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期复习与巩固作业(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7)记叙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暑期复习与巩固作业(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7)记叙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9 17: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作业(7)记叙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梁晓声的人间烟火气
①流年似水,我与梁晓声相交已达四十个年头。古语云:“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想当初读梁晓声文章,见甚直面人生忧时忧世,忧济元元;观其为人处世,披肝沥胆,古道热肠,愿引为知己。我便向曾经的作协掌门人唐达成表达了这种看法,他目光炯炯道:“读其书,看其人,知晓声是高怀观世,壮气横天之君子。”
②多年之前,我曾向晓声约稿。不久,他就将以犀利目光击透浮躁现实生活和扭曲心态的长篇小说《浮城》交给《当代》杂志。遗憾的是,编辑部竟做退稿处理。面对晓声,我羞愧难当,而晓声毫无怨言,安慰我之后将小说另投花城出版社。人家比我们有识力和魄力,将《浮城》印了几十万册,深受读者喜爱。让我感动的是,他重友谊讲交情,后来有新作《红晕》等,仍主动交给我,皆编发在《当代》上。
③晓声心地善良,恪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老作家林予,在晓声初出茅庐、闯荡文坛之时,曾热情相助提携修改稿件,推荐报刊发表。后来他不幸罹患癌症,且经济拮据,晓声闻之立刻汇去四千元救急。须知,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资普通一家三口一年的生活开销。况且,晓声哥哥患病,长年住院治疗的费用也靠他供给。他曾向有钱的友人呼吁,减少一些花天酒地的奢侈,救助陷入困境的作家林予,但直到林予撒手人寰,有钱朋友竟一毛秘拔。于是,晓声萌生撰写《泯灭》鞭挞金钱对人灵魂的异化。
④我经常到黄亭子儿影宿舍楼梁晓声住所去看他,谈文学、谈世事,或引友人去拜访。有时正好看到他一个人用餐,几片烤焦的馒头片、一块菱形的玉米面发糕、一根黄瓜、两根大葱、一碟黄酱、一碗面条,他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一次,一位到访的记者目睹此景,两眼湿润地对我说:“这可是一位名满全国的大作家啊!”《人世间》的责编李师东也是我的朋友,他来到梁晓声书房,见“一张小木桌,一把小木椅”,晓声在这里“一笔一画地写着字,完完全全的一个爬格子的工匠样子”,他不胜感慨。
⑤其实,从小就家境贫寒的晓声对生活并无奢求,过普通人的日子,挺好。父亲是位建筑工人,晓声在嘈杂的大杂院长大。品学兼优的哥哥考上了大学,父母亲却悲痛而歉疚地对哥哥说:“孩子,家里穷,供不起你上大学啊!”有美好憧憬和前程的哥哥沉默了,后来精神失常,父母为此抱憾终生。梁晓声心里也在流血,一直肩负着哥哥的生活和医疗费用,拳拳亲情令人动容,其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人道主义,成为《人世间》的骨骼和血肉。
⑥梁晓声多次慷慨捐款给希望工程。他的稿费,一半交给母亲生活和给哥哥治病,剩下的再捐一部分给渴望求学的穷困孩子。他知道靠自己微薄的力量,既改变不了社会,也拯救不了苍生。他说,作为一名作家,用严肃、用真诚、用美的语言去写作,是我们当下文学缺少的元素。“社会上需要几个有棱角的作家,写点有棱角的文章。当温良的成为了绝大多数,我就做不讨人喜欢的少数吧!”他的作品与只尚空谈悲悯的东西不同,是以真人格支撑的胆与识、理性担当和道义,替社会正义发声,为黎民黔首的困厄疾呼,留下了许多警醒世人的东西,如暮鼓晨钟,世人称其为平民作家。
⑦他曾以一个北大荒拓荒者的身份,创作了一批讴歌知青英雄主义精神的独树一帜的小说,如《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写《京华见闻录》,表达了知青作家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对新时代理想命题的探索;写《年轮》等反思使命,书写人性不泯的激情;写《雪城》,为知青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对待打抱不平。晓声以文学为知青的生活和命运做了记录,给知青文学尾声留下了发乎真情的浓墨重彩的文字,他的多部长篇和几十部中短篇小说构成了梁氏知青文学的《清明上河图》式的恢宏景观,成为了历史存证。
