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huái gǔ shāng jīn 了——却也是事实。
(2)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xuán xū 起来了。
(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wèi mín qǐng mìng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kuāng piàn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答案】(1)怀古伤今
(2)玄虚
(3)为民请命
(4)诓骗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书写时应注意。如:(2)“虚”易错写成“虑”(4)“诓”易错写成“框”。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阅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判断正误
(1)这篇文章是驳论文,作者通过批驳错误论证,确立新论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2)驳论文和立论文一样,可以驳论据、驳论证、驳论点,从而确立新论点,这就是立论。
(3)文中得出结论:要论中国人,却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它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答案】(1)正
(2)错误
(3)正
(4)正
【知识点】议论的方式(立论和驳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心论点;论据;立论;驳论
【解析】【分析】(1)正确(2)驳论文是以批驳为主的议论文。由于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正确论点,所以驳论又和立论紧密相连。(3)正确(4)正确。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体裁、中心论点。(2)主要考查什么是驳论文和立论。(3)主要考查文章的中心。(4)主要考查议论文的三要素。
3.下面是对“中国的脊梁”的四种理解,指出其中有误的一项( )
A.“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的改革家、发明家,如毕昇。
B.“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
C.“为民请命的人”,即为民疾苦而呼吁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信奉各种宗教迷信的人,他们为敬奉神灵跪拜菩萨而牺牲生命。
【答案】D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D“舍身求法的人”是指历经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对下列划线词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答案】D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D 要按照“词不离句”的原则,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对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5.“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
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将句子还原到原文中,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句子中人称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可以用排除法,有一个错误就排除。
【点评】本题的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弄清此问题有助于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6.文学常识填空。
①议论文的要素指 、 和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可分为 和 两种。
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 、 、 。
③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 、 、 。
【答案】论点;论据;论证;立论;驳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知识点】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考查文化常识。①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③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④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⑤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⑥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1)从议论文写作角度看,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一句话独立成段?
(2)文章第②段用孟子的几句话主要论证了什么?
(3)选文第③段“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一句,联系语境看似可有可无的,不用,上下文衔接更紧密。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这一句?
(4)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侧重阐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中的哪一观点?
②本段在举文天祥拒降一例时,引用了他的两句诗,这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的什么精神?
(5)选文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补充一个事例论据(可以是历史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文章开篇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论述中心);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突出这一中心论点。
(2)主要论证了什么是骨气(或论证了“骨气”的含义)。
(3)因为我们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所以我们也应该有骨气(或者:“突出我们作为‘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而感到自豪”)。
(4)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或:例证法),侧重阐述了“富贵不能淫”这一观点。②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5)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如:陶潜清贫,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顾炎武饱经忧患坚持抗清斗争,至死不渝。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章开头及其作用;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考查对开头段的作用的分析。从写作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开篇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论述中心);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突出这一中心论点。
(2)考查对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文章第②段用孟子的几句话主要论证了什么是骨气。
(3)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型题目一般都把二者做一对比,从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因为我们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所以我们也应该有骨气(或者:“突出我们作为‘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而感到自豪”)。
(4)①考查论证方法。需要我们掌握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②考查对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在文中的作用,第⑤段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这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5)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一题已经提到。
考查对事例论据的补充能力。首先要看补充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样的论点,然后进行选择补充,做到句式一致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对开头段的作用的分析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对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的把握。(3))此题考查学生对有无此句的辨析能力。(4)①此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②主要考查对引用诗句在文中的作用。(5)此题考查中心论点及补充论据的能力。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荣”与“辱”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________……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颂。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越多,就越值得尊敬。”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六册,有改动)
(1)①请为第③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
②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④段的中心句是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阐明 的观点。
(3)从全文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
【答案】(1)①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②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更加周密,更加深刻。
(2)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性作用。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①首先要看补充的名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样的论点,然后进行选择补充,做到句式一致即可。②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作用,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更加周密,更加深刻。是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第④段的中心句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阐明“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3)理解句子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从全文看,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性作用。
【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正面论据及论证的作用。(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huái gǔ shāng jīn 了——却也是事实。
(2)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xuán xū 起来了。
(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wèi mín qǐng mìng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kuāng piàn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2.阅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判断正误
(1)这篇文章是驳论文,作者通过批驳错误论证,确立新论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2)驳论文和立论文一样,可以驳论据、驳论证、驳论点,从而确立新论点,这就是立论。
(3)文中得出结论:要论中国人,却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它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3.下面是对“中国的脊梁”的四种理解,指出其中有误的一项( )
A.“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的改革家、发明家,如毕昇。
B.“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
C.“为民请命的人”,即为民疾苦而呼吁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信奉各种宗教迷信的人,他们为敬奉神灵跪拜菩萨而牺牲生命。
4.对下列划线词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5.“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
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6.文学常识填空。
①议论文的要素指 、 和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可分为 和 两种。
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 、 、 。
③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 、 、 。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④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⑤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⑥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1)从议论文写作角度看,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一句话独立成段?
