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9 17:4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伦
1.理解学习文体知识
2.梳理各部分内容,学习作者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报道
3.学习文章综合叙述的方式,从不同角度理解这场抗疫斗争,领略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
学习目标
钟华论:笔名,为新华社发表重磅评论时所用。
1.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一、【了解背景】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来,蔓延波及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迅速制定对策,各地纷纷响应,一场抗击疫情的战役打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同舟共济,共渡难关。2020年4月8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历经管控整整76天的武汉正式“解封”,标志着抗击新冠肺炎取得决定性成果。本文是5月1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
事件通讯是报道最近发生、具有典型意义事件的通讯体裁。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中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段,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二、【关于文体】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三、分析文章内容及结构
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本文标题采用了“主标题+副标题”的形式。其中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用短语的形式,指出了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必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副标题补充说明了报道的事件:2020中国抗疫。
2.文章开头部分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开头部分是新闻的导语,总体叙述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情况,阐述了其历史意义。总领全文,并定下了叙述笔调。
导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结语
3.请结合文本梳理各部分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党的坚强领导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科学防治,效果显著
悲壮雄浑的篇章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国家治理能力的检验
合作抗疫,国际援助
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
4.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报道的。
答案 文章主体分别是从国家、人民、精神、理念、应对方法、国际合作等角度进行报道的。这些部分相对独立,又互相映照,有着内在的逻辑顺序:从党和国家的指挥部署,到个人的勇敢无畏地战斗在防疫一线;从医护人员的逆行之举,到群众的积极配合防疫;从国内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国外的互助互援……总之,这八个部分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为抗疫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
5.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1)依据是由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党的领导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抗疫的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赏析文章写作特色
1.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
答案 
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
③倒叙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2.通讯表达方式灵活,既可叙述,也可描写、议论和抒情。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对抗疫有关的人和事采用概述的手法。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穿插议论和抒情,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抒发了自豪、赞美之情。如第二部分的结尾段,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重大事件的简要概括,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的论断。叙述、议论和抒情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具体、生动。
3.文中既引用了他人的言论,也引用了古诗文,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文中多处引用他人的言论,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恩格斯、学者卡尔·齐默、爱因斯坦、俄罗斯医学专家谢苗诺夫等人的言论。这些言论既起到了一定的论证作用,丰富了文本内容,也表现了中国的抗疫在世界上的积极影响。古诗文的引用主要集中在第三部分,这些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强了可读性,同时传达出英勇无畏、乐观豁达等精神品格是我国自古就有的精气神这一信息,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4.文章第(三)部分为何写1938年外国记者在武汉拍的照片?
答案 这幅照片展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众举着写有“不死”两字的旗帜。作者以此说明,武汉人民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从而引出下文对民族精神的讴歌。
5.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富有诗意,饱含深情,具有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简要赏析下列句子,体会这一特点。
(1)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2)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3)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
参考答案:(1)疫情肆虐的寒冬虽漫长,但经过艰苦努力,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者以自豪的态度,表达了对战胜疫情的信心和豪情。
(2)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国人民的英勇无畏、乐观豁达等精神恰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3)世上没有生下来就会英勇奋斗的人,只是他们选择了担负责任。文中用以赞美那些冒着感染病毒的危险去抢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无畏”才是医者仁心最好的写照。
思路小结
【素材积累】