D错误。
13.非晶体
14.小菊 水凝固成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凝固点,二是能够不断放热,只有气温降到0 ℃以下水才能够向外放热,才会凝固
15.凝固 放
16.压缩体积 液化 汽化
17.不会 试管中的水温度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液化
18.汽化 吸 冻
19.升华 吸收 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低气温,使云中的小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
20.(1)水汽化吸热 (2)蒸发吸热 阴凉通风
(1)刚出笼的馒头温度高,手上的冷水吸热变为水蒸气的汽化过程中从手上吸收热量,就不会感觉很烫了。
(2)由于壶外是潮湿的,所以当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从而使壶内水变得更凉些,要想使效果更好些,可以使蒸发更快些,因此可将茶壶放在阴凉通风处,通过加大表面空气流速来加快蒸发。
21.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22.(1)晶体 熔化 (2)液 (3)80 (4)从下往上
(1)由图像可知,第3 min时这种物质开始熔化,在第9 min熔化结束,该过程中温度保持在80 ℃不变,所以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
(2)由图像可知,在第9 min时熔化结束,故第10 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3)由(1)分析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80 ℃。
(4)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器材的位置,能够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然后再调整上面器材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感温泡完全接触固态物质,并且不要碰到试管壁和试管底,故从下往上安装。
23.(1)B (2)99 不变 (3)C
(4)适当提高水的初温(或适当减少水量)
(1)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图甲中B的高度,目的是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2)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为99 ℃,所以水的沸点为99 ℃。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C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D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4)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可适当提高水的初温或适当减少水量。
24.(1)升华
(2)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3)干冰吸热升华 水蒸气遇冷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