⑧大约在2017年,我听说快到古稀之年的晓声要创作一部长篇,颇为感佩。2018年春我去看他,他有点沮丧,说身体查出毛病,怀疑脏腑器官出了问题。很巧,此前不久,我在太原结识了一位很棒的老中医,便劝晓声不妨去试试。太原的朋友闻之,以讲学为由,邀我俩前往。把脉之后,老中医只说“脏腑健康”四字,晓声愕然,接着大喜称奇。在回京的高铁上,晓声一扫来时的沉闷寡语,兴致勃勃地大谈《人世间》的创作。他说,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其实,他写《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时,就对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各阶层作了深刻的分析,看得出他对民间,特别是城市底层的生活和知识分子非常熟悉。如果我没猜错,那时他就开始酝酿《人世间》了。《人世间》最终荣获茅盾文学奖,这是梁晓声精神守望的果实,也是他向传统现实主义的致敬。
⑨得知晓声获茅奖的消息时,我正在绥芬河开会,立刻发去短信祝贺。他回道:“兄长,收到啦。自家人,有空聚哈,问嫂子好!”世间烟火中的情感,最朴实,也最有味道。
(作者:汪兆骞,选文有删改)
(1)选文中的哪些事件体现了梁晓声的“人间烟火气”?
(2)请简要概括梁晓声的人物形象。
(3)选文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结合选文中加横线句子的内容,谈谈你阅读后的感受。
2.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梨树,甜了一方山水
①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茂密的梨树叶子遮盖着阳光,坐在阴凉里,看阳光在梨树叶子上流光溢彩,听一树蝉鸣时高时低。从幽幽的青石板小路走进小院,白墙青瓦的小木楼,青瓦上覆盖了一房顶郁都葱葱的爬山虎。青石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空、如断壁。正值盛夏,酷暑难熬,走进小院,浓荫密密,绿风荡漾。老陈坐在梨树下,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见有人进了院子,赶快让座。快来,快来,这梨树下有细风,凉快呢。
②没等我们坐下来,老陈伸手摘了梨树上一颗梨子递过来。一尝,入口化渣,满口汁水,一行人连口称赞:好吃,好吃。老陈笑说:老梨树结的。
③坐在梨树下,老陈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梨树是爷爷栽下的,院子改造了好几回,可这梨树一直长在这里。地里干活累了,回到院子里,梨树下一坐,微风吹来,劳累顿时消了一截。人越活越老,这梨树却精神得很,越活越挺拔。你看,梨子多美,多像一盏盏灯!
④我们抬头一看,树枝上一颗颗梨子在阳光里晃动,仿佛有光在摇曳。整个村庄弥漫着一阵阵梨香。老陈笑着说:村子里上千亩的梨树,都快四五十年了。栽梨树还真是不容易,每一棵梨树都有一个故事。
⑤先说这棵栽在田坎上的梨树吧。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棵老梨树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这是最早栽下的梨树了。那时候大家问,小陈,梨树能当饭吃?我不服气,不在大田大地里栽,就把梨树栽在田坎上。第二年开始挂果,第三年这棵树上的梨就卖了近百元。当时,村里传开了:多栽苍溪雪梨树,不到几年就致富,要是栽上百十株,保你当上万元户。一下子,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栽梨树。
⑥老陈笑呵呵地说:我把这棵梨树命名为致富一号树。致富奔小康,这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梨致富了。
⑦跟随老陈在梨树园里转悠,有一种甜润的气息充满心田。走到一棵歪脖子梨树下,老陈停下来。别小看这棵梨树,它是坚强树。栽了三回,才栽活。湿地栽树,开始看长得好好的,长着长着就缩回去了。后来先排水,地里垫上一层枯草树叶,再刨坑栽树,终于在这地里把梨树栽活了。一阵风吹来,歪脖子梨树摇晃身姿,像是在向人们致意。
⑧我们来到梨园山腰一口老井处,见一股细水从一岩石缝流出,水光闪烁。侧耳细听,似有轻轻的水流声。令人惊奇的是岩石上有一老树,数丈之高,树身需两人合抱,树根却把这岩石团团抱住,岩石多洞,每个洞里都是老树的根须。老陈笑笑说:村里人看重这树呢。啥子树,大家猜猜吧。冬青树?香樟树?老陈摇摇头,又笑笑说:梨树,野砂梨树。一行人一脸迷惑,异口同声地重复道:野砂梨树?
