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高考写作:
审题立意的原则和步骤
1.明白审题三原则
2.明白立意四原则
3.掌握审题立意的步骤
教学目标
1、审题三原则
高考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其功能主要是为考生拟定话题提供支撑、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
高考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提炼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
考生审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过程,即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一、审题立意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于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
多向性原则 一般说来,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筛选性原则 因为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可以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提炼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时要注意三点: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③有理可讲,有话可说。
2.立意四原则
如果说“审题”是指明辨题目所给的材料和要求的话,那么“立意”指的就是明确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是在对文题所给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
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的“中心明确”就是针对立意所提出的要求,作文必须“以意为主”“意在笔先”。
准 准确、鲜明。立意准确就是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就是要体现时代的正能量,抒发积极健康的感情。
稳 理性、稳妥。所持观点中肯,不走极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行文缜密妥当。
深 深刻、集中。“深刻”指论证触及事物或问题的本质,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观点具有启发性。“集中”指作文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开掘,不旁敲侧击,不零乱分散。
新 新颖、独到。指观点、材料、论证过程新鲜有创意,有个性特点,能给人以新鲜的心灵感受与教益;但“新”建立在写作者对社会、生活、事物所具有的独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之上,要行文有度,不可弄巧成拙。
操作分步走
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是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落笔之前就要构思清楚。因为考场特殊的时空限制,考生不可能有绝对充裕的思考时间。尽管随着命题的改革,作文审题的难度在不断降低,但是每次考试,总是有不少考生因为审题失误而出现立意偏差。所以,要把审题和立意联系起来考虑,而且要做到快速、准确。
不管什么作文,考的都是写作者的思想、思维、语言和情感。考场作文是特殊的写作,就是根据命题者的要求写,所以,先要搞清楚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有价值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指向是什么?还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要求:要我干什么?要求共有几条?都是些什么?
二、审题立意的步骤
例1 [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意图。
任何写作都面临着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么方式写等交际语境问题。这一作文命题也具有“交际语境意识”,那么审题时自然应该审明写作时的话题、角色、读者、目的等语境要素。
(1)话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2)角色:2000年出生的“世纪宝宝”。
(3)读者:2035年“18岁的一代人”。
(4)目的: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18岁的一代人阅读。
【审题】
二审要求。
共有6条——
要选好角度。
要确定立意。
要有明确的文体,不能写“四不像”的作文。
要拟一个题目。
不能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有一定的字数要求。
通过“二审”,就可以进入立意阶段了,考场作文是否切题,就看立意是否准确,但准确恰当的立意是建立在审辨命题者的意图之上的,而且立意工作是要能找出一个句子概括作文的观点。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快捷地完成这项工作呢?考生可以尝试“立意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找关系。
历史年表的大事记既有现实的荣光,又有梦想的憧憬,能激发考生与祖国共命运的使命感,使其产生身处盛世的自豪感、责任感。这样的材料特别能体现出“大我”概念,体现出我国从2000年到2035年的时代进程和发展目标。因此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应该体现出“大我”的情怀,体现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对当前发展中的中国的赞美,对未来国家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憧憬。要体现出正能量、大国情怀,凸显出爱国的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它规定了作文的内容及含意范围。要求作文体现出“小我”的意识,展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精神风貌。要把自己和新时代的中国放在一起,也就是在新时代下,作为“世纪宝宝”的考生有怎样的感受、思考、憧憬。
【立意】
第二步:抓关键词句。
牢牢把握材料整体内容的同时,要留意关键词句。要求“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则是明确的“对象任务”,要和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关键词“想象”考查的是创造性、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如推想2035年35岁的“我”给18岁新一代人的建议,告诉他们人生奋斗,个人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和担当。要求他们与时代脉搏同跳动,才能实现中国梦,才能使祖国国力强盛,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无悔的艳丽之花。
引导语中的“际遇和机缘”,是要求作文体现出时代的发展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而关键词“使命和挑战”结合后面的“同行、成长”“追梦、圆梦”,可知题目要求我们明确:我们这一代“世纪宝宝”们的梦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追梦、圆梦。2035年18岁那一代,该怎么样去追自己的梦,圆自己的梦。
第三步:选定写作角度。
明确了命题材料的内蕴和材料之间的有机关联,然后或提取,或整合,或概括,选定写作角度。如本作文题:
一是从“我”的视角审视,呈现国家的变化、时代的进步,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巧妙融合。
二是“写实”与“想象”、“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我们应发挥想象,思考如何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
三是青年应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是确立“获得幸福要靠奋斗”的主题,阐发青年是祖国繁荣昌盛强大的主力军,实现中国梦要靠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断努力。
第四步:形成观点句。
这个句子就是作文的立意,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散文的线索、论述文的论点,照此写下去,一般就不会偏题、离题了。
如:“我们无需掩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它就是中国梦的重要部分,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一只风筝要飞起来,必须站到时代的风口。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很近了;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眨眼也就到了。那时你几岁?会在做什么?以此倒导,今天的使命是什么?”
现在让我们来练习一下“审题明两点”和“立意四步走”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三、巩固训练
【审题】
①审意图。命题者在文字中摆出爱因斯坦的观点——“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命题者借爱因斯坦的信,意在提出一个论题,即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关系。意图清楚了,话题大致框架就形成了。
②审要求。共有6条——
写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看法、阐明观点。
要拟一个题目。
要明确立意。
要有明确的文体,不能写成诗歌。
有一定的字数要求。
不能抄袭、套作。
【立意】
找关系——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
抓关键词句——“道德沦丧”“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灾难”“罪孽”。
选定写作角度——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
形成观点句——
“科学技术导致道德沦丧、人性冷漠”这个判断句,可以作为论点。
“科学技术一定会导致道德沦丧、人性冷漠吗?”这个疑问句,就是论述的话题。
以这个句子为中心,扩展成一篇作文,肯定不会偏题、离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