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抽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亮打架!”他的意思是说这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史记》里用口语记述了很多人的对话,很生动。“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写出了陈涉的乡人乍见帝时的惊叹(“伙颐”历来的注家解释不一,我以为这就是一个状声的感叹词,用现在的字写出来就是:“嗬咦!”)。《世说新语》里记录了很多人的对话,寥寥数语,风度宛然。张岱记两个老者去逛一处林园,婆娑其间,一老者说:“真是蓬莱仙境了也!”另一个老者说:“个边哪有这样!”生动之至,而且一听就是绍兴话。
写对话就应该这样,普普通通,家常理短,有一点人物性格、神态,不能有多少深文大义。——写戏稍稍不同,戏剧的对话有时可以“提高”一点,可以讲一点“字儿话”,大篇大论,讲一点哲理,甚至可以说格言。
可是现在不少青年同志写小说时,也像我初学写作时一样,喜欢让人物讲一些他不可能讲的话,而且用了很多辞藻。有的小说写农民,讲的却是城里的大学生讲的话,——大学生也未必那样讲话。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入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来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而且要是所写的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得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写景,就是写人。
契诃夫曾听一个农民描写海,说:“海是大的。”这很美。一个农民眼中的海也就是这样。如果在写农民的小说中,有海,说海是如何苍茫、浩瀚、蔚蓝……统统都不对。我写一个从山里来的放羊的孩子看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温室,温室里冬天也结黄瓜,结西红柿:西红柿那样红,黄瓜那样绿,好像上了颜色一样。我只能这样写。“好像上了颜色一样”,这就是这个放羊娃的感受。如果稍为写得华丽一点,就不真实。
有的作者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不用署名,一看就知是某人的作品。但是他的各篇作品的风格又不一样。作者的语言风格每因所写的人物、题材而异。契诃夫写《万卡》和我写《草原》《黑修士》所用的语言是很不相同的。作者所写的题材愈广泛,他的风格也是愈多样。
我写《徙》里用了一些文言的句子,如“呜呼,先生之泽远矣”,“墓草萎萎,落照昏黄,歌声犹在,斯人邈矣”。因为写的是一个旧社会的国文教员。写《受戒》《大淖记事》,就不能用这样的语言。
作者对所写的人物的感情、态度,决定一篇小说的调子,也就是风格。鲁迅写《故乡》《伤逝》和《高老夫子》《肥皂》的感情很不一样。对闰土、涓生有深浅不同的同情,而对高尔础、四铭则是不同的厌恶。因此,调子也不同。高晓声写《拣珍珠》和《陈奂生上城》的调子不同,王蒙的《说客盈门》和《风筝飘带》几乎不像是一个人写的。我写的《受戒》《大淖记事》,抒情的成分多一些,因为我很喜爱所写的人,《异秉》里的人物很可笑,也很可悲悯,所以文体上也就亦庄亦谐。
(节选自汪曾祺《此间风雅》)
材料二:
语言决定于作家的气质。“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心雕龙体性》)。鲁迅有鲁迅的语言,废名有废名的语言,沈从文有沈从文的语言,孙犁有孙犁的语言……我们的理论批评,谈作品的多,谈作家的少,谈作家气质的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理论批评家的任务,首先在知人。要从总体上把握住一个作家的性格,才能分析他的全部作品。什么是接近一个作家的可靠的途径?就是语言。
从小说家的角度看:文如其人:从评论家的角度看:人如其文。成熟的作者大都有比较稳定的语言风格,但又往往能“文备众体”,写不同的题材用不同的语言。作者对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事的不同的感情,可以从他的语言的色调上感觉出来。鲁迅对祥林嫂寄予深刻的同情,对于高尔础、四铭是深恶痛绝的。《祝福》和《肥皂》的语调是很不相同的。探索一个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观察他的倾向性,首先必需掌握他的叙述的语调。《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曲必显。世远英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一个作品吸引读者(评论者),使读者产生同感的,首先是作者的语言。
(节选自汪曾祺《此间风雅》)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戏与写小说不同,戏剧的对话讲“字儿话”,大篇大论,讲一点哲理,甚至可以说格言。
B.小说中的对话要和所写的人物“靠”,而小说中的其它语言,如写景的语言则不用。
C.小说作者的语言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成熟的作者都有固定的语言风格。
D.小说作者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感情,可以通过语言的色调表现出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契诃夫听一个农民描写海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要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B.王蒙的《说客盈门》和《风筝飘带》几乎不像是一个人写的,这是为了指出王蒙写作的不足之处。
C.《祝福》和《肥皂》的语调很不相同,说明了同一个作者写不同的题材可以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D.引用《文心離龙·知音》说明掌握作家叙述的语调对探索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他的倾向性非常重要。
3.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你认为下列哪一选项的语言“不像真人说的话”?(3分)
A.刘姥姥笑道:“看老太太说的,您这里高门大屋,金碧辉煌,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甚是威武。”