⑨老陈接着说:我们村开始发展梨树,就是先育这种野砂梨树,再在上面嫁接雪梨树呢,多艰辛的过程啊。
⑩野砂梨果皮褐色,拳头大小,汁多,酸甜。而清朝的《苍溪县志》载雪梨:“肉白如雪,味甘于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由酸到甜,由砂梨到雪梨,梨子相伴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
老陈说:人一辈子要干很多事,我老陈就干了一件事,种了一辈子的梨树。
梨园小路上走来一行人,有人高喊:老陈,老陈,出来领奖了!
七十多岁的老陈,几步跨出梨园,激动地说:吼这么大声干啥?啥子奖,我一个老头子还有奖吗?
原来是乡党委王书记来给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金灿灿的纪念章挂在老陈脖子上,老陈一个劲儿摸着纪念章,激动得泪眼汪汪。
王书记说:这一园子的梨树见证,你老陈千值万值。
看看一行人,看看满山坡的梨树,老陈深深鞠躬。满目青山,其实,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
(作者:李汀。有删改)
(1)文章中写了不同的梨树,而不同的梨树所寄寓的情感也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不同的梨树 ①_________ 致富一号树 ③_______ 岩石上的野砂梨树
寄寓的情感 喜爱 ②___________ 敬佩 ④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说“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结合第①段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畅快”的。
(3)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
(4)本文的标题“梨树,甜了一方山水”意蕴丰富,令人回味。请结合全文谈谈它的妙处。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红朵百合
罗瑞花
当泡桐街的泡桐树下摆满了菜蔬苗和花木苗时;我心里就会激动起来;上班下班;总会停下脚来瞧瞧它们;问问它们的名字、性情。
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这盆百合像打过“九二零”的芹菜一样高瘦;七片长长的绿叶;两根圆圆的长茎;几个人在围着赏看;都嫌它太高;走了。
但我还是被它绿色长叶中的四个红色花苞吸引了。我惊喜地发现这四个花苞两大两小;长在一根长长的圆茎上;十字形相对;两个较长;显出即将开放的架势;另两个相对短小;刚打苞。更令人憧憬的是在绿叶中还长出了一根矮的圆茎;仿佛一支向上直立的毛笔;笔头长长的;透着点暗红色;我感觉这也将开出一茎美丽的百合。
戴着斗笠的老妇人走过来;笑着对我说:“我只是种菜苗卖;没想到菜园边野生了这几棵花;它们荫了我的菜;抢了菜的肥料;我要把它们卖了。”
我被老人逗乐了;买下了这盆百合;淋着雨把它抱回了家。
这个暗红色的塑料盆实在太不配我的红朵百合了。我在阳台上找来一个黑底描金的陶盆换上;捧着它摆到阳台的花架上;摆到窗口的桌子上;都觉得高了;又挪到玻璃茶几上与小金鱼缸排在一起;终于觉得妥帖。于是;端着饭碗看它;捧着茶杯看它;甚至握着阅卷笔看它;越看越觉得它就该这样高挑;可以不必弯腰;彼此平视。
改完学生考卷已是晚上零点;家人都睡了。我开了客厅的灯去倒茶;发现茶几上的百合竟然也没睡;那个大的花苞优雅地绽放了。我兴奋地跑去告诉爱人;爱人说他关灯的时候还没见它开啊。噢;我的百合;你是等客厅的灯关了后才开的吗!你是害羞吗!我欣喜不已;睡意全无;坐在百合身边看它。它开得那样热烈;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花中的七根花蕊也舒展开来;跟它对称的花苞也铆着劲;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慢慢地膨胀。是谁在吹呢!应该是百合自身的生命力吧。即使今天被老妇人卖了;被我移栽了;也阻挡不了它的蓬勃;花的开放是没有理由的;它只为开放。
我想起“夜惜衰红把火看”的白居易;想起“故烧高烛照红妆”的苏轼;还有那个“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的川端康成;不禁笑了;只要花开就没有寂寞。在这静谧的夜里;花朵绽放得更肆意了;每个花蕊都带上了黄粉;那朵将开未开的花又吹大了点;花瓣没先前那样黏得紧了;有一处已松开;看来;今晚;它是一定要开的了。另外的两个花苞也像两根小蜡烛一样向上挺起;焕发着生命力。
早晨醒来;我直奔百合。呀;第二个红朵真的开了;和第一朵仿佛双胞胎一样;开在花托的两边。我回到卧房找来手机;先给整株百合拍照;再给那两个红朵来个特写;我担心我的文字保留不了它的鲜美。
太阳从窗格射进来;我忙把百合搬到窗前的桌子上;我已经明确地感觉到它在积蓄力量准备开第三朵了。它是多么知道安排自己呀;它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春天。
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7期)
(1)围绕“红朵百合”,“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品析语言。
