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选择题
教学要点
1.了解选择题的设误方式;
2.掌握判断技巧。
一、真题引领
阅读下面的明词,完成1~2题。
满江红·咏竹
陆 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①华胄:贵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两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答案:B
解析:B项,“拟人”和“夸张”错,这两句的意思是:风吹竹林的响声像仙人身上的玉佩发出鸣响,雨后竹子光洁得像洁净的美女添上了润发的油脂。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
(1)竹的特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
(2)表达的情感:表达出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高洁的品质。
二、选择题设误方式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诗句理解有误
【示例】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分析】颈联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技法】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情感分析有误
【示例】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同时表达了诗人积极出仕、为天下苍生鸣不平的人生追求
【分析】根据题目“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和前三联,推知尾联的主语还是“曾巩”,揭示了曾巩出山的原因——“为苍生试一鸣”,并非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追求
【技法】寻找诗歌中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表达技巧分析有误
【示例】颔联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分析】诗中白云“笑我”、流水“有情”,把白云、流水人格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并非比喻
【技法】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注】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4.意境特点概括有误
【示例】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清新明亮的意境
【分析】意境特点“清新明亮”概括不当,应为“凄清孤寂”
【技法】结合写作背景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表达其特点或氛围;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
5.典故分析错误
【示例】“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分析】“虽言”两句虽运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但“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但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技法】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细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了解典故的作用
6.主旨意图理解有偏差
【示例】“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分析】“不能回国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技法】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考生对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
三、选择题答题技巧
把握选项句意,学会对比分析:
1.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答题时,首先要认真读题干,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看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不正确的选项,题目涉及诗歌文本的哪些内容,着重考查哪些知识点。切忌望文生义,仅凭主观臆断就仓促作出选择。
2.辨明陷阱,有效回避
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擦亮眼睛,有效回避。常见的陷阱通常集中在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文化常识等几个要素上。设误类型有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及风格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曲解诗意。应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前提下,仔细辨析设误类型,明确错误原因。
设误方式 应对措施
错解词语意思 调动积累,联系语境
错解诗句意思 联系上下文,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艺术手法辨析错误 细读诗句,找到切实依据,再作判断
思想情感分析错误 找表达情感的词句,关注人物言行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忽视注释致误 注释、小序、标题,均是重要信息,要认真阅读
意境特点概括不当 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典故分析错误 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与典故的内在联系
主旨意图理解有偏差 细读文本,结合全诗,准确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语言风格表述不当 积累术语,记住特点,准确判定
3.定位选项,逐一比对
答题时,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要依据选项的内容来定位对应诗句,对比原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解读是否正确。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
四、巩固训练
1.[2022湖南永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云门道中晚步
李弥逊
层林叠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漫步云门道中所见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山转岗回”“步随”“独绕”等字眼点明行动轨迹。
B.首联总写诗人云门道中所见,以“暗东西”“路更迷”紧扣诗题中的“晚步”,勾勒出傍晚山林幽深晦暗的概貌,为下联展开具体描述蓄势。
C.颔联从诗人主体活动的角度运笔,出句与对句分别以“望”和“步”领起,目力所及描绘的景象比脚力所及描绘的景象更为阔远,笔力新俏,推陈出新。
D.尾联为虚写,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王维《辋川图》中扶着青藜杖醉酒的老叟相映成趣,借助想象,为诗境平添了几许空灵的意味。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D项,“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王维《辋川图》中扶着青黎杖醉酒的老叟相映成趣”错误。诗人既在画中又在画外,尾联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通过想象,把自己织进了这幅云门道版的辋川图画里,使自己成为与这幅天然图画融为一体的画中人;同时又存在一个画外的自我,诗人仿佛具有分身术,跑到画外欣赏起这幅有自己在内的云门道中晚步图。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醉落魄·人日【注】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南宋]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指农历的正月初七。传说女娲初创世时,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故名。后世为表达对人的尊重而保留了该节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月,初阳发动,万物生长,所以词以“无边春色”起头。次句的“苦”字表达了人们寻觅春色的执着情感。
B.词中的“南山”,既指春光优美的地方,也是提刑官应懋之邀请词人游春的目的地。
C.词人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之广,表现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
D.“翁前子后孙扶掖”一句采用镜头特写,传神地表现出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和睦景象。
答案:B
解析:B项,“提刑官应懋之邀请词人”有误,根据题目可知,应是“词人邀请提刑官应懋之”。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直抒胸臆,点明登楼之情;第二句写所见之景,可视为“动悲歌”的原因。
B.颔联侧重怀古,紧承首联,进一步交代“怀古动悲歌”的原因。
C.颈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秋夜的景色,烘托了清冷、凄凉的气氛。
D.本诗语言流畅自然,情调激昂,把历史、眼前之景和诗人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意旨深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情调激昂”错,这首诗情调低沉,一片悲凉,反映了晚唐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