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民勤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选修)
(时间:60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 选择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
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新的白话文学由此建立 B.其实质上可理解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C.它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D.期间《新潮》《国民》等期刊受到青年学生欢迎
2.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 )
A.体现了顽强的革命精神
B.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C.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D.是在中共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3.如图一所示报刊信息,反映了( )
图一 奉吉黑热昨晨易帜
A.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B.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D.中原大战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4.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主要取决于( )
A.中国农村人口多 B.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C.敌人在农村的力量薄弱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5.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某事件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 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羸得了中国。”导致这次“行
军”的根本原因是( )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
C.遵义会议的及时召开 D.“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
6.中共中央于 1935 年 1 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常
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
行动。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 )
A.使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B.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C.使中国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7.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
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始终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B.始终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
C.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D.奠定了抗战全面胜利的基础
8.抗战时期,虽然敌强我弱,但中国人民的抗敌意志高昂,除军事抵抗之外,东部沿海工业大
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
西北大后方。这些壮举( )
①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②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③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 ④抵挡了日军深入国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国民党人陈立夫认为,“(国民党统治后期)财政上的失败,是帮助共产党把有钱的老百姓变 成‘无产阶级’,是我们为什么要到台湾来的最大原因”。“财政上的失败”主要是指( )
A.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B.美国的经济侵略
C.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D.官僚资本的压迫
10.1949 年春,解放战争的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A.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B.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决定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D.及时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稳定物价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统一财政收支管理 B.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企业进行生产改革
12.1949 年 4 月 26 日,中共中央明确指示邓小平等人,“对于在南京的各国大使馆、公使馆……
仍本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他们并无外交关系的理由,不要和他们发生任何正式的外交来往,
也不要在文字上和口头上做任何承认他们为大使或公使的表示”。这体现的是哪项外交方针(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13.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
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一位英国记者在参观了某个炼钢点后说:“这里草草建成 4 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
的用筐抬炉石,有的给炉子添火……有的用手推车运原料——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
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一样”。材料所反映的事件( )
A.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典范 B.追求分配环节的绝对平均主义
C.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D.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15.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实
现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 )
A.确立了解放思想、事实求实的指导思想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C.把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D.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16.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行改革开放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7.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之一,它起源于( )
A.古代两河流域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美洲
18.《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规定:“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这( )
A.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B.表现了《汉谟拉比法典》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
C.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
D.说明了《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
19.下列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东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破坏和灾难 B.将希腊文化传到东方
C.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
20.“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段文字描述西欧封建社会的制度是( )
A.封君封臣制 B.君主立宪制 C.基督教权制 D.总督制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 50 分)
21(20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材料二
图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材料三
图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1)请从中共一大的会议内容和意义视角简述中共一大。(8 分)
(2)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在此革命阶段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2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8 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2 分)
22(18 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
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
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
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 8 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
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972 年 2 月 21 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 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6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6 分)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除此之外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哪些重大突破?(6 分)
23(12 分).古代东方政治文明
请回答:
(1)图一中的石碑铭刻了哪部古代法典?这部法典是古代哪一地区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它在本地区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怎样?(6 分)
(2)图二反映的是古代印度什么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判断当时的印度商人属于第几等级?这种制度对古代印度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6 分)高一历史(选修)参考答案:
1.A
【解析】
新文化运动前期,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提倡下,白话文学就已经建立,而非五四运动时期创立,A符合题意;B、C、D三项对五四运动意义的描述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B
【解析】
新三民主义主张反帝反封建,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大政策,这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一致,B正确;革命精神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不能构成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A;平均地权是旧三民主义内容,排除C;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反对军阀斗争中,结合旧三民主义内容总结出来的,排除D。
3.C
【解析】
根据“奉吉黑热昨晨易帜”并结合所学可知报刊信息反映的是东北易帜,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故选C;东北易帜是在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是在1927年,排除A;东北易帜不代表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排除B;中原大战爆发于1930年,排除D。
4.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了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而农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同时也加剧了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相对分散,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故D项是根本原因,选D项;AC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项;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是反帝反封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5.D
【解析】
根据材料“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羸得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行军是指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故D项正确;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故A选项错误;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故B选项错误;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的事件,不是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故C选项错误。
6.B
【解析】
1935年1月15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使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巧渡金沙江”,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的,“从此一帆风顺”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不符合题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
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坚持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D排除,
8.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所述都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抗战初期,丧师失地,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D。
9.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国民党统治后期,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人民的财富,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成为国民政府“财政上的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为C;A不是财政政策,排除;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是国民政府出现“财政上的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D。
10.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鉴于1949年春,解放战争的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及时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乡村转移到城市,D项正确;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排除A项;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决定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稳定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故选B;A、C、D都是建国初期,我国恢复经济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12.B
【解析】
根据材料“不要和他们发生任何正式的外交来往”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中央指示不与国民政府承认的各国大使有任何正式的外交往来,也就是不承认其外交大使身份,这表明中共在外交上准备取“另起炉灶”方针,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一边倒”是针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角度,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13.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考查了教材基础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给农民土地是指建国初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收归公有是指50年代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社,提高土地公有化是指人民公社运动,给农民土地经营权是指7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C项。
14.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炼钢铁的情形,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故答案为D;《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典范,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绝对平均主义,B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完成,而材料是1958年,C错误。
15.A
【解析】
【分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事实求实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A选项符合题意;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经济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B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排除D。
16.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正确;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符合史实,排除AD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故选B项。
17.A
【解析】
生活在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其线条笔直形同楔形,属于象形文字,故选择A;古代埃及创造了象形文字,排除B;古代印度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排除C;古代美洲的玛雅人发明了独特的文字,排除D。
18.A
【解析】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故选A;B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9.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破坏和灾难,但它将希腊文化传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C,排除ABD。
20.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对法兰克王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描述,A项正确;材料与君主立宪制、基督教权制及总督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50分)
21.(1)内容: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选举领导机构。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成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内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主题:探索奋进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的中国共产党、曲折探索的中国共产党。
(1)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
(3)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建交。
23.(1)《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宝贵文献。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2)种姓制度;第三等级,吠舍;四大种姓皆为职业世袭,种姓制度造成了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间的流通,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