①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它开得那样热烈,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花中的七根花蕊也舒展开来,跟它对称的花苞也铆着劲,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慢慢地膨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处引用诗文的作用。
(4)你对文末“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拣麦穗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地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的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全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看那块灶糖;我又明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可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造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1)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
(2)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
(4)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请探究本文作者表现出的情感意蕴。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周有光老人
马识途
①我认识周有光先生很晚,慕名已久却无缘识荆,内心免不了深深遗憾。一日在京和老友张彦(《今日中国》原副主编)说起这个遗憾,而张彦恰是周老旧友,于是便引我去周老家拜访。我们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终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背后找到了坐落在后拐捧胡同的一幢旧楼,这便是周老家所在地。我们沿楼内陡梯上到三楼,走进周老的家,来到他窄狭的书房。书房的中间,靠窗有一张三尺小桌,周老坐在桌前一边的椅子上。经介绍后,他请我在他对面的木凳上落座,那是一个陈旧的凳子,我坐上去只听得叽叽咯咯一阵响,很担心会把凳子坐垮了,周老似乎并不在意。
②虽然当时我和周老是初次见面相识,可他却如见老友一般,像摆家常放言恣肆地高谈阔论起来,语多幽默机智,言人之未能言,言人之未敢言,使我大开脑筋,通体舒畅。坦白说,初次见面周老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率真豁达,坦荡如风。
③周老说他本是研究经济的,1955年周恩来总理把他从上海调到北京,到文字改革委员会,改行研究语言学,创制汉语拼音字母。他后来才悟出,这原来是周总理有意救他。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因为他刚来北京不久,他的经济著名同行沈志远等在上海被打成“右派”,他独在北京而安然无恙。他还说后来“文革”中他年老力衰还被下放宁夏五七干校劳动,十分辛苦,开始时免不了整日烦闷,然而后来烦闷却随着他多年顽固难治的失眠症一起不药而愈,那失眠症,至今未犯。他慨然道:人生失意莫自悲,逆顺祸福本相依。山穷水尽似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笑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我们问他长寿之道,当时他已近百岁,他幽默地说,大概上帝把他忘记了吧,一直没有召唤他。引得大笑。他说,古来皇帝为了长寿,没有不去求仙拜佛的,祈求长生不老、万古常存,可哪有一个活过一百岁?现代一些权贵人家,总是表现出越有权越怕死、越有钱越怕死的样子,其实怕死才是催命鬼,任你花钱吃名贵补药,甚至求神拜佛,但有几个活到一百的?关键是人到百岁不言老,真到点不请自去,如此达观,才能长寿。
④我听了周老关于人生哲学的至理妙言,感佩无已。回来后作了一首七律诗,写成书法,连我的文集十二卷送给他。我的七律诗是这样写的:“行年九七未衰翁,眼亮心明耳尚聪。西学中文专且博,语言经济贯而通。无心闲侃多风趣,恣意放言见机锋。垂老初交惟憾迟,听君一席坐春风。”周老看了很高兴,连说写得好,也就很自然地把我纳入他的朋友行列。他每出版一本书,都要签名寄我一本,前后已有三、四本,都是文短而意长,言浅而思深,其中一些幽默而略带辣味的话语,更启人思考。我还把周老的长寿之道融入我与家兄马士弘斟酌写成的“长寿三字诀”中,据说此三字诀经报刊登出后,全国流传,颇受欢迎,实在是转述周老的要言妙道而已,借花献佛罢了。
⑤后来,我只要去北京,必争取去看望他,每次一见面,必大放“厥辞”,互相交流切磋,尽兴方肯罢休。还记得大约是他年已逾百后的某一年,我已经有98岁了,到北京后去看望他,仍是一如既往,放言恣肆。说到不言老却偏言老的话题,我随口念了我作的顺口溜:“老朽今年九十八,渐聋近盲唯不傻。阎王有请我不去,小鬼来缠我不怕。人生能得几回搏,栽个筋斗算什么。愁云忧霾已扫尽,国泰民安乐无涯。”他听后拊掌大笑,如一顽童。