(2)文章第②段用孟子的几句话主要论证了什么?
(3)选文第③段“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一句,联系语境看似可有可无的,不用,上下文衔接更紧密。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这一句?
(4)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侧重阐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中的哪一观点?
②本段在举文天祥拒降一例时,引用了他的两句诗,这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的什么精神?
(5)选文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补充一个事例论据(可以是历史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并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荣”与“辱”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________……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颂。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越多,就越值得尊敬。”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六册,有改动)
(1)①请为第③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
②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④段的中心句是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阐明 的观点。
(3)从全文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怀古伤今
(2)玄虚
(3)为民请命
(4)诓骗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书写时应注意。如:(2)“虚”易错写成“虑”(4)“诓”易错写成“框”。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1)正
(2)错误
(3)正
(4)正
【知识点】议论的方式(立论和驳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心论点;论据;立论;驳论
【解析】【分析】(1)正确(2)驳论文是以批驳为主的议论文。由于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正确论点,所以驳论又和立论紧密相连。(3)正确(4)正确。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体裁、中心论点。(2)主要考查什么是驳论文和立论。(3)主要考查文章的中心。(4)主要考查议论文的三要素。
3.【答案】D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D“舍身求法的人”是指历经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D 要按照“词不离句”的原则,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对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将句子还原到原文中,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句子中人称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可以用排除法,有一个错误就排除。
【点评】本题的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弄清此问题有助于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6.【答案】论点;论据;论证;立论;驳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知识点】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考查文化常识。①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③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7.【答案】(1)文章开篇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论述中心);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突出这一中心论点。
(2)主要论证了什么是骨气(或论证了“骨气”的含义)。
(3)因为我们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所以我们也应该有骨气(或者:“突出我们作为‘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而感到自豪”)。
(4)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或:例证法),侧重阐述了“富贵不能淫”这一观点。②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5)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如:陶潜清贫,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顾炎武饱经忧患坚持抗清斗争,至死不渝。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章开头及其作用;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考查对开头段的作用的分析。从写作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开篇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论述中心);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突出这一中心论点。
(2)考查对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文章第②段用孟子的几句话主要论证了什么是骨气。
(3)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型题目一般都把二者做一对比,从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因为我们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所以我们也应该有骨气(或者:“突出我们作为‘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而感到自豪”)。
(4)①考查论证方法。需要我们掌握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②考查对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在文中的作用,第⑤段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这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5)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一题已经提到。
考查对事例论据的补充能力。首先要看补充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样的论点,然后进行选择补充,做到句式一致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对开头段的作用的分析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对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的把握。(3))此题考查学生对有无此句的辨析能力。(4)①此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②主要考查对引用诗句在文中的作用。(5)此题考查中心论点及补充论据的能力。
8.【答案】(1)①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②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更加周密,更加深刻。
(2)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性作用。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①首先要看补充的名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样的论点,然后进行选择补充,做到句式一致即可。②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作用,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更加周密,更加深刻。是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第④段的中心句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阐明“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3)理解句子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从全文看,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性作用。
【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正面论据及论证的作用。(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