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内容、情感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内容、情感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9 17: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内容、情感与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要点
1.分析古诗的内容、情感
2.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真题引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①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②,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拟:打算。②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女自我感伤待嫁之年却没有媒人前来提亲,主要原因是她出身贫穷。
B.贫女的装扮过于奇特而不被世俗喜爱,但这恰恰体现了她高尚的情操。
C.尾联富含生活哲理,既是贫女的慨叹,也是诗人的自叹。
D.全诗语言质朴无华,以未嫁贫女自叙的口吻,塑造了一个内蕴丰富的形象。
答案:B 解析:B项,“俭梳妆”是当时世俗的流行,而不是贫女的装扮。
2.前人评价这首诗是“语语为贫士写照”,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寒士人的形象的。
答案:①“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哀怨。②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格调。③“为他人作嫁衣裳”,写出了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形象。
二、常见的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题材 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
咏史怀古诗 主要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成败,历史事件,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 借古讽今,忧国忧民;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 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赠友送别诗 主要写朋友、亲人、情人的离别场面 离别前的不舍与伤感及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借送别表明心志、抒发感慨; 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与勉励
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诗人长期客居他乡或漂泊异地时的所见所闻 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漂泊无定的孤苦、羁旅他乡的幽怨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题材 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
咏史怀古诗 主要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成败,历史事件,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 借古讽今,忧国忧民;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 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赠友送别诗 主要写朋友、亲人、情人的离别场面 离别前的不舍与伤感及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借送别表明心志、抒发感慨; 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与勉励
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诗人长期客居他乡或漂泊异地时的所见所闻 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漂泊无定的孤苦、羁旅他乡的幽怨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题材 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
闺怨诗 多以弃妇、思妇为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在特定社会背景、生活遭遇下的复杂心理状态 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及对丈夫的思念,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或被丈夫冷落、抛弃的哀怨
三、考点解析
(一)概括诗歌内容
示例:[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分析】 
由题目可知此诗是王安石写给将赴任常州知州的沈康的诗。由注释可知,兰陵就是常州且王安石为前任知州;由颔联“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可知,常州农事半荒,土地贫瘠,百姓生活艰难困苦,而官吏治理不在政事上,只是注重迎来送往、官场逢迎;由尾联可知,常州有山有水,自然风光优美。
【答题】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技法点拨】
概括诗歌内容题解题思路
1.通读全诗,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
2.关注诗歌中交代的事件、人物、景物、事物等,筛选出与题干相关联的内容。
3.整合所得信息,分点概括,形成答案。
练习:[2022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此诗包含着诗人到柳州任职后面对“峒氓”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到柳州任职后,面对“峒氓”,心理上经历了距离感、束缚感和渴望融入之感的变化。②诗人初到此地任职,因衣着不同、语言不通而感到不亲近;办理案件时,因语言不通只能依靠翻译而产生了工作不便之感;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后,则渴望自己能够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百姓中。
(二)分析诗歌情感
示例: [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 
抓关键词分析诗歌情感。“常恐劳人”,表达了作者对常州百姓劳苦的担忧与挂念,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忽逢”说明沈康将要前往常州做官,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殷勤”一词表达了诗人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最忆荆溪两岸春”一句表达了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答题】 
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常州百姓即将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技法点拨】
分析诗歌的情感应注意“四个抓手”
1.抓住内容
抓住题目、注释、作者,品味出诗歌省略的、含蓄的内容部分,这样理解诗歌的主旨会更容易些。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答题时,考生可抓住题目和注释,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和内容,初步推断诗歌会有哪几种情感。如当看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抓住意象
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
3.抓关键词
考生在具体分析时,可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4.抓角度
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等)。
练习:[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诗歌开始四句记录了游览过程,写了诗人眼中通泉地暖境幽的特点,此时诗人看到美景心情是愉悦的。“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中“登顿(且行且停)”“欹倾(道路崎岖)”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诗人直言飘零他乡的哀痛。“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诗歌写于762年,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可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示例:[2021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分析】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提示此题属于分析作者观点态度题型。
第二步:把握诗歌内容,领悟作者观点态度。“道在六经宁有尽”的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要求儿孙不能停止不前,不要自满,要谦虚勤奋。“熟读周公七月诗”的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读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家国。
【答题】 
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技法点拨】
正确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4个角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在分析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时,需要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并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诗歌要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借此走进作者的内心,正确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诗歌语句的含蓄意蕴,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要注意分析诗歌中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或理趣意,由此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辨析用典的修辞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使诗歌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歌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化用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剪梅·袁州解印
刘克庄【注】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知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于是写下这首词。
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案:
(示例一)认同第一种观点。下阕作者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闲适的轻松之感。
(示例二)认同第二种观点。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不满,实际表现出的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