⑥现在周老走了,我那与我一起共同拟得“长寿三字诀”的兄长也在他进入105岁那年走了。我今年已近105岁,却还老是想起周老的人生哲学和长寿之道,不自惭形秽,也不是鲁迅说的那种无聊之人,借死去的人不能说话之机写纪念文章以自衒,我已近瞎渐聋,还摸索着执笔写这篇纪念文字,了我心愿而已。
(选自《光明叨日报》,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周有光老人的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分析第④段划线诗句在文中的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周有光先生的精神品质。
(4)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5)文章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①面对退稿,毫无怨言,依旧向“我”投稿;②为帮助过自己的老作家林予汇去巨款,并呼吁其他人助其治病;③对生活并无奢求,喜欢过普通人的日子,照顾爱护家人;④给希望工程慷慨捐款;⑤文字创作为生活发声;⑥获奖后收到友人的祝贺,淡定而又亲切地回复友人。
(2)重情重义,心地善良,知恩图报,节俭质朴,爱护家人,乐善好施,勤奋创作,有社会责任感,不慕名利。
(3)平实质朴,情感自然流露,有真情实感。(意思对即可)
(4)选文表达了对梁晓声高尚品质的敬佩;对他勤奋创作精神的赞颂。(意思对即可)
(5)示例:人间世俗中的情感是最朴实、最能打动人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真诚待人,认真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与美好。(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1)①院中的梨树;②骄傲;③歪脖子梨树(或:坚强树);④重视;
(2)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角度分别描写阳光照耀在叶子上的情态、蝉鸣叫的声音,来表现在梨树下乘凉的畅快。②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来表现在梨树下乘凉的畅快,如老陈在梨树下乘凉时,“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③运用对比,通过酷暑的难熬及梨树下浓荫密密、绿风荡漾的对比来表现梨树下乘凉的畅快。
(3)因为老陈历尽艰辛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所以是“历经风雨”;老陈作为党员带领村民种梨树,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所以他对村民们来说也是一棵“老梨树”;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将老陈比作“历经风雨的老梨树”是为了表达出对其艰辛付出、无私奉献的颂扬,对其突出成就的赞美和歌颂。
(4)此题分层赋分。
第一层级:只能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未联系文章内容。
示例一:标题暗示了文章要记述的主要内容。
示例二:标题中的“梨树”是文章的线索。
第二层级:能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示例一:标题具有诗意美,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了文章要记述的主要内容,即在老陈的带领下,村民们种梨树发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示例二:“梨树”为文章的线索,作者围绕“梨树”组织材料;标题中暗含了文章记述的老陈及其相关事迹。
第三层级: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示例:①标题中“梨树”为文章的线索,作者围绕“梨树”组织材料。②标题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脱贫攻坚的故事,即在老陈的带领下,村民靠栽种梨树发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③标题新颖独特,具有诗意美,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梨树”既指村民们种的梨树,也指老陈;“甜了一方山水”照应文章结尾,既指梨树带给乡村的香甜,也指老陈带领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⑤标题凸显了文章的主旨,蕴含了作者对像老陈那样为百姓带来甜美生活的共产党人的歌颂及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作答时需要先找出不同梨树在文章中出现的段落,然后理解段落内容,再分析梨树所寄寓的情感。文章第① ④段,写“我们”一行人来到老陈家的院中的所见所闻,根据第③段老陈对院中梨树由来及“地里干活累了,回到院子里,梨树下一坐,微风吹来,劳累顿时消了一截”写可知,院中的梨树寄寓着老陈的喜爱与依恋。第⑤⑥段,写老陈带领“我们”参观致富一号树,据第⑥段老陈的话“致富奔小康,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梨致富了”可知,老陈对其感到骄傲和自豪。