B.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C.林冲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拨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D.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凭是什么事,我说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注曾祺对小说语言的见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变形记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者。
不管是夜晚还是白天,格里高尔都几乎不睡觉。有一个想法老是折磨他:下一次门再打开时他就要像过去那样重新挑起一家的担子了;隔了这么久以后,他脑子里又出现了老板、秘书主任、那些旅行推销员和练习生的影子,他仿佛还看见了那个其蠢无比的听差、两三个在别的公司里做事的朋友、一个乡村客栈里的侍女,这是个一闪即逝的甜蜜的回忆-他们都出现了,但是他们非但不帮他和他家庭的忙,却一个个都那么冷冰冰。
他妹妹再也不考虑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晚上再给他打扫房间,她的打扫不能再草率了。
但格里高尔倒也根本不会给忽视,因为现在有个老妈子打扫了。这个老寡妇起先还用自以为亲热的话招呼他,比如:“来呀,嗨,你这只老屎壳郎!”或者是:“瞧这老屎壳郎哪,吓!”对于这样的攀谈格里高尔置之不理,只是一动不动地待在原处,这粗老妈子!有一次,是在清晨-急骤的雨点敲打着窗玻璃,这大抵是春天快来临的征兆吧-她又来啰嗦了,格里高尔好不恼怒,就向地冲去,仿佛要咬她似的,虽然他的行动既缓慢又软弱无力。可是那个老妈子非但不害怕,反而把刚好放在门旁的一张椅子高高举起,她的嘴张得老大,显然是要等椅子往格里高尔的背上砸去才会闭上。
格里高尔现在简直不吃东西了。他也很快就习惯了房间里的种种变化。家里人已经养成习惯,把别处放不下的东西都塞到这儿来,因为家里有一个房间租给了三个房客。这些一本正经的先生一一他们三个全都蓄者大胡子,这是格里高尔有一次从门缝里看到的-什么都要井井有条,他们无法容忍多余的东西,更不要说脏东西了。因此就有许多东西多了出来,这一切都千流归大海,来到了格里高尔的房间。
由于房客们常常要在家里公用的起坐室里吃晚饭,有许多个夜晚房门都得关上,不过格里高尔很容易也就习惯了,因为晚上即使门开着他也根本不感兴趣,只是躺在自己房间最黑暗的地方,家里人谁也不注意他。不过有一次老妈子把门开了一道缝,门始终微开着,连房客们进来吃饭点亮了灯的时候也是如此。
他们大模大样地坐在桌子的上首,在过去,这是父亲、母亲和格里高尔吃饭时坐的地方,三个人摊开餐巾,拿起了刀叉。立刻,母亲出现在对面的门口,手里端了一盘肉,紧跟着她的是妹妹,拿的是一盘堆得高高的土豆。食物散发着浓密的水蒸气,房客们把头伛在他们前面的盘子上,仿佛在就餐之前要细细察看一番似的,真的,坐在当中像是权威人士的那一位,等肉放到碟子里就割了一块下来,显然是想看看够不够嫩,是否应该退给厨房。他作出满意的样子,焦急地在一旁看着的母亲和妹妹这才舒畅地松了口气,笑了起来。
就在这天晚上,厨房里传来了小提琴的声音-格里高尔蛰居以来,就不记得听到过这种声音。格里高尔的妹妹开始拉琴了;格里高尔受到吸引,也大胆地向前爬了几步,他的头实际上都已探进了起坐室。
显然,谁也没有注意到他。家里人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的音乐声中;房客们呢,他们起先对于原以为是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演奏已经失望,他们已经听够了,只是出于礼貌才让自己的宁静受到打扰。从他们不断把烟从鼻子和嘴里喷向空中的模样,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耐烦。可是格里高尔的妹妹举拉得真关。她的脸侧向一边,眼睛专注而悲哀地追循着乐谱上的音符。格里高尔又向前爬了几步,而且把头低垂到地板上,希望自己的眼光也许能遇上妹妹的视线。音乐对他有这么大的魔力,难道因为他是动物吗?他觉得自己一直渴望着某种营养,而现在他已经找到这种营养了。他决心再往前爬,一直来到妹妹的跟前,好拉拉她的裙子让她知道,她应该带了小提琴到他房间里去,因为这儿谁也不像他那样欣赏她的演奏。
这时,房客们发现了格里高尔。当场要求退租。父亲用双手摸索着踉踉跄跄地往前走了几步,跌进了他的椅子;妹妹说话了,一面用手在桌子上拍了拍,“事情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我们照顾过他,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我想谁也不能责怪我们有半分不是了。”
(选自《变形记》,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妹妹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拨进来,“拨”字写出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妹妹对他的厌烦。
B.因为房客们“无法容忍多余的东西,更不要说脏东西了”,所以格里高尔的家人只能把别处放不下的东西都塞他房间里来。
C.看到房客们对食物非常满意的样子,母亲和妹妹这才舒畅地松了口气,笑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她们非常善良好客。
D.当妹妹说要把格里高尔弄走后,父亲“踉踉跄跄”“跌进了他的椅子”,表明父亲对他还是充满了怜惜和不舍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急骤的雨点敲打着窗玻璃,这大概是春天快来临的征兆吧”,这里的景物描写,反村出社会环境的残酷和周围人的冷漠。
B.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通过直接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让读者能与格里高尔共情。
C.小说采用极其主观、情绪激昂的语调来描述人变成大甲虫的经历,仿佛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侧面反映出“异化”的普遍性。
D.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通过“人变虫”的构思来表现社会对人的压迫这一主题的。
8.小说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使用了象征手法,请结合选文概括甲虫的象征意义。(4分)
9.纳博科夫说过:“格里高尔虽然外表是虫形,但却更像是个人,而他的亲人则像是外表人形的虫。”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安石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安石卧家求退。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富室既尽,常平己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贱,此事之必至者也。”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