第⑦段介绍了一棵歪脖子梨树,老陈称其为坚强树,由此可看出老陈对其的敬佩。第⑧⑨段介绍了岩石上的野砂梨树,通过第⑧段老陈的话“村里人看重这树呢”及第⑨段老陈对村中梨树发展的介绍可知,人们对这棵树非常重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作答时需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进行分析。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们”一行人在老陈的带领下参观一棵棵梨树,了解了村民在老陈的带领下通过种梨树发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的故事,表达了“我”对像老陈一样办实事,为百姓谋福利的共产党员的赞美。所以文章题目“梨树,甜了一方山水”奠定了文章赞美、歌颂的感情基调。同时,“梨树”贯穿全文,充当了文章的线索。而且标题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既指梨树滋润了乡亲们的生活,也指共产党员老陈为乡亲们带来甜美的生活,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答案:(1)发现红色花苞时的惊喜、憧憬——看到花朵绽放时的兴奋——获得启发后内心归于平静。
(2)①“竟然”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用在此处,表现了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红朵百合在菜蔬苗和花木苗一片嫩绿中的显眼,也说明了发现红朵百合的偶然性,从而突出表现了“我”发现红朵百合时的惊喜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百合花比作“巨大的喇叭”和“被吹进气的气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朵百合盛开的过程以及盛开后的形状,从而表现出红朵百合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红朵百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①写出花儿开放驱走了诗人和作家内心的寂寞,表达了“我”看到百合花开放时的愉悦之情;②为下文“我”从红朵百合的开放中获得启发作铺垫;③为文章增添了可读性和文学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红朵百合积蓄力量,遵从规律,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人也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厚积薄发。
解析:(1)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作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子及词语来概括答案。从第三段中“我惊喜地发现……更令人憧憬的是绿叶中……”可知作者初见红色花苞的“惊喜”“憧憬”;从第七段中“我开了客厅的灯去倒茶……我兴奋地跑去告诉爱人”可知作者看到花朵绽放的“兴奋”;从第十一段中“我也安静下来”可知作者内心归于“平静”。
(2)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和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技巧。①句中提示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去品析,可围绕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语气、感彩等方面来品析,本小题从词性角度考虑。②句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作答时先找出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句意分析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本小题中将绽放的花苞、铆着劲的花苞分别比作“巨大的喇叭”和“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同时句中暗含拟人修辞“铆着劲”,作答时一定要分析全面。
(3)本题考查引用诗文的作用。文章中引用诗文,分为引用诗文作文题、在文中引用诗文、在文末引用诗文三种情况。作用分别为:引用诗文作文题,可以起到鲜明、醒目的作用;在文中引用诗文,可以起到使文章锦上添花、增强感染力的作用;在文末引用诗文,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本题为文中引用诗文,可结合具体诗文内容和文章主题,围绕“使文章锦上添花、增强感染力”等来谈。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解答时先要整体感知文意,再结合这句话来具体分析,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考虑。这句话表面上是说作者并不急于让红朵百合一下子全部开放,联系文章主旨发掘其深层含义可知,作者这么做是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静待花开,慢慢来欣赏它的美。
4.答案:(1)①穷困。生活贫穷,小小年纪就要跟着姐姐拣麦穗。②幼小。人小篮子大,总是跌跤,拣不了多少。③天真可爱贪玩。看不到麦穗,总是被蚂蚱蝴蝶吸引。
(2)①年老丑陋;②慈祥乐观;③生活艰辛,饱经风霜;④内心纯朴善良;⑤无私关爱他人。(答出三点即可)
(3)运用肖像与神态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苍老与内心的慈祥。
(4)①第一次出现,“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
②第二次出现,得知老汉去世,以乐景写哀情,“喜盈盈”的小火柿子反衬“我”的悲伤。
③“红得透亮”的、经风霜不落的小火柿子代表“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
④小火柿子象征老汉饱经风霜、孤独寂寞的人生际遇。
⑤“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喻示“我”和老汉共有的孤独感。(答出两点即可)
(5)①对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的珍视。②对给了“我”温情与关爱的卖灶糖老汉的怀念。③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④对在贫穷和寂寞中形成的友情的珍视。⑤对不带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无私之爱的歌颂。⑥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按要求着眼第一段,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我”的特点即可。本段有三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可见“我”当时的穷困。“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是老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可见“我”的幼小。“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可见“我”的天真可爱贪玩。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针对文中对卖灶糖老汉的描写,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其特点即可。由第六段的外貌描写“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可知其“年老丑陋”的特点。由第六段“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可知其“慈祥”的特点。由第十五、十六段“他又乐了”“还乐呵呵地对我说”,可见其“乐观”的特点。由第六段的外貌描写及其长年卖灶糖可知其生活艰辛,饱经风霜的特点。他关心“我”,给“我”灶糖吃,给“我”带小礼物,可见其“纯朴善良”的特点。由第十七段“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和最后一段“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可见他“无私关爱他人”的特点。
(3)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技巧。本题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从“他脸上的皱纹”可知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从“慈祥的笑意”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然后明确表达效果是突出他苍老的外貌与慈祥的内心。
(4)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意象的作用。先要找到文中两处对小火柿子的描写,然后分析其对情节和表现人物的作用。第一次出现在第二十段,“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二十二段,“我”得知卖灶糖老汉老去了,看到小火柿子,“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不难分析出,第一处表达的是“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之情。第二处是以小火柿的美景衬托“我”的哀情。由此进一步分析小火柿子的象征意义,象征“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情感,喻示“我”和老汉共有的孤独感。