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诏令子康扶入对,两宫虚己以听。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赙银绢七千。谥曰文正。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
B.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
C.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
D.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选输之忧/籍从其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除:守丧期满而脱除丧服。我国传统的丧服有五等丧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B.三代:这里指祖孙三代。《汉书·李广传赞》:“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D.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如:赙遗;赙赐;赙补;赙祭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遭逢父母过世,守丧多年。因过度悲伤,而使身体瘦弱,他这样做是合乎礼仪的。
B.司马光对新法持反对态度。他援引汉武帝和汉元帝的例子证明“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C.司马光深得百姓爱戴。苏轼从登州返京时有一群道士希望他转告司马光,一定要爱惜身体。
D.司马光的门客见其因操劳国事而身体赢弱,用诸葛亮的经历劝诫,司马光对此十分洒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4分)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赢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4分)
14.本文表现了司马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经炀帝行宫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①刘沧:唐朝诗人,后人评价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②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不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
B.“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化为芳草,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可感。
C.颈联想象当年隋宫景象,以残柳“点缀”行宫,自见历史对其暴政的嘲弄;“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慨叹之情。
D.此诗之可贵,在于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写得娓娓动听。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此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
16.本诗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木”与“流”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继而引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 ”
(2)《念奴娇·过洞庭》中“ , ”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
(3)“舟”不仅载诗人远游,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当诗人孤独的时候,“舟”便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重要物象,如:杜甫“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我们来核实一个传说,一路上看不出任何将要出现奇迹的迹象,只有令人麻木的山、树林、玉米地或烟叶地……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出现了一群幽暗如基色的建筑,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不是神庙,是一群 的四合院,这在山坡上,以当地的土黄色岩石、黄土砌起的地基和围墙裸露着,漆黑的斗拱飞檐在后面朝着青山翠谷,飞龙舞风的门头上鎏金 ,就像被落日照耀者。附近的村子干巴巴的,一些由劣质水泥和玻璃混杂急就而成的灰色盒子,与这群四合院的飞扬灵动、森严伟岸有着 。就像一只刚刚被射中的苍鹰,它有点塌了,但确实像个传奇。即使已经表败,蔓草丛生,梁木歪斜,雕花门不知去向,野物人住,依然看得出它非同凡响, ,是古典四合院中的杰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高低低 斑斑驳驳 云泥之别 美轮美奂
B.高低错落 影影绰绰 天渊之别 富丽堂皇
C.高低错落 斑斑驳驳 天渊之别 美轮美奂
D.高高低低 影影绰绰 云泥之别 富丽堂皇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出现了,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B.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出现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C.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出现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是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D.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看见了一群幽暗如环色的建筑,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城。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黛玉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颂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21.结合选文,简要概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4分)
22.林黛玉“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请结合选文分析她为何落泪。(6分)
四、写作(60分)
23.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人格追求,“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贵”的品格修养,“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责任担当……都是中国精神的内涵。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精神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如生命至上、永不止步、勇于探索等等。
当今青年应传承精神,追逐梦想,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
校团委举行“传承精神,追逐梦想”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写戏稍稍不同,戏剧的对话有时可以“提高'一点,可以讲一点“字儿话”,大篇大论,讲一点哲理,甚至可以说格言。”A项删掉了“有时可以”,说法过于绝对了。材料一第五段原文是“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B项与原文意思不符。材料二第二段原文是“熟的作者大都有比较稳定的语言风格,但又往往能“文备众体”,写不同的题材用不同的语言。”C项与原文意思不符)
2.(3分)B(材料一第九节中作者指出“作者的语言风格每因所写的人物、题材而异”“作者所写的题材愈广泛,他的风格也是愈多样。”土蒙的《说客盈门》和《风筝飘带》几乎不像是一个人写的,是因为所写人物题材不同,是风格多样化的体现)
3.(3分)A(刘姥姥来自乡下,乡土气息厚重,说话有趣又生动,A项中“高门大屋”“金碧辉煌”“甚是威武”都不符合刘姥姥的人物身份特点)
4.(4分)①小说家创作作品时,融合了作家的风格气质:②评论家评论作品时,把握作家的性格才能分析其作品。评分建议:每点2分。
5.(6分)①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②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符合人物的特点;③作者的语言有鲜明的个人风格;④作者的语言风格常因所写的人物和题材而不同;⑤小说的语言风格与作家的气质密切相连。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如答“要像真人说的话”“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亦可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B项不仅仅是房客们的要求,家人们也习惯了把多余的东西放到他的房间里来;C项她们是为了租金取悦房客;D项父亲不是怜惜和不舍,而是因为房客们要退租而懊恼)
7.(3分)C(是客观、平静的语调)
8.(4分)①象征生活的重压。②象征“封闭”。③象征“孤独”。④象征“弱者”。⑤象征“无归属感”。评分建议:每点1分,
答出4点即可。
9.(6分)①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始终有人的情感:有责任担当,渴望感情交流,有自尊,有音乐审美;②而他的亲人自私、冷漠,对他嫩弃、厌恶,失去了人性。
评分建议:每点3分。“有音乐审美“答成“有宙美追求”亦可。第②点中答“唯利是图”可得1分。答“物化”或“人性异化”可得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
11.(3分)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2.(3分)C(“缘道人”是指“沿路上的人”)
13.(8分)(1)(4分)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像对待母亲一样待她,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是个有贤德的人。
评分建议:“没”1分:“升堂”1分;“昆弟”1分;“贤之”1分)(2)(4分)有(别国)军队来攻打我们,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赢弱的百姓必然在沟壑中死去,强壮
的百姓必然相聚而成为盗贼。
评分建议:“国之”1分;“民之羸者”1分;“委死沟壑”1分;句意通畅1分。
14.①孝敬父母:②知恩图报;③勤于政务;④谦虚自守。
评分建议:谷出其中3点即可。各“有担当有勇气”亦可。
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被任命为奉礼郎,当时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遭逢母丧父丧,守丧多年,因过度悲伤,而使身体瘦弱,合乎礼仪。守丧期满后,任签书武成军判官事。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嶙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与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像对待母亲一样待她,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是个有贤德的人。
王安石颁行新法,司马光上书陈述新法的好处和害处。神宗说:“汉代永远遵守萧何的成法不变,可以吗?”司马光回答说:“不仅汉代,假使三代之君永远遵守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度,即使到今天存在仍然可以。汉武帝对汉高帝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动,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孝宣帝的政治,汉朝于是衰落。这样说来,祖宗的制度是不能改变的。”