(5)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及文章主旨。要善于找准文中抒情的语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结尾段集中体现了本文的情感,“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首先这体现了“我”对朴素美好的感情的珍视,表达了“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同时表达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进一步分析,可得出作者对“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的歌颂,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渴望等。
5.答案:(1)①周老不在意“我”坐垮凳子;②周老说话“言人之未能旨,言人之未敢言”;③周老回忆五七干校劳动的事情。作者通过这些始表达了对周老深深的怀念之情。
(2)内容上,概括总结周老的人生往事和对于人生的哲学,使文章更具有文采,内涵更加丰富。结构上,本诗总结了前文内容,与前文作者同周老交友谈长寿一事相互照应。
(3)不拘小节、耿直率真、豁达乐观,幽默风趣。
(4)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老交往的几件事情。第①段首先描写了“我”与周老是如何相识的,第②~⑤段写了“我”与周老交往的过程,第⑥段写了周老走后,“我”对周老的怀念。
(5)①选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②选取作者亲历事件,真实可信。③选取典型事件,突出表现了周有光老人的品格。
解析:(1)第一问:考查概括事件。根据第一段中的“经介绍后,他请我在他对面的木凳上落座,那是一个陈旧的凳子,我坐上去只听得叽叽咯咯一阵响,很担心会把凳子坐垮了,周老似乎并不在意”可得:周老不在意“我”坐垮凳子。根据第二段中的“可他却如见老友一般,像摆家常放言恣肆地高谈阔论起来,语多幽默机智,言人之未能言,言人之未敢言,使我大开脑筋,通体舒畅”可得:周老说话“言人之未能旨,言人之未敢言”。根据第三段中的“他还说后来‘文革’中他年老力衰还被下放宁夏五七干校劳动,十分辛苦,开始时免不了整日烦闷,然而后来烦闷却随着他多年顽固难治的失眠症一起不药而愈,那失眠症,至今未犯”可得:周老回忆五七干校劳动的事情。第二问:考查赏析作者感情。联系末段中的“我今年已近105岁,却还老是想起周老的人生哲学和长寿之道,不自惭形秽,也不是鲁迅说的那种无聊之人,借死去的人不能说话之机写纪念文章以自衒,我已近瞎渐聋,还摸索着执笔写这篇纪念文字,了我心愿而已”可知,作者叙事兼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周老的怀念之情,写文章纪念他。
(2)考查分析句段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赏析。内容上,第四段画线句是我写的一首七律诗。联系前句“我听了周老关于人生哲学的至理妙言,感佩无已”可知,我的这首诗概括总结了周老的人生往事和他对于人生的哲学。诗歌的运用使文章更有文采,内涵更加丰富。结构上,文章前三段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周老不在意“我”坐垮凳子,周老说话“言人之未能旨,言人之未敢言”, 周老在五七干校劳动的事情。作者写的这首诗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行年九七未衰翁”表明了周老的高寿,与第三段中的“我们问他长寿之道,当时他已近百岁”相照应。
(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一段中的“那是一个陈旧的凳子,我坐上去只听得叽叽咯咯一阵响,很担心会把凳子坐垮了,周老似乎并不在意”可知,他不拘小节。
根据第二段中的“坦白说,初次见面周老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率真豁达,坦荡如风”可知,他率真豁达,坦荡如风。根据第三段中的“他慨然道:人生失意莫自悲,逆顺祸福本相依。山穷水尽似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知,他豁达乐观。根据第三段中的“他幽默地说,大概上帝把他忘记了吧,一直没有召唤他”可知,他幽默风趣。
(4)考查分析写作顺序。第一段回忆的是我与周老相识的经过,第二段是我与周老初次见面时他给我留下的印象,第三段是周老向我讲述自己在五七干校的经历和讲述自己的长寿之道。第四段是我把自己写的书和诗送给周老,第五段写的是此后我只要去北京,就一定会看望周老。第二段到第五段写的是作者与周老的交往过程。第六段写的是周老走后,也就是去世后我对他的怀念。所以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5)考查选材特点。第一段中作者担心把凳子做坏,周老却并不在意。第二段是周老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第三段是周老在五七干校的经历。第四段是我送给周老自己写的书和诗,第五段是我去北京看望周老,这些都是生活中小事,也是作者亲身经历,给读者真实可感的感觉。这些事都非常典型,集中表现了周老不拘小节、耿直率真、豁达乐观,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以典型事件来表现典型人物。又以小事见大品德,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来塑造人的形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