王安石在家休息请求退位。神宗就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辞谢说:“陛下所以任用我,是由于看到我狂妄刚直,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如果仅仅是用禄位荣耀其身,而不采纳他的言论,这是用天官私待其身,我不是这样的人。如果我仅仅以禄位自我荣耀,而不能挽救百姓的忧患,这是盗窃名器来自私其身。但我所忧虑的,是在十年以后,不是今天。十年以后,百姓将没有生存的地方了。富室既然没有了,常平仓已经废除了,有(别国)军队来攻打我们,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赢弱的百姓必然在沟壑中死去,强壮的百姓必然相聚而成为盗贼。这是此事的必然发展趋势。”
司马光一共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天下认为他是真宰相。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朝,沿路上的人相聚高呼说:“委托您感谢司马相公,让他不要离开朝廷,深加自爱以救我们。”
司马光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朝觐,准许乘坐轿子,三天到省中一次。诏令他的儿子司马康扶他入朝应对,两宫虚位听任司马光去做。司马光自见言听计从,打算以身殉国,于是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舍昼夜。宾客见他身体虚弱,列举诸葛亮食少事烦的例子作为劝诚,司马光说:“人的生与死,是命中注定的。”工作更加努力。病情危急,他已失去知觉,谆谆不倦像梦中呓语,但都是有关朝廷、天下的事情。
这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这一消息非常哀痛,与哲宗立即亲临吊唁,赠太师、温国公。赠以赠以一品礼服,赠送七千银子、绢帮办丧事。谥号为文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写诗人在隋宫所见之景,是实写,非想象)
16.(6分)①对比。“曾经翠辇”“美人”“宫”的繁华与今日“残柳”“夕阳”的衰败对比;②借古讽今。借隋炀帝荒淫误国的史实,规劝唐朝统治者;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芳草”“残柳”“夕阳”等荒凉之景饱含对隋炀帝荒淫残暴的控诉。④以景结情。尾联以景结情,诗人立足古渡头,在棹歌声中遥想隋炀帝当年事,委婉表达了对唐朝统治者重蹈覆辙的忧虑。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只答手法不分析的得0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扁舟空老去 无补圣明朝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3分)C 高低错落,意思是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斑斑驳驳,意思是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大多指植物和其他物体将阳光阻挡而产生的光斑。)影影绰绰,意思是形容人或物模糊、隐约,看不真切。云泥之别,意思是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天渊之别,意思是天和地,一极在上,一极在下。比喻差别极大。美轮美奂多用于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富丽堂皇,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19.(3分)A(B项“越野车……仿佛吴哥废墟”,主谓不搭配;C项缺少主语;D项“越野车……看见”主谓不搭配)
20.(4分)①构成:本体是“有点塌了的四合院”,喻体是“被射中的苍鹰”,喻词是“像”,相似点是“四合院虽然衰败却依然森严伟岸不同凡响”。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四合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四合院的赞叹之情。评分建议:“构成"2分,“表达效果“2分。第①点答“本体喻体本质不同”,可得0.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21.(4分)①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敏感自伤);②聪颖(爱思考);③高雅脱俗。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答“孤傲”亦可得2分。第②点谷“有才情”亦可。
22.(6分)①听到曲子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联想到诗词中关于“落花”“流水”句子,引起对年华易逝的伤感;②继而引起对悲苦身世、寄人篱下现状的伤心;③又引起对宝玉爱情不确定的伤痛,所以落泪。
评分建议:每点2分。第①点“年华易逝”答成“青春易逝”亦可。
四、写作(60分)
23.写作(60分)
(一)审题立意
材料由四部分组成,阐释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及不断丰富的过程。点面结合,互为补充。
第一部分总体阐释了自古以来“中国精神”的内涵。
第二部分阐释了在时代发展中,“中国精神”被赋予了时代特征,内涵不断丰富。
第三部分连接当下,紧扣现实,从当今青年的角度,号召应传承精神,追逐梦想,承担自己的使命。
第四部分提出典型任务,是校团委举行的主题征文活动。“传承精神,追逐梦想”是征文主题。“校团委”是个隐性关键词,体现写作者的年龄、身份特点,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对象意识。
综合起来,“传承精神,追逐梦想”是写作关键词,考生要紧扣这一核心进行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不可脱离材料。
从主题“传承精神,追逐梦想”看,具有思辨性,既要写为什么要传承精神,或者写怎样传承精神,传承精神有什么意义,又要结合当下,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写怎样追逐梦想,追逐怎样的梦想,在追逐梦想中如何践行中国精神。
考生在行文时,选取的角度是开放的。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自由选取材料中列举的“追求正义,坚守良知”“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责”,“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生命至上”“永不止步”“勇于探索”...···等角度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①传承中国精神,追逐青春梦想 ②传承中国精神,续写时代华章 ③传承中国精神,执青春之笔
④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青春 ⑤赓续中国精神,续写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